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问题:" 如果周武王知道有春秋战国,他还会不会这么做 "。 我当时觉得哭笑不得,就调侃了一句:不会,他会直接自杀,不趟这趟浑水。 后来仔细一想,这个问题里面还有不少的故事,就去仔细研究了一下,接下来写几篇把这里面的问题说清楚,让大家真正理解周代的分封制究竟是怎么回事。 按照惯例,先把我的结论抛出来: 分封制确实是个好制度,是周公针对西周初年面临的诸多问题精心设计出来的解决办法;分封制真正的问题出在不能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养过狗子的应该都知道季节性换毛,要是一直不换毛,那早晚会出问题 。西周的分封制度就是这么一条不会换毛的狗子。 正文开始。 周人一开始是商王边境的一个小部落。 商王朝(后期)的都城 殷 在现在的 河南安阳 ; 周人部落在最西北,经过一次次往东南搬家,最后才来到了现在的陕西岐山脚下,这就是神话传说中文王的根据地—— 西岐 。 我们现在觉得,古代帝王将相多半都是玩政治的权术高手,净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更没有这么复杂,什么政治不政治的,能用拳头解决的事儿从不浪费口舌。 考古学研究证明,商王的国都安阳面积很大,他能直接统治的范围也差不多就这么大一块地方,再远一点就只能靠武力了。要求也很简单,只要听话就行,商王不会直接派人来接管你的部落,但是,如果你不听话,那商王大军就会让灾难降临到你的部落。这些地方部落就叫"方",部落的领导人叫"方伯"。 据说,周文王姬昌的爸爸、时任周人的方伯——季历,就是因为蠢蠢欲动被商王干掉了。 姬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突然发现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觉得这是上天给他们指的一条路,于是宣布自己也是王,要跟商王平起平坐。 神话故事里说,商纣王发现了周人的企图,就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七年。 真实的历史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周文王大约在称王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王位并正式开启了对商王朝讨伐。 前1046年,周人军队长途奔袭攻击商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商纣王集结军队在牧野(现在的河南新乡附近)拼死一战。周人击溃商军,进入商都安阳,商王朝宣告灭亡。 灭商之后的周武王发现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坑里: 西周是中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信史时代,能够有完整的文字资料记载相关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代是我国第一个被文字明确记录下来由自己的下属武力推翻的朝代。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以下犯上似乎就天然带有非法性。所以,从古至今,中国历代颠覆政权的君主都要在国史撰写上耗费大量的精力。 对于周人来说,回答好" 自己究竟以什么样的身份来推翻商王 ",具有历史开创性。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必将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殷商的遗民们。 这个问题相当棘手: 他们有罪吗?有罪!全杀了?那周王跟商纣王有什么区别? 没罪!留下?你放心吗? 杀一半留一半?那怎么确定这个标准? 多方权衡之后的周武王决定把殷商移民们交给他们的旧主——商纣王之子武庚来管理。自己率军退回自己的老家渭河流域,远程遥控。 这样既避免自己身犯险境,又能有效照顾殷商遗民的情绪。 与此同时,又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驻守在商都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史称三监,就是要让武庚知道隔墙有耳,一旦他敢乱动,自己从渭河流域率军东进,四个方向合围,绝对没他什么好果子吃。 从这种战略安排中可以看出来,让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只是权宜之计,他也知道这样是养虎为患,但是眼下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回到老家的周武王继续苦苦思索破解之道,两年后,终于……去世了,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儿子周成王。 周成王还没想出解决办法就出了更大的问题—— 武庚叛乱了 。 