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逝世后,其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武王。 武王继承了自古公亶父,到爷爷王季,再到父亲周文王几代人打下的基业,时刻不忘周族人翦灭殷商的奋斗目标,即位之初便承担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继续践行周族人东向发展的战略方针。 周武王-姬发【选贤任能 励精图治】 周武王即位之初便沿用了文王时期招揽的一大批精英骨干,其中以姜尚为代表,武王任命姜尚为太师,称尚父。 对于姜尚的出身,大多数人是通过"姜子牙愿者上钩"的神话故事,但姜尚的家族背景远没有那么简单。 姜尚与周武王 上一篇我们介绍姬姓周族的始祖是后稷,而后稷的母亲是姜原,自周族诞生之初,姬姓和姜姓便是相辅相成,并且是血肉至亲的关系。 其后更是世代联姻,古公之妻为太姜,武王的王后是邑姜,皆是出自姜姓族人,在姬周数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姜姓族人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因此到了武王时期,姜姓族人中获得姬周王室重用的子弟已不再是少数,在周国军政领域扮演者关键的角色。 除此之外,武王新进选拔一批才能显著的宗族子弟委以重任,包括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人,其中以弟弟姬旦最为突出,他就是后来的周公,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圣人"。 武王与诸文武大臣 周邦国人才济济,政治清明,国内大治,周围愿意臣服归附的小国越来越多,争相与周国进行结盟,盟国势力愈加强大,周武王俨然已经成为了众多小邦国的"带头大哥"。 随后武王再次迁都,将都城由丰邑迁到今西安西南的镐(hào),史称-镐京,镐京地势平坦,东向开阔,更有利于东出进兵。 在周武王励精图治,磨刀霍霍即将自西杀奔而来的时刻,商纣王在做些什么呢?【酒池肉林 暴虐残忍】 在史料记载以及神话故事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私生活十分靡乱,并且业务水平低下的商纣王形象,他成功地为后世无道亡国之君树立了一个"标杆"。 沉迷酒色的商纣王 据载纣王整日纵情于酒池肉林,对狐妖演变而来的美人妲己言听计从,任用奸小残害忠良比干,比干作为王室宗亲重臣,纣王的叔叔,他辅佐两代商王,后世称为"亘古忠臣",却因向纣王直言劝谏被挖心杀害。 纣王的残忍还体现在他发明炮烙之行,荼毒生灵,纣王的暴虐残忍让一些小邦国心生惧怕,担心惨遭毒手而选择投靠了西部以仁义著称的周国。 炮烙之刑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进行书写的,真实历史中的商纣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的心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自己的思考吧。【东夷之乱】 除去纣王暴虐的一面不说,此刻让商王朝陷入泥沼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东夷之乱,后世称之为"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东夷位于商朝东部,大致相当于今苏、鲁、皖的一些地区,又称夷方或人方。商朝中期由于王室内部权力更替,导致内乱频发,因而远方的大小方国趁机反叛作乱,他们向商朝控制的中原地区频频发动侵扰,劫掠财物和民众。 东夷方国 前代商王武丁、武乙、文丁等致力于对西方羌人方国兴兵征讨,到了末期帝乙、纣王时期才腾出手来倾全国之师发动了对东夷方国的征服战争,以图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东夷人对商朝的威胁。 对东夷的战争经历帝乙、纣王两代商王,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而直到商朝灭亡的前夕,东夷人才被征服。 数十年的东夷之乱,牵制了商朝的全部兵力,造成了西线对周人的防御极大空虚,周国借助商朝无暇西顾的契机,经历王季、文王两代人的东征西讨,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对东夷人数十年来的战争,也同样耗费了商王朝无数的财力、物力,商朝已经掏空了家底,无力在正面抗衡日渐强大的周人,终给周人留下了一击致命的机会。 那么在商人穷兵黩武、尽失人心的时候,周人都做了哪些努力呢?【占领崤函】 对于定都镐京的周人来说,东进灭商的路线几乎是唯一的,那就是必须经过崤山和函谷关组成的崤函险道,通过这里抵达伊洛地区,此后渡过黄河就能进攻商朝核心地带,因此与商朝争夺崤函险道的控制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攻商战略路线 在商朝全盛时期,商朝通过这条通道将自己扶植的势力渗透进入周人所在的渭河地区,支持他们长期与周人进行对抗,以此抑制周人的发展壮大。 周人很清楚,周国臣服于商朝的重要原因就是商朝控制着崤函险道,商朝能够随时调集大军进入周人统治的地区,因此要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要从商人手里夺取占领这条通道。 早在文王时期,趁着商王朝深陷东夷战争之际,文王率领周人进攻中原灭亡了崇国,此后周国就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崤函险道,又屯师伊洛地区,自伊洛派出侦察探听商王朝内部情报,再通过崤函传递到镐京。 到了武王时期已经为灭商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只等时机成熟,便可一举推翻商王朝的压制。【孟津观兵】 感觉到了商朝的气数将尽,周武王"东观兵至于孟津",带领大军来到孟津黄河岸边,此次出师带有军事演习的性质,为日后进攻商朝提前熟悉了路线和地形,并且试探了商朝的真正实力。 同时周武王检验了周国在反商盟国中的号召力,与会盟的各路诸侯约定了日后伐商的日期,此次军事演习史称"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会盟各路诸侯 为彰显此次军事行动深得人心,史记中特意记载了两则祥瑞之兆。 史记记载武王的船行至黄河之中,一条白色的大鱼跃入船中,而商人崇尚白色,正是天命所归,象征着商人已成周人船中之鱼,随时可以取用。武王旋即用此鱼祭天,鼓舞士气。 大军上岸后,一颗红色的流星划破长空,从天而降,落在武王的屋顶,璀璨夺目,流星变成了一只乌鸦,叫声响彻大地,周人崇尚红色,此乃大吉之兆。 各方诸侯得知武王发兵,纷纷前来会盟,前后竟集聚八百诸侯,但几个大国没有到来,虽然此刻士气高昂,会盟诸侯众多,但武王感受到殷商天命未绝,灭商之机尚没有到了,于是下令班师归国,继续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孟津观兵确立了武王在诸侯方国中的地位,从中也看出了诸侯拥护周邦取代商朝的意愿。 孟津距离商都朝歌仅三百余里,但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方国的军事行动,竟没有引起商王朝的军事回应。 因为此刻商朝举国的精锐都投入到了对东夷人的全面决战,确实无力进行回应。 但商朝的部分贵族感受到来自周邦国的强烈威胁,企图挽救行将就木的商朝,结果"殷之三仁"比干被杀,箕(jī)子被囚禁,微子隐退避难。 微子曾向太师叹惋商朝的处境,他说"贵族淫荒于酒,不守法度,对于罪犯又放纵不捉,偷吃祭祀牺牲也不受处罚",太师劝谏微子出走,于是微子出奔隐退,不久太师疵(cī)、少师强也"抱其乐器而奔周"。 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被加剧,已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刻,商纣王已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距离武王振臂一呼的时刻已经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