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有多残忍?年过60就要被关进坟墓,送一餐加一块砖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不仅有精华,还有很多糟粕。比如封建时期的三寸金莲、三妻四妾、男尊女卑等等。人们从古至今看重孝道,这种文化深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虽然古人这么推崇孝道,但是往往却没有真正的做到。
其中一项封建陋习就是瓦罐坟,人一旦年过60就要被关进坟墓,儿女送一餐饭就要在上面加一块砖,直到坟墓封死,老人也随之死亡。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丧葬习俗呢?为什么有这么惨绝人寰的做法呢?
什么是瓦罐坟?
瓦罐坟顾名思义,是由瓦罐堆砌成的坟墓,又叫"寄死窑"。就是将古代超过60岁的老人,不管身体是否硬朗,都要由儿子送入瓦罐坟,每送一餐饭,就会在洞口多放一块砖,而洞的高度只够让老人在其中坐着和躺着。
砌完一座瓦罐坟,大概需要200块砖左右,为期一年,瓦罐坟也差不多砌成了。从远处看,很像一个封闭的拱形大瓦罐,而在其中的老人,不仅没有食物来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空间,最后会因为没有食物来源而悲惨死去。
历史上,瓦罐坟盛行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今考古学家已经在山东、四川、河北、湖北等地的一些村庄发现过瓦罐坟,一般十分隐蔽,儿女将老人背上崎岖的山路,放入瓦罐坟内。瓦罐坟隶属于宋元明时期,直到宋仁宗时期被废除。
瓦罐坟的兴起:
瓦罐坟的兴起,目前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这种可怕制度是秦始皇颁布的。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浪费粮食,于是颁布一条懿旨"凡六十岁不死者,一律活埋,若不从,灭九族"。
第二种:封建时期的元朝少数民族在迁徙时 ,路途遥远,生活艰苦,粮食不足,所以不得不舍弃一些没有能力的老人,元朝建立后,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而还有一种民间封建迷信说法就是,老人如果活得太久,会折损儿孙的寿命,消减儿孙的福气。 因为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哪怕现代看来小小的风寒,都会轻而易举要了古人的性命,所以古人普遍短寿。他们认为,老人活得太久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才有了瓦罐坟这一陋习,似乎这样做,就能改善自己家族的命运。
为什么古代会有如此残忍的习俗?
古代农田资源十分有限,而且能耕田的人也有限,所以粮食资源是非常宝贵的,看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很悠闲,其实却是一种"看天吃饭"的辛酸。因为农业生产落后,一旦遇到蝗灾、洪灾就功亏一篑,而且除了种田,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民间饥荒时有发生,大批因饥荒流离失所、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因为饥荒导致的僧多粥少现象十分普遍,所以有劳动能力、年轻力壮之人需要不断劳作,使国家正常运作。
相反,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既不能下田种粮食也不能上战场杀敌,只能在家中等待被赡养,这就导致了本就稀缺的粮食,更是供应不足。所以只能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做个选择,显而易见,老人被牺牲掉了。
有些家庭中孝顺的子女,并不想将老人活埋,只能躲躲藏藏不被人发现,因为一旦被人发现,这一家人都会被赶出村庄,全家人都得在饥荒中饿死。
瓦罐坟中的老人为什么不跑?
老人自己也明白"人到七十古来稀",他们到了六十多岁,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在古代缺衣少穿、粮食极为珍贵的条件下,自己是一种负担。为了全家人能够活下去,只能牺牲他们自己,保住家中年富力强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家族才不会陨灭。所以老人只能"欣然同意"牺牲自己,保全儿女。
而作为儿女明知瓦罐坟是极为残忍的行为,却不得不去做。现在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矛盾又无可选择的"孝道"。
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相比较2005年的72.95岁, 我国已延长5岁,平均寿命也反映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等综合指标。
瓦罐坟在历史上,停留时间并不久,这种封建陋习早已成为过去时,60岁入土也不再是习俗,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历史,不要将类似瓦罐坟的悲剧重演,将孝道发扬光大,世代传承下去。
各位朋友,你听说过瓦罐坟么?可以把想说的话,在留言区留言,并且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