推翻清政府的问题,看起来不甚吃力,但是做起来并不简单。隆裕太后和载沣等还想拖过一天算一天,还梦想有逢凶化吉的一个机会到来,不到最后关头,不肯死心塌地地把皇位献出来。在袁的一方面,始终不肯唱"逼宫"的一出戏,使他永远洗不清"活曹操"的骂名。他想尽可能做到武戏文唱,维持封建道德的外壳,把"篡夺"之局粉饰为"揖让"之局。 清政府贵族中并不是清一色的不抵抗主义者。铁良、良弼等都主张硬拼一下,还有人主张举行一次政变,推翻"私通革命军的奸细内阁",组织皇族战时内阁,然后进行一次最后的决战;即使人心已去,大势无可挽回,也还可以退保一隅之地;即使失败后亡命到海外,也不比不战而屈的局势更坏。 以上就是清帝退位问题成为僵局的原因。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钟,袁乘马车由东华门到外务部新衙门办公。刚走过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有一颗炸弹从茶馆里扔出来,袁的马车走得快,炸弹没有打中,已经走到祥宜坊酒店门口了。他还在惊魂未定时,忽然又听得轰然一声,又是一颗炸弹从酒店里飞出来。这次打是打中了,但没有打中马车,却炸死了袁的卫队管带袁金标及排长一人、亲兵二人、马巡二人、马二匹和平民二人。马车的御者在尘雾弥漫中加鞭疾驰而去。 随即有大批军警在出事地点搜查刺客,当场捕获了张光培、黄之萌、杨禹昌、陶鸿源、薛荣、李怀莲、许同华、傅思训、黄永清、萧声十人。当天就由袁手下的著名大刽子手、营务处总理陆建章亲自开庭审问,当天就有法国新闻记者保释了其中的七个人,只有张光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因当场搜出武器被判处死刑,当天执行[1]。 这些刺客并不是清一色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都不满意南方对袁的妥协政策,想用暗杀手段把这个不雨不晴的局势扭转过来。行刺的人分为三队,每人携带手枪一支、炸弹一枚,一队装作三义茶馆的茶客,一队装作祥宜坊酒店的酒客,还有一队徘徊在东安市场附近担任接应。他们都不是熟练的枪手,虽然布置得很好,但因没有投中目标而失败了。 这一举对袁没有造成伤害,反而造成了他的另一个机会。从此,隆裕太后不但不怀疑袁是"革命军的奸细",并且相信他是清政府的"股肱社稷之臣",当天就派特使前往慰问,并于二十六日封为一等侯以示优异。也正是由于这一举,使袁以前所捏造的用以恐吓清政府的"革命党人已经遍布于北京城"的谣言得到"证实",引起清政府内部的大慌乱,使他们不得不在保全皇位与保全性命之中选择其一。 就从这天起,袁称病不入朝,派他的心腹民政部大臣赵秉钧做他的代理人。一月十九日(十二月初一日),赵在参加御前会议时采取了摊牌的办法,提出了南北两政府同时取消、另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以及优待清皇室的问题。在座的年老王公都默默不语,少年亲贵则坚决反对,使得隆裕皇太后作不出最后的决定来。 赵秉钧突然站起身来大声地说:"今天开会,明天也开会,议来议去议不出个所以然来,内阁只得引咎辞职!"他满面怒容地往外跑,署理外务部大臣胡惟德和署理邮传部大臣梁士诒也跟着走出来,吓得隆裕太后脸上变了颜色。 一月二十六日,袁又第二次使用他的法宝: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四十七人联名发出通电,吁请清帝即日退位,确定共和政体,以安皇室而定大局。事情变动得多快啊,就在二十五天之前,通电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也正是这些将军,名单上仅仅缺少了一个冯国璋。原来冯国璋在攻下汉阳后,清政府封他二等男爵,他曾经表示过"感激涕零,愿为朝廷效死";他此时已经内调,当然不适宜于出面来唱这个"反调"了。 就在同一天,又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大事变,就是清贵族中的少壮派良弼被一个名叫彭家珍的志士刺死了。 良弼是清贵族中唯一有胆识的军事人材。禁卫军名义上由载涛统率,良弼以禁卫军第一协协统兼任军谘府军谘使,实际上是禁卫军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以前袁到北京来组织责任内阁时,其第一步骤就是要把清政府的这支武力夺过来,他才可以把清政府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他特意提出皇族应当亲自出征的建议,逼使胆小如鼠的涛贝勒辞去禁卫军军统,他就把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从汉口前线调回来,接替了这个位置。 但是,禁卫军的实权仍然抓在良弼的手里,而良弼正是疑袁最深的一个人物。如果冯国璋以袁的私党的面目出现,而不以清政府的忠实奴才的伪装姿态出现,就很难插进清皇族的圈子里充当袁的内线。他和袁的密切关系是人所共知的。但自他得到二等男爵以来,就经常地表示"与袁的政见不同",反对与"反叛朝廷的匪军"讲和,主张组织力量"大张挞伐"。惯于卖弄小聪明的良弼,错误地认为冯是为个人打算因而与袁所走的路线不同,就竭力拉拢冯,借以分化袁的力量。 良弼始终认定袁是插在清政府心脏里的一支毒箭。当袁内阁以辞职手段要挟清政府接受退位条件时,主张批准内阁辞职,另组皇族战时内阁,派铁良南下统率"讨伐军"的也正是良弼。袁从内线取得了这个情报。当然,袁在京内的力量大过良弼的力量,杀良弼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杀害一个皇族,将使他永远洗不清"活曹操"的恶名,而他是不肯这样做的。 刺死良弼的彭家珍,四川陆军武备学堂毕业,曾任奉天军事教官及中级军官。一九一一年同盟会北方支部成立时,彭入盟被推为军事部长。他听了良弼阻止清室退位的消息,内心十分气忿,愿以一死除此害群之马。一月二十六日,他守在光明殿胡同良弼住宅的附近,等到良弼下朝回来,他扔了一颗烈性炸弹,炸断了良弼的一条腿,延至次日不治而死。彭自己也被弹片炸伤,当场牺牲了。 在此以前,袁曾经捏造"革命党人潜伏京师"的谣言,清贵族还将信将疑。在十一天之内,接连发生袁自己被刺和良弼被炸身死的两大事件,他们就不能不相信袁的话是有根据的。并且由于袁本身也是刺客的对象,没有人怀疑良弼之死是出于袁的政治阴谋。 良弼之死,一般王公大臣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离开北京逃到天津、大连、青岛一带。在京的满族大员纷纷请袁派兵保护。袁正要利用保护之名把大批政治俘虏控制在他的手里。 此后,参加御前会议的王公大臣更是寥寥可数了,而少数参加者又都是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于出头来说反对退位的话。后来还是庆亲王奕劻表示意见说:"咱们已无可用之兵,除了接受退位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直到最后关头,载沣和隆裕太后终于选择了性命重于皇冠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