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唱道:"有一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小芳的辫子,在当代女性中有些人可以与之媲美,但不是全部,少数女性的头发也不太好。 当代男性只有演艺圈里的蓄长发,可他们不梳辫子,一般都是披散着。男性中有不少人,头发不太好,甚至戴假发的不在少数。 但你看电影和电视剧里,只要是反映清朝的,从皇上到宰相到朝臣,再到市井、农乡平民,所有的男性都是"辫子粗又长",哪怕是年逾花甲、七老八十的清朝人,都是又黑又亮的长长辫子,从后脑勺"飞流直下",沿着"背沟"直泻到臀部,动起来辫梢在屁股上360度地摇摆,晃晃悠悠的,不晓得是何律动? 其实,清朝人的辫子,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有的粗又长,有的细而长,有的又稀又短,有的只一小缕垂到后颈,还有的梳不成辫子了。像鲁迅笔下孔乙己这类人,他们的发辫既枯燥又不卫生,哪有什么"辫子粗又长"? 由此可见影视导演们的囫囵吞枣,也足见制作辫子道具厂家的一概而论,二者结合起来,导致反映清朝的影视作品,在发辫上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个性。 可否改变呢?当然下难,不就是制作和采用有区别的辫子吗?让不同年龄、不同命运、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人物,蓄发不同,辫子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