连带着叛乱的还有本来肩负重任的三监。 武王去世的时候,周成王才刚14岁,没法主持朝政;作为周武王最信任的人,周公姬旦责无旁贷暂时摄政。 周文王有很多儿子,长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姬发,就是周武王;三子姬鲜,也叫管叔;四子姬旦,就是周公;五子姬度,也叫蔡叔。 武王去世,管叔姬鲜以为自己会临危受命辅佐幼主,结果最后听说是周公摄政,心态立马崩了:大家都是一奶同胞,我还是你哥,怎么也轮不到你啊,凭什么啊? 再加上亡国的武庚跟慕容复一样怀揣着复国的理想,双方一拍即合,互相去发动各自的势力准备叛乱,武庚去煽动殷商遗民积极参军,管叔去联合东边的蛮夷部落。军队集结完毕,扬言周公是奸臣,自己要去清君侧,拯救幼主,史称" 三监之乱 "。 于是,周公亲帅大军东征,处死武庚和管叔,把其他人流放的流放,贬黜的贬黜,顺手又把东夷、淮夷等等蛮夷部落全都削服了。 叛乱虽然平定了,旧的问题非但没解决,还出现了新状况: 这就是 第二个问题:三监叛乱,蛮夷部落纷纷响应,说明还是周边部落不认同周王的统治。周王该怎样让周边的蛮夷部落臣服自己? 当年周武王攻灭商都之后就地止步不再向东征讨,明显是想延续商王朝那样的统治结构:只需威服,无需推倒重来。如果能够这样承接商王法理,那肯定是最好的。可问题就在于周王带着造反的身份承接不了。 此外,周王也知道商王的这套统治制度漏洞百出,所以,设置三监,就是想通过加入血缘关系,改造商王政权结构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用这些最不会叛乱的亲人们去威慑周边的蛮夷部落们。 但是,三监发动叛乱,暴露了周人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隐患:周王最信任的血缘亲属在利益面前没有丝毫抵抗力。 这就引出了 第三个问题:怎么处置跟随周王征战的这些功臣们? 所以, 这三个问题每一个处理不好都是定时炸弹,新建立的制度也必然要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稳定内部,约束边境,维护长治久安。 周公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封制。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说了,实行郡县制啊,周王直接统治这些地盘,不就可以完美的避开分封制的一系列问题了?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但是,为什么不实行呢?我觉得理由也很简单:地盘太大,超出了当时人类的统治能力范畴。 我们都知道,人是靠不住的,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人更靠不住;国君直接控制郡县,依靠的从来不是人,而是是可以快速传递的信息。 当时的信息传递全靠人力、马匹和地面交通。连马这种东西可能都不太多,驯化的也不太好。此外,一直到东晋,马镫才进步到很方便使用的地步,人类对马匹的控制才真正做到如鱼得水的境界,在那之前,骑马可是个高危行为。 再说治理问题,且不说平常那些鸡毛蒜皮的政务要问天子的态度,就单单重要的决策也够受的了,比如,遥远的燕国今年的粮食收成不太好,想让天子少收点税行不行,信送出去,等天子有了回信,估计第二年粮食都该收了,这怎么保证行政效率?要是碰上个死心眼的,天子的指示没到,谁都不许种地,那等到天子的旨意到了,人早就饿死了。 所以,地面交通问题是困扰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关键,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才有所改观。 秦王朝开国之初曾经有一场辩论,当时的丞相说,燕齐楚等国太远了,我看得封几个诸侯王才行,不然没法治理啊。 当时距离西周立国已经八百年了,人们还是没有找到地理遥远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之处。不然,秦始皇也不至于费尽心力修建秦驰道了。 从治理的效率上来讲,分封制把天子的权力适当下放,诸侯多干点,天子少干点,算是有效解决了统一控制与高效治理之间的矛盾。 那应该怎么分呢? 周公首先把全国的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占据了从渭河平原到洛阳盆地之间的广袤土地,这叫王畿。跟东周时期的王畿不同,西周初年的周王畿大的惊人,镐京和洛邑东西相连。 在这一大片土地中又划分成公田和私田两种。 公田里的粮食全部归周王室所有,私田留着赏赐给在国都里干活的京官们当工资,称为"采邑"。 王畿之外的土地基本上不是歪瓜裂枣就是蛮夷之地,是留着赏赐给其他人的,这些人就是诸侯。 那这些 畿外的诸侯又是怎么个分封法 ? 周公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土地。凡是被封为诸侯的,周王会给一个任命书,再分给一些东西,比如铜、玉器之类的,算是信物,也是象征,这个过程,叫 分 ;然后派人带着被封的人去当地,在封地的边缘挖一条沟,沟边种上树,这叫封。