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有一夫人,天旱可求雨,无子可求子,人称灵应夫人
在陕西省蒲城县有一座充满灵气的山,相传帝尧曾在此避雨,因此得名"尧山"。
尧山呈山谷状,三面侧柏环绕,与华山遥遥相望,景色怡人,令人神往。
山上的庙宇足足有90多间, 正殿供奉的是圣母,被唐、宋两朝皇帝两度敕封为"灵应夫人"。
从此,这里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举办盛大的"尧山圣母庙会",延续至今。
2007年,"尧山圣母庙会"被列入陕西省省级非文化遗产名录中。
或许你会觉得,不就是一个庙会吗?凭什么就能选入非遗呢?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尧山圣母庙会",感受"灵应夫人"的有求必应。01 尧山圣母有求必应,被皇帝敕封"灵应夫人"
尧山得名于帝尧,"尧山圣母"正是帝尧的小女儿女英。
那年,帝尧来到蒲城巡查民情,突降大雨,尧在此山避雨,故名尧山。
尧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娥皇和女英,两人都被尧山独特的风景吸引,想居住在这里。
但是,两人喜好不同,娥皇爱吃韭菜,女英爱吃山蒜。
于是,女英先下手为强,她抓起山蒜挥手扔向空中,山间山顶长满山蒜,尧山成了她的地盘。
女英不但能呼风唤雨,帮助当地百姓浇灌庄稼,更能祛病助产,为百姓排忧解难。
因此,当地百姓称她为尧山圣母,为她修庙建祠,永世供奉。
尧山圣母的故事在民间世代相传,一则"圣母助宋"的故事流传最广。
北宋时期,狄青带兵南征,行军途中,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兵马一时大乱。
此时,宋军粮草短缺,人困马乏,一时不知所措。
突然,不远处出现一条"黑水河",水流湍急。饥渴难忍的人马仿佛看到了希望,急忙跑到河中取水饮用。
然而,不多时,狄青的人马就开始上吐下泻,情况十分危急。
狄青情急之下,派人来到尧山,寻求圣母帮助。
于是,圣母来到"风云洞"起云施雨,刹那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道路畅通,士兵们喝过雨水后健康如初。
狄青即刻率兵南征,大获全胜。
当朝皇帝得报后,大为赞赏,便封尧山圣母为"灵应夫人",蒲城尧山更是有了"灵应一方"之说。02 尧山圣母送子送女,被百姓膜拜
尧山圣母不仅能呼风唤雨,更能送子送女,深受当地百姓的膜拜,香火绵延不断。
每逢圣母清明庙会时,前来求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求子、求女、还愿都不尽相同。
求子嗣者,首先要来到尧山正殿,点上一柱香,为"尧山圣母"上香叩头,在心中默默许下愿望。
如果求的是儿子,主事者就会给求子者一支黄纸花和一支白纸花。
相反,如果求的是女儿,主事者给的就是一支红色的纸花。
紧接着,他们来到正殿西边的娘娘庙上香叩头,则会得到一只童鞋,是用黄裱纸包裹起着的。
这时,庙里的主事者将童鞋和纸花拿到娘娘像前,绕着蜡烛的火焰转3圈,以粘得圣母灵气。
最后,求子者将童鞋放于怀中,马不停蹄地下山赶回家中,将童鞋和纸花一起压入床下,满怀期望,等待孩子的降临。
还愿者,是已喜得贵子者,他们前来感谢"尧山圣母"的赐子之恩。
还愿者抱着孩子,手捧一大把纸花,五颜六色,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另外,他们还带来一双童鞋、一条红绸子被面和许多鞭炮。
他们仍然是先到圣母正殿,放下物品,带孩子给圣母叩头上香,燃放鞭炮。
主事者会给被面赐上福气,披挂在孩子身上。
最后,还愿者还带孩子来到庙前的一棵千年柏树前,让孩子环抱着它,预示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百"取柏树之"柏"。03 尧山圣母庙会传承数千年,经久不衰
尧山圣母庙会从唐宋时期开始,在唐朝,灵应夫人的庙被再次扩建。到了宋朝更是扩建了两次。
明熹宗天启三年,蒲城县令王佐成立了尧山神社,共有11个分社,开始轮流承办圣母庙会。
这11个神社环绕在尧山周围,送神社在清明前几天就开始唱大戏,耍着社火,抬着圣母神像周游过所辖自然村,所到之处,村民夹道跪拜。
清明当天,鼓乐喧天,送神仪式声势浩大,斗子旗开路,社火跟随,11个神社会长及群众夹道跪迎,鞭炮震耳。
迎神社的护神青年们天不亮就站在了庙前,手持神棍与补钗,守护圣母。
待送神的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接神社就会将神像抬出庙,在隆重的仪式中将圣母像抬回本社,供奉一年,待明年清明节再送神归山。
如此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蒲城尧山圣母庙会也在迎神与送神中越来越盛大,深受人们喜爱。
清明后的几天里,整个尧山都沉浸在热闹的庙会中,娱神娱人、人神同乐的传统社火表演宏大而富有文化内涵。
尧山大鼓担负着营造社火的氛围中的重责,鼓声撼天动地,鼓手边敲边舞,节奏高低起伏。
鼓手们时而骑马,时而倒立,仿佛古代将士征战沙场,于雄劲中杀敌于无形,气宇轩昂,让人惊艳。
社火中难度最高的要数芯子造型,在一根竹竿或钢筋上,装扮成各类古代人物的小孩被固定在上面,少则2人,多则数人,看着都非常惊险。
这是一种古老的造型艺术,融入了古代的杂技表演,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们喜欢或是憎恶的人物形象,讲述着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深受百姓喜爱。
另外还有八仙板、斗旗等丰富多样的社火节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结尾:
尧山圣母庙会历史悠久,从唐朝开始,在清朝到达鼎盛,尧山周围300公里的百姓年年都会如约而至。
庙会曾在特殊年代一度中断,1982年重新恢复后,规模更加宏大,每年参加庙会的足足有几万人。
其11神社轮流迎神、送神的活动,世代相传,将上千年的祭祀礼仪活动,完好地保存至今,极具历史价值。
求子时的纸花、童鞋,各类社火节目,独具地域特色。
祭祀鼓乐中的许多乐曲,更是被专业音乐制作人广为传扬,甚至走出国门。
尧山圣母庙会完全保留了陕西关中古代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是研究秦民俗的重要根据,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明年清明节,让我们相约在尧山圣母庙会上,一起感受尧山圣母的神奇。
作者:ZHL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