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大龄剩女士大夫家的女儿为何嫁不出去?
众所周知,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视传承和发展的民族,传承在广义上泛指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前辈经验,而在古人封建的传统狭义上,小农经济、家庭作坊的经验传承则多伴随着血脉亲情的上下传递。
在现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渐渐开始更加注重自身,而保守封建的古代人们往往将传承的概念偷换为繁衍子嗣,因此婚姻是古人一生必须要经历且极其重要的事情,携带出现的不婚一族在古代是不被允许的。
但统一的规定是死的,人则是活的,尤其是在一定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古代也会产生"大龄剩女",甚至在注重门第高低的古代,士大夫家的女儿也可能嫁不出去,这是宋朝时特有的社会现象。
中上层婚配门当户对,更要求德才兼备中皇榜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哪朝哪代,就婚姻问题来看,类似于平等进步的现代社会男女之间自由恋爱进而婚配的宛若凤毛麟角。
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适龄男女都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安排包办婚姻来同一个陌生人开启自己的余生生活。
而在封建包办婚姻当中,首要相看的一大条件便是双方是否门当户对,相同或相近的家世之间才会互相联姻。
若就此来看,青年男女双方无需像现在一样相识相知相恋、相互磨合,不会有矛盾和争吵便由家族亲长安排包办婚姻,婚后更是被倡导"在嫁从夫",被困于内宅的女性从未男子的附庸,即便姻缘不美满,离婚者也在少数。
再加上古代社会人均寿命较短,无论男女的结婚年纪都很早,甚至多个朝代对到了年龄不结婚的男女还有相应的惩罚。
《晋书·五帝纪》载:女子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按理来说人均早婚早育,就算婚后不如意也少有离异,但宋代"大龄剩女"的情况却普遍存在。
这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文臣官僚政治体系之下,士大夫的地位水涨船高,因此走读书科举道路成为社会大众普遍的毕生价值追求,这也显然将本就不易的科举抬高到一个难度巅峰。
而士大夫家族在为女儿择婿时更是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之上,不仅考验德行与才华,还提出了科举中榜的要求,如此方可在结为姻亲之后于波诡云谲的政界官场之上互相扶持,实现彼此利益最大化。
当时宋朝的科举考试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在生平第一次考试便荣中三甲的更是于万里挑一,十分不易。
许多经历多年苦读的学子很可能参加了多次科考才鱼跃龙门,多数举子可能一如中举之时乐极生悲的范进一般早已妻儿满堂,而士大夫的女儿又怎可嫁与他人为妾?
所以这类有家室的人即便高中,在清高自傲的士大夫阶层的眼中也根本不堪匹配。
重重考验筛选下来,可能最终历时多年都挑不到合心意的女婿,因为这一原因白白耽误了女儿的青春,最终错失嫁人最好年华的"大龄剩女"大有人在。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婚嫁费用膨胀高昂
宋朝士大夫家的女儿不能适时而嫁最终拖成"大龄剩女"的原因除了家族政治苛求之外,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
北宋时期政治相对开明,人口逐年暴增,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人民消费高,生活成本增加。
而婚丧嫁娶自古以来按照中华传统都是要敲锣打鼓、大摆筵席,为了追求国人热衷的热闹氛围与礼教仪式,在人均生活成本增长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大阵仗无疑免不了一笔大开销,这可能是最令娶妻家庭所头痛的。
"伤生以送子,破产以嫁子"。
此外,无论古今,娶妻成家都要立业、买房置地以及置办彩礼等,这些无一是免费的;在立业上许多男子卡在士大夫官僚家庭要求的科举一项,其余的结婚费用更是在经济景气的情况下猛增。
无论是男方需要拿出的下聘彩礼,还是嫁女的士大夫家庭需要为女儿准备的丰厚陪嫁,在当时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钱财上的攀比之风都一度盛行。
最重脸面的士大夫阶级不甘屈居人后,所以最终因经济不宽裕而对于儿女婚嫁推延的不在少数。
经济空前繁荣导致的通货膨胀甚至就连皇亲贵戚也难逃波及,曾经神宗的弟弟就连嫁女的费用都要向皇兄张口挪借,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
社会文化程度提升,择婿眼界高
常言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朝的经济高度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教育的繁荣,这一时期文人才子层出不穷。
宋朝前期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还未兴起,这一时期女性的地位前承唐朝,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被允许出现在职场当中,填补了繁荣的经济市场当中男性的职业缺口。
而宋朝士大夫家的女儿虽养尊处优无需为了生活而在外抛头露面地奔波,但她们也未受到严格的管辖,而是相对自由地读书学习。
这样一来,士大夫家的女儿乃至整个宋朝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女性的见识宽广,相对应地择婿眼界也高了;若是一般的无才无德的男子不仅进不了士大夫家族长辈的眼,更是无法过知识女性这一关。
才子佳人的妙谈纵横古今,宋朝士大夫家的女儿才德兼备,她们对婚姻更是持有宁缺毋滥的原则,有的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完美的结婚对象的出现,甚至因为一直未等到堪嫁的意中人而终生未嫁的女子也是大有人在。
宋代士大夫家的女儿时常有拖到"大龄剩女"最终嫁不出去的,而造成这一古代罕见的婚姻现象的根本原因不仅有政治上重文轻武的的文官当权的体制,也有经济上的繁荣造成通货膨胀,结婚成本高出士大夫家庭可以承受的限度。
此外,宋朝理学兴起前的女性地位及受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是导致"大龄剩女"的一大原因。
同现代社会类似,社会风气与个人心气双双决定了女性对婚姻的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婚姻的严肃决定及过程享受,而非一定强求一个结果,即便最终以不嫁人告终也是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