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叫分封。 两个基本点,主要是指分封的人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对周边的异族部落给予承认,就比如楚国,他们原本就有自己的土地、属民等等,周王给一个封号,你如果接受了这个封号,那就要接受周天子的领导,从此不要乱动,更不能造反。 这个过程看似是耍流氓,没有什么作用,其实意义重大! 他有效解决了自己的统治没有法理依据的问题。 接受封号,你就是承认了周王的合法性。不接受?那就打到你接受。反正二选一,你看着办。 所以, 通过分封授予封号,周王把自己带进了这个体系之中,无形之中就赋予了自己统治的法理基础 。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眼熟?没错,49年委座也这么干过,不过,他的手法在周公面前显得拙劣了不少。 还有一种是被周天子寄予厚望的,主要是周天子的亲戚和功臣,比如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在唐,周公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封在鲁,把打天下的军师姜尚封在齐。 这些功臣和他们的封国构成了整个周天子统治集团的骨架,换句话说,周天子也只有依靠这些人才能做到如臂使指。 他们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监视其他的诸侯和蛮夷,比如北面的燕国、晋国是为了防备北边的戎族,很多重要的封国也分割带走了部分殷商的遗民,让他们不能继续抱团取暖,颠覆周人政权;二是执行周天子的政令,保证全国听到的都是同一个声音。 这又有一个问题: 如果这些诸侯造反怎么办 ? 其实,分封制在设计制度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西周初期对畿外诸侯的分封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诸侯国内设置了 监督人 ,避免诸侯垄断信息,比如齐国的国氏和高氏,当时就是监督人的角色。第二,按照地域设立 诸侯长 ,周天子一般会赋予他们征伐各国的权利,也会适当的给他们进行资助,让他们保持在特定区域的武力威慑。 一旦有诸侯不听话,不用天子动手,诸侯长就能先废了他。 当然这些诸侯长都是周王非常信任诸侯国,比如卫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 。有人专门统计过,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一千多个诸侯国,这么算下来,当时一个诸侯国的面积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以至于很多诸侯到了封地之后连给自己家臣发工资的"采邑"都拿不出来。 大家还记得历史课本上说汉武帝的推恩令吗?我一直觉得汉武帝是从周公这里找到了灵感:一个县的土地,再强大也不至于威胁到周天子;一个县令的见识和格局,应该也不太会想去当天子。 多说一句,这里的诸侯长就是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霸"的理论来源,霸就是伯,跟诸侯长一个意思,是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周天子承认诸侯长的时候会赏赐一些礼器,一般都是弓箭斧钺之类的武器模型,代表可以替诸侯征伐四方。齐桓公就曾经被赏赐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周襄王承认晋文公的时候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赏赐的规格是相当高了。 这些都是外部的依靠力量,最多只能保证他们不造反,却未必能够完全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周公认为,王室一定得有对全国诸侯足够的武力威慑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彼时,周公刚刚东征结束,周王实力正是登峰造极的时候,对周边各国和各部落保持武力威慑并没有什么困难,唯一的绊脚石还是交通问题。 按照现在的路况,从镐京到殷商旧都殷,直线距离大约有400公里,中间还有黄河、秦岭等等天堑阻挡,一旦有事,周王大军出征,路上行程短则一个月,慢则需要两个月,就这种速度,别说造反,称王也来得及。 所以,周公东征结束不久,立刻开始在东边的洛阳盆地修建一座新城,当做周王的政治军事副中心,并在这里屯驻了著名的东八师,与远在渭河平原的西六师遥相呼应。 只要东八师保持战斗力,东部基本可以平安无事。 以上,基本上是把分封制的硬件制度设置说的差不多了。 分封制肯定不是周公发明的,但是周代的分封制度却是周公一手创立的;在这里,有武力威慑,也有制度约束,既让诸侯有不敢反的恐惧,也有不能反的约束,当然,接下来还要有不想反的自觉,这个我们下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