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朝代大隋朝
#历史开讲#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文明史上仅有的一个文明从未断绝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进步也有倒退,有辉煌也有悲凉,有极盛也有衰亡,有风和日丽也有血雨腥风……"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自古成王败寇,胜利者对前朝的历史记录,有很多故意抹黑的地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哪个朝代的历史被黑的最惨,在后世的影响与其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相差最大,个人以为是隋朝--一个在当世总被人遗忘的朝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589年,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上3征高句丽,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乱,于618年灭亡。
首先我们来看看,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贞观十一年,马周上书李世民,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唐太宗在参观隋朝粮仓后慨叹:"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见隋朝藏富于国之富庶。当然,隋朝的历史贡献可不止这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短命的隋朝到底为中国历史带来了哪些实质性贡献。
1.政治上,实现大一统。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为巩固统治,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另外还建立了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等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秦灭六国的统一,是汉民族的第一次统一,意义非凡,但国土面积小相对较小、民族也很单一。隋朝的统一,融进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对后世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2.经济上,修建大运河。"天下转漕,在此一渠",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修建大运河,对当时的百姓来说可能是不幸的,但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来看,是空前的,也是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
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连接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现杭州),北至涿郡(现北京),是中国封建时期连接南北的大动脉,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今天的南水北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商业繁荣以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还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同时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统治。现如今,大运河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依旧在水利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隋.大运河示意图
3.文化上,始创科举制。隋文帝始创科举,让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公平公正的寒窗苦读、发奋图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这项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历时1300多年,对后世影响巨大。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 ,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个人以为,重学风气的形成才是中华文明不间断的根本。
隋.基本框架结构图
4.军事上,完善府兵制。府兵制虽然不是始于隋朝,但隋朝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开皇十年(590),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府兵仍然隶属于军府、有军籍,同时与其家属一起遍为民户,隶属于州县;府兵有了固定住处,可以按照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规定府兵要轮番到京城宿卫,或者其他任务。同时对指挥系统和组织编制进行改革,废除了以前的柱国大将军,确立了以卫统府之制,中央设十二卫,每卫设大将军1人,直接隶属于皇帝。卫所统兵,是府兵的基本单位。隋炀帝时改称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朗将统领。隋朝进行的府兵制改革,使得府兵制与均田制进一步结合起来,巩固了府兵制,将军队的统帅权集中到中央,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隋朝除了上述一些历史功绩外,还有修长城、巡西域、建东都等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修长城。
《隋书》记载:隋主"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公元585年,隋文帝派遣司农少卿崔仲方领兵三万,到朔方、灵武筑长城,西拒黄河,东至绥州。崔仲方所筑长城在今鄂尔多斯南部及周围地区,该长城西起北流黄河东岸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市),东到南流黄河的绥州(今陕西绥德县),自西向东横亘河套南部。1全长约300公里。隋长城存世较少,由西向东穿过今鄂托克前旗东南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和盐池县。由此可见,隋朝收复突厥以前,在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以南应为隋朝疆域,而隋长城以北应为突厥控制地带。
隋·十三里套长城2段墙体(中)与明长城二道边(右)
卫星图片上看到的隋长城(有数字标志)
2.巡西域。
在公元609年初,隋炀帝做出了一个让朝野都为之震撼的决定,向文武百官宣布西巡河西走廊,并且还要邀请西域诸国的首领在那里举行一个盛大的聚会。为了消除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隋炀帝在609年3月御驾亲征,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让吐谷浑的十万人全部投降,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和吐谷浑的可汗逃走,这可以说是一个壮举,就连汉武帝也只是在黄河的岸边向西进行远眺。
杨广御驾西征图
公元609年的6月,在焉支山下举行了一次空前的盛会,此次聚会云集了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首领,他们对隋朝雄厚的经济实力所折服,整个城里都是来来往往的人,这样的景象持续了整整一个月。隋炀帝此次的西行,可以说又一次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又一次向中原敞开了。隋炀帝此次西巡的时间将近10个月,也是隋朝西部战略的顶峰,也是中西贸易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隋炀帝的此次西巡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3.建东都。
洛阳地处中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当时隋都大兴(长安)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地处西部,交通极不方便。随着隋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关中的产品特别是粮食已不能满足京城需要,若遇到灾年,便只好东迁洛阳就食。隋文帝就曾先后两次率领百官就食洛阳。所以洛阳在隋王朝初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元604年7月29日 (农历六月廿八),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国土的统治,下令宇文恺兴建东都洛阳,大业二年(606年)正月,东都洛阳的新城正式竣工。
隋.洛阳城
我们回头去看隋炀帝迁都洛阳,能看到此举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掌控,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隋炀帝本人虽然有大过,但他迁都的初衷,无疑是正确且合理的。
综上所述,隋朝和秦朝一样,都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汉唐的辉煌都是站在秦隋的肩膀之上。隋朝最大的功绩在于两点,一是结束了长达265年的南北朝大分裂,第二就是在政治上基本完善和确定了三省六部制,创立了科举制,美国百科全书对隋朝评价很高,说是中国最伟大的王朝,而英国在评出世界100位名人的时候,中国仅有两名皇帝入选,一个的秦始皇(8位),另外就是隋文帝杨坚(67位)。隋代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统一朝代,诚然光辉不及汉唐,但它的光辉不应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其历史功绩更不应该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