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北京梁家的府邸内,原配李惠仙拉着17岁的陪嫁丫头,缓缓走进丈夫梁启超的房间内,"今晚你们必须圆房",李惠仙丢下丫鬟,还没等梁启超反驳,就径直离开了。 1891年,19岁的梁启超与年长他4岁的李惠仙成婚时,有个名叫王桂荃的6岁丫鬟,作为陪嫁跟到梁家之后,就一直跟随在梁启超夫妻身边,成为梁启超夫妇除了家人之外,最亲近的人。王桂荃出身贫寒,儿时就被继母卖掉,后来被时任顺天府尹的李惠仙父亲买下,因王桂荃长相较好,性格乖巧,深得李惠仙父亲喜爱,让她成为自己宝贝女儿李惠仙的贴身丫鬟。后来,梁启超与李惠仙成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王桂荃也是尽心尽力伺候夫妻二人,然而,由于李惠仙从小体弱多病,直到第6年时,李惠仙才生下她与梁启超的第一个男孩梁思成,一家高兴之时,却发现梁思成遗传了李惠仙的体质,也是体弱多病,家人们随之又为梁思成担心之时,也为梁启超能否留下梁家子嗣而忧虑,聪明过人的李惠仙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李惠仙经过一番考察和深思熟虑后,就主动张罗,亲自把知根知底而且梁家上下都喜欢尤其是梁启超也有几分喜欢的贴身丫鬟王桂荃,推到了丈夫梁启超的面前,不过,梁启超却没有马上答应,因为他信奉一夫一妻制,而且心里只爱着李惠仙一个人,就觉得如果自己将王桂荃纳为妾,势必会惹来天大的笑话,可是,后来,在李惠仙的强烈要求下,梁启超还是很难为情地先与王桂荃圆了房,虽然没有名份,但王桂荃却心甘情愿地为梁启超接连生下了7个孩子,不过,梁启超让这些孩子们叫李惠仙为妈妈,称王桂荃为阿娘,对此,为了报答小姐和先生的恩情,王桂荃也不计较,而是认真操持家务,努力把家人和孩子们照顾好,1924年的春天,李惠仙的旧病复发,王桂荃又是贴身照顾,直到同年9月李惠仙不治而逝,梁启超对李惠仙的早逝非常悲痛,王桂荃一边忍着悲痛一边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在医院撒手人寰,弥留之际,他拉着王桂荃的手,喃喃地说:"王姑娘,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孩子们就拜托你了",心爱的人要走了,知道生活艰难的王桂荃,瞬间被泪水模糊了双眼,但她却坚定地说:"先生放心,家和孩子们有我呢",然而,怀着愧疚之心的梁启超到死也没有给王桂荃一个名份,但王桂荃还是不计较这个,因为她一直记着李惠仙和梁启超带给她的福气,而她王桂荃是个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好女子,一生为国之大事奔波的梁启超并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但她却给王桂荃留下了9个未成年的孩子,而最小的只有四岁半,没有了丈夫和其他家人,持家和养育孩子的负担全落在了王桂荃一个人的身上,她成了梁家的顶梁柱,除了照顾家人们的生活,王桂荃还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孩子们做了错事或不用功读书时,她总是尽量用温和朴素的话教育引导他们,还将梁家的9个孩子培育成有用之才,其中有3个成为国之栋梁。因此,国人后来用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来赞美梁启超的九个孩子,可在这美誉的背后,有多少人知道,这大多是王桂荃这个梁家顶梁柱的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晚年生活未能被善待,做为保皇派的小老婆,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1968年,82岁的王桂荃倒在了一间阴暗的小屋中,因为无人问津,最终与世长辞。死时身边没一个亲人的王桂荃被好心的邻居安葬在了小屋旁边的山坡上,后来,王桂荃的子女们在乡亲们的引导下,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找到了阿娘的坟地,他们将王桂荃移葬到了梁启超和李惠仙的合葬墓旁,为她立了一块卧碑后栽种了一棵松树,来纪念这位亲爱而不同寻常的母亲王桂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