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狄永利 马凯俊 叶旭升)2月9日晚上7点,在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活动室,春节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正在进行,主讲人是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这次商议的是村里一直在推进的重要工作——垃圾分类。 会场内,卢从信充满激情地说:"我们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围绕一个目标,把环境卫生做到极致,把垃圾分类做成全国一流,做成全国乡村示范村,让我们为后人创造一个业绩,留下一个念想,造好一个民风。" 垃圾分类,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是一个新鲜事儿,那么这件新鲜事是如何在偏远的沙沟村推广开来呢?事情还得从2015年的18个垃圾箱说起。 卢从信介绍,2015年乡政府给他们村分了18个大垃圾箱,大家将垃圾箱沿路摆放到各个院落,像一条风景线,同时村上还配了一辆垃圾车,大家都非常高兴。 有了垃圾箱,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集中起来。然而,这股高兴劲儿并没有持续多久。 卢从信说,当年过完春节,垃圾箱装得满满的,村上没有填埋场,垃圾箱和外溢的垃圾把交通堵塞了,因为垃圾太多也没有及时拉走,让村民苦不堪言。 眼瞅着垃圾越堆越多,群众有了抱怨,卢从信也焦头烂额。"那股酸臭味在500米远都能吹到我们脸上,到夏天了,苍蝇非常多,骑摩托车几乎不敢睁开眼睛,要是速度快了苍蝇都能打在脸上 。"卢从信说。 垃圾集中收集这个方向没有错,关键在于收集的垃圾后续如何处理。怎么破解难题?政府主导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了机遇。在县乡党委政府指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和群众代表广泛商议,决定借鉴外地经验,在沙沟村开展垃圾分类。 "我们借项目支持投了近20万元,建了一个积分超市并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了一个堆肥房 ,只留了两个大垃圾箱。"卢从信说,为350户村民购买了将近800个垃圾桶,每户分发了两个,一个绿色、一个灰色的垃圾桶。村上总结出"两类四分法",两类即"干、湿"分类;四分即把垃圾分为:能埋的、能卖的、能烂的、能烧的四种。 垃圾分类,好说,不好办。那段时间,村里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垃圾分类知识,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示范演示。 卢从信说,他们拿着投影仪,带着笔记本电脑,到村民的院子里反复播放,让大家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垃圾怎样进行分类,村里组织了近200场次的宣传活动 ,才顺利将垃圾分类推展开来。 变化从日渐减少的垃圾开始。郑必盛是村里的垃圾清运员,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村里的日常垃圾清运工作轻松了不少。 "第一年,都不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我们慢慢强制他分,他不分好,就不收他的垃圾,让他自己想办法,全村路边都没有大垃圾桶,不进行分类就没地方丢垃圾。 "郑必盛说,第二年,基本95%的村民都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了,原来清运车都是满的,现在全村垃圾都装不满一辆车。 以前"随便扔",现在"四个桶";曾经"嫌麻烦",眼下"成习惯"。 如今,在沙沟村,条条道路宽阔整洁,潺潺流水清澈见底,门庭院落清爽开阔,农家墙壁上一幅幅主题鲜明的绘画与错落有致的房屋交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记者手记: 采访中,村干部说,推行垃圾分类,"受到的是酸甜苦辣,最后迎来的是笑容 "。大山深处的沙沟村,在各方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关键在于县、乡、村干部主动学、主动谋、主动干 ,没有这种主动担当作为的能力作风,垃圾分类这件新鲜事在沙沟恐怕只会是"稀奇事";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正是因为他们的自觉参与和配合,垃圾分类这件新鲜事才会成为沙沟村的"平常事"。 垃圾分类,改变的不仅是沙沟人的习惯方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