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很直白地说出了科举考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多数古人认为,和所有行业比起来,读书出仕才是正途,也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唯一路径。 直到今天,科举仍然是国人记忆中很深刻的一个词汇。这一点,同西方相比,进步性是毋庸讳言的,因为西方的贵族延续到近现代才有所改变。 科举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从创始之初到废除科举的清末(1905年),延续了1300多年。但是这样公平、公开、择优、自愿地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 事实上,科举制的产生是有其渊源的。最早能让名门贵胄、豪门贵戚以外的普通平民百姓能够有机会进入官场的制度,在汉朝就已经出现,这个制度叫做察举制。而察举制经过近700年的演变和发展,才最终出现了科举制这样的变革。 一、察举制的产生和九品中正制的过渡 秦灭六国后,中国就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其来源,主要是世袭式的,在天子王侯的后人和亲属中选取。 但随着国家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以及可选人员能力的具备与否,人才就难免地出现了匮乏。同时,这样"近亲繁殖"的模式,又很容易出现"一家独大"从而威胁皇权的危险。 1、察举制的产生和弊端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推出了"察举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察举制的"操作原则"就是要求地方上的长官要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通过考察和选拔,向自己的上级或朝廷推荐人才,人才经过考核后再被任命为官员。 从而,察举制成为了一套由下而上的人才举荐机制。 察举制产生后,选拔的科目也逐渐由少变多,有一年一科的常科,包括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等,也有选拔特殊人才的特科,类别就更加多了。 察举制在一开始确实为国家选拔了很多人才,但很快它的局限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这是因为地方长官对人才的举荐有着很大的主观性,缺乏明确标准,既容易成为个人意志和顾及个人利益,也受到自身眼界、习惯地影响,同时在真实性上也难以准确判断,要做到唯才是举很不容易。 比如,察举制岁科中最重要的一科是孝廉科,也最为知名。在中举人之前,民间人士最重要的上升途径就是被举为孝廉了。在汉代,就曾经闹出过一个笑话,一个叫赵宣的孝廉,为父母守孝二十年获得声名,却被发现期间养了五个孩子。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主要是由大族、名士来负责评议,察举制逐渐和世家大族的利益勾连在一起,如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样,由他们把控的选拔,真正的社会下层人才很难进入视野。 本来为底层人才建立的向上流动通道反而被彻底锁死了。特别到了东汉后期,所谓的察举,几乎已经彻底地沦为任人唯亲、唯财、唯势。 2、九品中正制的纠偏 正是针对察举制所出现的各种弊病,到了魏晋时期,在人才选拔上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的设定,就是要打破选拨官员无标准的局面,同时也缓和中央政府和大家族之间关系的紧张。 可以说对人才选拔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因此成为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转变过程中一个有益的过渡。 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人才由各地长官推举的办法,而是在各州、郡、县设置专门的大、小中正——也就是掌管评选工作的负责人,再由这些中正对被推举出来的人才进行评判,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或九品。 然后,政府对这些人才的官职授予,主要依据就是这些中正所评定的等级。 也就是说,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推举制度,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察举考核,对考核的等级和种类也进行了更细的分类,有效地回避了察举制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对人才选拨是一种进步。 "九品中正制"这一办法的实施,其评价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德才并重,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政府和世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但随着发展,才德标准越来越被忽略,评判中只看重家庭背景,甚至成为唯一标准。 除了族谱中的血缘和姓氏,其他的因素几乎到了无足重轻的地步,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整个选拨体系又一次被世族大家所完全控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荒唐局面。 所以,九品中正警官对察举制的改良,对人才选拔机制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为发展到后期,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也注定要被"下架",从而迎来新一轮的改革。二、隋代产生的科举制和后世发展 一方面是不愿意出现结党营私、实际权力为门阀世家所掌控,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到了隋文帝即位的时候,他下令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宣布选拔人才不再注重门第。 1、科举制的诞生 同时,隋文帝下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人录用为官。到了大业年间,明经、进士二科正式设立,并通过"试策"取士,科举制的模式到此基本成型。 科举制让读书、考试、做官,成为"系列一条龙",让读书人从此明确了"入仕"的目标,在公平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一改世族世家对官职任命选拔的垄断,普通阶层的子弟都有了晋升机会。 选拔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转移到中央政府,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不过,和后世的科举制度比起来,隋代的科举制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更像是隋文帝对于察举制的一种反对。隋代的科举制并没有具体的管理机构,而且他的选举人才的办法和"察举制"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由地方官举荐人才,只是后期由中央进行了考试而已。 而后世的科举制,采用了"自由报名"的形式,完全凭考试成绩获得做官机会,并不再被"他人看法"所左右。 同时,隋代科举的具体考察内容也并不十分明确,而是依照当权者的品行和需求来寻找和举荐,多少还是因袭了察举制的一些影子。 但不管怎么说,科举制的萌芽和诞生都是自隋代而起,在先进性和公平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后有了后世千余年对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改建完善,让它成为同时期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2、科举制的后世发展 到了唐朝,对科举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唐朝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最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经论;进士科主要考诗赋,难易悬殊。朝野皆重进士,轻明经。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 当时,尽管科举已经成为平民向上进阶的通路,但依旧规定,商人、戏子和下九流的门第不能参加科考,大诗人李白就是因为商人世家不能参加科考,但也或许因此造就了一代诗仙。 科举制在宋代到了鼎盛时期,当权者比隋唐对科举的重视都要更为强烈,并且进行了不少的改革,以进一步选拔出有才干的人,加强人才选拔的效率。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亲自对人才进行"面试",从而决定优秀人才的录取和排名,从此有了所谓的"殿试",而"金榜题名"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但是随着发展,科举制也同样不可不避免的走了下坡路。到明清时期,科举制不可避免的逐渐僵化、走向衰落。而留给后人的更多是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故事了。 这是因为,早期的科举科目众多,可以因人才的不同类别授予不同的官职。所以考试内容除了经论、策论等,还包括诗词歌赋等更多展现才学的内容。 而到了后期,可以论文渐渐"八股化"不但只以四书五经为纲要,林结构、字数、句法都做出硬性规定,完全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才能,成功为了腐朽僵化的产物,从而违背了选拨人才的初衷,被历史淘汰也就成为了必然。总结 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上的公平,相对于察举制在用人制度上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它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对提高国家管理效率是有效的。同时,科举制使百姓看到了读书的希望,从而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尚学风气盛行。 此外,由于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文学艺术方面的发展也得以促进。当然,后期的科举制度也无法逃离落后的结局,考试内容过的僵化,也助长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奴化,而"八股"风气,同样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成为了阻碍,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