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同学问我,老师,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学不进去呢? 人的大脑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欺骗性。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在努力学习,也许潜意识只是在努力证明自己不想学习。 如果在一个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只能说明,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不仅无法在潜意识中调动积极性,还会阻碍它。 这时,需要做的,不是自我洗脑继续996,而是该停下来好好看一看,是不是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让你需要摆出一付努力的姿态,来抵御一些另外的焦虑? 学习之道,绝不是「教」出来的。 可惜,我国的教育思维长期忽略这一点。导致很多人在学校里待了几十年,还根本没有开始过真正的学习。 ta们只是在模仿别人的经验而已。 前两天,有小孩问我怎么把不喜欢的课程学好。 我表面:那你就研究一下它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你喜欢的部分… 我内心:放弃吧,问出这个问题就学不好了。 教育心理学课程经常强调要激励反馈,于是家长们从不断提要求,转向了想方设法夸孩子。日日夸,时时夸,明明出了问题还要找出优点夸。 但事实上,孩子有没有进步,你以为ta们自己感觉不到吗? 这样威逼利诱式的鼓励,只会让孩子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值得被夸or被批评(其实每一个夸奖的背后都隐含了另一种否定),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 ta必须不断按照大人的要求前进,可ta又不知道大人的标准是什么…长此以往,不仅会传递焦虑,还会扰乱原本正在形成的自我判断体系,变得越来越依赖外界的评价,不敢行差踏错一步,更不敢再靠近自己内心的声音。 ta就再也没有创造力啦! 学习中,唯一有价值的激励反馈,是自我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ta必须在这件事情中,找到了自我探索的坐标系,体会到了自我激励的快乐,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为自己划定突破认知边界的未来航线。 上大学之前,我们都以高考为唯一目标前进,把努力,刻苦,攻克学习难关作为唯一目标。这很正常。 但是,进入了大学,世界已经向我们徐徐展开了它复杂而又神秘的面向。人类的认识虽然在历史与科技的加持下显得不可一世,但落实在个体身上却十分渺小。 人生苦短。我们必须意识到,学习,是需要克服很多局限才能完成的事情。智力,体力,情绪,时运,时机,大环境,小环境…都是我们需要去考量与选择的变量。 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以中学时代的单一价值为标准,与自己不能理解,也不真正需要的学习死磕,努力努力再努力就不再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而是一种懒人思维的体现。 证明你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有限(有利与局限),与世界多元碰撞所造成的复杂局面,也逃避去把握。 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努力,是效率。 学习的方向,方法,要建立在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的基本上。 比如,有的人就不太适合激励疗法。 你让ta背单词,考雅思,上新东方,ta也耗费时间努力去做。但ta背单词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已。 但是ta每次上课,都能感觉到老师或者其他同学是真的喜欢这门语言。而对比之下,ta自己没有丝毫的热爱,钻研,感知力…这就造成了ta对自己评价更低,学习效果更差了。 有些风景很美,但如果看它,要牺牲掉其他的选择,如果山路太过崎岖,你还要不要去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出发之前,先看看有没有坚持的动力,以及登攀的耐力。这就是自知力。 这是学习的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