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斜照着小区,温暖着每一个回家过年的人儿。 小丽坐在房间的落地窗前,掀开盖布,摆上琴谱,十指开始在钢琴上跳跃。 图源:网络 悠扬的琴声中,一旁的父亲边拍边跟远在外省的家人"报告": "姐姐现在可以弹琴了,非常棒!" 人生有三大幸事:虚惊一场,失而复得,久别重逢。 在家弹琴,多么稀松平常的一幕,小丽和家人此刻却是无比珍惜。 她是一个孕妇,刚刚从"九死一生"中挺了过来。 "新冠潮"中焦虑的孕妇 有一种焦虑,叫"怀孕焦虑"。 没怀时,担心怀不上。 怀上了,担心胎停、流产。 保住了,又担心产检亮"红灯",查出先天缺陷。 宝宝长得小,担心发育迟缓;长得太大,担心难产、不好生。 胎动频繁,担心脐带绕颈,胎动少了,更担心宝宝出事…… 总之: 怀胎十月,度日如年。 图源:soogif.com 而从12月开始,孕妇们又多了一个焦虑: 变阳。 发起高烧来,别人是怕月经"收了汁",她们是怕羊水"受了汁",胎儿保不住。 在这一波疫情高峰中,除了百病缠身的老人,最担心变阳的可能就是孕妇了。 ▽ 28岁的小丽,怀孕23周,日防夜防,还是在元旦前一周"破防"了。 12月23日下午,她开始发烧,最高到了39.8℃,吃了退烧药,也没降下来。 那时深圳正处于感染高峰,发热门诊、急诊爆满,小丽和老公看了科普,孕妇感染后的风险跟普通人群差不多,决定"尽量扛着",能不去医院就不去。 然而,高烧几小时后,小丽"扛"不住了,呼吸困难、急促。 送急诊,血氧饱和度已经掉到90%,明显的缺氧。 当晚10点,老公立即带她转院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也就是南山人熟知的"南山医院"。 看着她被护士"加急"收入产科病房,老公终于如释重负:"等烧退,过一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然而,病情的发展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呼吸衰竭 入院2小时就进了ICU 产科团队很快意识到问题不简单。这是一个棘手的"重症孕妇": 28岁、怀孕23周、新冠阳性、高烧不退、血氧低、呼吸困难……急诊胸部CT显示,已经出现"大白肺"、肺水肿。 25日CT影像片"大白肺" 还有更可怕的: 感染休克。 也就是说,感染已经导致她呼吸衰竭,全身的血流、呼吸循环都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战"立即打响。 产科立即通知医院新冠感染临床救治专家小组、呼吸科、ICU等多学科团队会诊。 他们很快达成共识: 马上转 ICU。 此时离她入院还不到2个小时。 "患者孕23周,胎儿较小,出生不能成活,妊娠23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应以治疗大人"妊娠合并感染休克、重症肺炎"为先,第一时间给大人抗感染,提高血氧,让她渡过‘呼吸关’、‘感染关’。 同时要及时监测她的病情和腹中胎儿状况,可能会出现死胎及流产,重症肺炎病情可能会进展很快,要及时转到ICU救治。" ——刘增佑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产科主任 "爸,救我!" 几分钟后她就陷入了昏迷 在ICU里,医生把氧气开到高流量,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输抗病毒药物…… 但小丽的缺氧仍无明显改善,还出现了致命的炎症风暴,病情进一步恶化。 12月26日下午2点多,小丽的父亲从外省老家赶了过来。 小丽拉着他的手,哭着说: "爸爸,你一定要带我出院。" 没过几分钟,她就陷入昏迷。 "我们就看着她慢慢昏迷,没了意识,进入休克状态,全家都崩溃了,很害怕要失去她。" ——孕妇老公 重症医学科主任吴京兰说,不行了: 得上 ECMO,人工心肺机。 ▽ ECMO又叫"叶克膜",是ICU里的"终极救命神器"。 它是一套最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核心部件是膜肺和血泵,可以暂时替代病人的肺和心脏功能,让休克的病人重新建立起顺畅的呼吸、血液循环。 ▽ 为了应对这一波新冠重症高峰,深圳市卫健委在各大医院配备了50多台ECMO,并且全市"一盘棋"调配,哪里有急需,立即往哪调。 市卫健委也为孕妇组建了专家会诊群,大家一致认可南山医院的治疗方案。 26日下午4点,ICU团队用20分钟帮小丽连接了ECMO,氧饱和度迅速升至98%,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 大人稳住了,胎儿也要保 孕妇上ECMO后,接下来的救治和护理比其他重症患者要难得多。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索质君说,在给大人抗感染、抗凝治疗的同时,团队也尽量保证胎儿安全,用药治疗和护理上要特别小心和谨慎。管床主任袁运生、医生林小华日夜"盯"着,不敢有丝毫疏忽。 医院里有句老话:三分医疗,七分护理。 但在ICU里,护理可能要占到八分。 "我们要反复为孕妇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排痰等等……真是不分昼夜地在孕妇床旁,轮流守护着她。" ——蒙斯雅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12月31日下午,ECMO上机运行5天后,被顺利撤除,孕妇转危为安。 1月2日,又成功撤下呼吸机。拔管后,孕妇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无发热、意识清楚,胎心稳定,被宣告抢救成功,转入产科病房康复。 经过9天9夜的抢救,一个重症孕妇得救了。 小丽做肢体主被动康复训练 "谢谢你们! 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1月16日下午,小丽顺利出院。 父亲邹先生对医院感激不尽: "女儿经历了‘九死一生’,我们家属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幸亏你们把她母子救回来了。" 父亲本身也在医学院里工作,在这次"与死神赛跑",他看出了很多内行的"门道": 从插管时机把握、上ECMO操作,到炎症风暴的控制、特殊孕妇母子的全方位考虑、抗水肿、抗凝、抗感染管理,到排痰等各项治疗和操作,管床的袁运生老师、林小华医生把握非常好,帮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同时惊讶的还有我闺女避免了插管患者最常见的细菌感染。" 小丽爸爸和丈夫的感谢信 ▽ 深圳本轮疫情从2022年12月中旬进入"迅猛期",发热门诊、急诊人数在12月21-22日"达峰",65岁以上老人的就诊高峰则在12月29日到来。 截至1月18日,全市医院的在院人数、ICU患者数量已经连续10天下降。 重症医学科已经撑过了"至暗时刻"。 患者在一个个走出ICU,有新冠的重症孕产妇、百岁老人,有基础病严重的患者…… 与还在病房里"搏斗"的病友想比,他们都是一群幸运儿。 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家过年更温暖,没有什么比除夕夜的餐桌更让人期待。 如果有,那就是经历磨难后的阖家团圆。 信息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深圳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