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在建国前,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
安南在建国前,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古安南国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红河三角洲一带,陆路与中国的滇、桂相连,海路至粤、琼等地也十分便利。唐宋以前,该地多以"交趾"、"越裳"、"交阯""交州"等字样出现在古籍中,而安南一词最早作为行政区域名出现,是在公元679年,"调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史前时期之安南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安南地区的历史并没有翔实可信的文字记载,只能通过一些传说去"管中窥豹","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 虽然类似的文字屡见不鲜,但仅仅依靠神农、昌意、颛顼等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来窥探这段历史显然是不够的。
古籍里还有一些更可信的记载反映了最迟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安南地区的先民就同中国就有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西周初年,越裳国不远千里向中国进献白雉,"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悠,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九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
近代以来,越南北部地区的考古发现更能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 1964年,"在越南的永富、富寿、河山平、河北、和河内等地前后发现了15个铜豆文化遗址,距今大约3500年,属于青铜时代中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十分丰富,有"斧、镖、箭头、鱼钩和锉子等"。
1924年,在越南北部的清化省东山县距今两千多年的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类型众多、样式繁杂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青铜器还有一些铁制工具,"如锄头、锹和箭头等"。
这时的安南先民已经掌握了制造和使用青铜的技术,还懂得种植水稻,这些文明的曙光与采集和渔猎经济配合起来为安南奠定了稻种农业文明的根基。 北属时期之安南
大约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关于安南地区的记载变得详实起来,这与秦汉时期中国中央王朝的拓边直接相关。
从始皇帝平五岭设置象郡,一直到公元968年丁部领扫平安南境内十二使君,建立大瞿越之间的一千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安南地区都被北方中原王朝所置郡县进行管辖。因而我们在对安南进行历史分期时,通常将这个阶段称之为北属时期。 第一次北属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时,广大五岭以南地区的居民被称之为"百越",生活在安南的先民也是其中一部分。 公元前214年,相对原始、落后的百越人与"先进"的"中原居民"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碰撞。
《史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而这里提到的象郡在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更名"为日南郡,又因为日南郡位于今越南中北部的横山至大岭一带,所以能够证明秦帝国通过开疆拓土将安南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并且设置了郡所进行统治。
秦亡之际,南海都尉赵佗侵吞象郡自立为南越王,之后又率领大批将卒和中原移民与越人杂处,并对包括安南在内的岭南地区进行了初步的开发。
后来的安南人对此颇为感恩戴德:"赵佗建立了南越国,把中国文明传播到南方,因而自此以后我国之人都濡染了这种文明"。 元鼎六年,汉武帝发兵平定南越后,在广大的"百越"地区设置了九个郡进行管理,其中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合起来大致等于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也相当于后来安南国的势力范围。
由于西汉郡官推行"以越治越"的治理模式,安南各地原先一些类似于氏族首领或豪强的地方实力派——"雒将",逐步演化成了县级官员。
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移民如流放的罪犯、戍边的士兵、躲避债务的商人等开始进入安南与当地人民杂处,共同成为了后世安南人的祖先,随着"中原式"封建郡县制度的完善,汉文化在安南的影响与日俱增。 第二次北属时期
东汉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安南地区的控制。公元34年,交趾太守苏定废除"以越治越"的旧法,完全使用汉朝的法律来约束雒将和当地居民,引起了大批越人贵族的不满。 面对封建统治的"苛税严政",当地人民掀起了抗争的层层浪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二征起义"。
"二征"皆是雒将之女代表着当地旧贵族的利益,对封建化的浪潮本就十分抵触,其夫又被东汉的严刑峻法所杀害,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起义爆发后,一时之间"群雄响应",连下六十余城,震动朝野。
表面上看这是原住民与外来统治者之间的对抗,但实质上是封建制与奴隶制两种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矛盾。 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平定了安南各地的叛乱之后,东汉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下设县,并由汉朝官吏直接管辖县级单位,一举废除了传统的雒将世袭制。
至此,安南各地的封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转型开始加速。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安南地区更名为交州,先后从属于吴、魏、晋、宋、齐。
这期间,中原战乱不断,处于边陲之地的交州反而相对安稳,于是不少中原地区的贵族、官僚以及名士纷纷来到交州避难,像陶磺、土燮、杜媛、程秉、薛综等都是举家迁至交州, 旧志载:"时有刺史名仕变(土燮)乃初开学,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
大批汉族知识分子涌入交州,使得儒家文化对安南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经济和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也密切了交州与中原的联系。 第三次北属时期
隋、唐时期,安南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621年,唐朝改交州为安南总管府,下设10个州由岭南节度使节制,不久又更名交州都督府,679年再次更名安南都护府,此后该地区长期以安南为名。
安南都护府下辖12个州59个县,县下设乡和社,其地域涵盖今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地区。 唐末五代时,中国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各式政权相继而起。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控制,安南当地的军事实力派曲氏、杨氏、吴氏等也先后兴起了割据自治的独立运动。
唐朝是中国封建朝代中最为兴盛的时期,汉文化与东亚各国甚至世界文化空前融合、繁荣。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建立了极为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儒、释、道等思想空前活跃, 诗赋水平攀至高峰,安南地区也因此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强烈辐射,更多的安南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使用汉字。
直到19世纪末,在法国殖民政策的影响下,安南人才不得不通过学习拉丁法文以消除汉字带来的影响。
随着大唐帝国的日益衰落,安南地区受到的控制不断减弱,本地军阀乘机而起。 十世纪初,交州土豪曲氏拥兵自重,自称节度使,晚唐政府被迫予以承认。自此,安南开始了激烈的独立自主进程。 丁黎建国初期
唐亡以后,安南地区的独立进程经历了激烈的内部倾轧。907年,交州土豪曲氏率众割据一方,后被南汉将领李进、李克正所擒,931年,前曲氏之将杨延艺招募军队驱逐"二李",自称节度使, 938年,牙将矫公羡发动兵变杀死杨延艺。
939年,杨延艺之婿,驻守一方的吴权举兵而起,击败矫公羡以及他求得的南汉援军后,"置百官,制朝仪,定服色",945年,外戚杨三哥篡吴氏权,自称平王,945至967年,各地土豪如阮宽、吕唐、矫顺等纷纷宣布自立,自称使君,968年,丁部领荡平十二使君,号"大胜明皇帝",定都花闾(今越南宁平省),建国"大瞿越"。
现代很多越南学者认为安南人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是从吴权开始的,但笔者并不认同。吴权仅仅称王,"未即帝位改元"。
按照封建社会时期,汉文化流行地区的政治惯例,至少在名义上吴权算不上一位建立了国家政权的君主。 而实际上"享国不永,未见治也",说明吴权在位时间很短,虽"制朝仪,定服色",但没有形成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几年以后,安南各地"使君"纷纷独立。
总的来说,吴权之子吴昌文继位后,不仅没有改变"各地使君"的乱象,还"自降王位"向偏居一隅的南汉伸出橄榄枝,南汉小朝廷也毫不吝啬地任命其为"静海节度使兼安南都护",可见吴权和吴昌文都没有完全掌握全国的军队和统治权,更谈不上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