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科技趋势可能会错,但不预判必败!
历史书上写满了帝王将相的事迹,然而真正改变人类命运的是科技。
特约撰稿丨关不羽
1918年9月28日,在西班牙萨莫拉市,一份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描述了一种新的流行病。
这则报道中这样写道:"这场流感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法伊弗氏杆菌’的细菌,这种细菌非常微小,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这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大流感"。
报道写得有模有样,却全部搞错了。压根没有什么"法伊弗氏杆菌",策源地也不是西班牙。当时的人们对这场神秘的瘟疫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效地对抗,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场瘟疫夺走了至少5000万人的生命。
▲"西班牙流感"期间带着奇怪口罩的人们(图/网络)
100年后的新冠疫情与"西班牙大流感"神似。但是,凭借着科技力量,人们很快找到了罪魁祸首,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与之对抗的科技武器。WHO最新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500万,相比西班牙大流感大幅降低。
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幸运的,先进的科技增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概率,更不用说科技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饶富足、更丰富有趣。
历史书上写满了帝王将相的事迹,然而真正改变人类命运的是科技。
01
"科技先知"的迭代
预知命运,是人类古老的梦想。当科技的曙光在地平线上亮起,一些对未来科技充满灵感的天才预言家也随之诞生了。
最初,这仅仅是个人兴趣。达芬奇笔下的奇妙机械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了超越时代的灵感,当时却知音寥寥。 直到19世纪中叶,预测未来科技依然属于小众兴趣,大部分公众眼中,未来太遥远了。
1863年,法国文青儒勒·凡尔纳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气球上的五星期》。这部小说被十五次退稿,险些胎死腹中。因为其中对乘气球长途旅行的大胆想象,让很多出版商望而却步。如果不是第十六次的出版尝试成功,伟大的"科幻文学之父"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剧本作家或者歌词写手。
▲儒勒·凡尔纳(图/图虫创意)
《气球上的五星期》出版后颇受好评,凡尔纳还得到了飞行促进器协会的监察官职位,对未来科技的创作热情大爆发。他的笔下有着上天入地、登月潜海的宏伟想象,也有冰箱、电话的精妙巧思。
凡尔纳的作品引发了公众对未来科技的巨大兴趣,而且很多读者发现不久之后这些大胆的想象竟然梦想成真。 凡尔纳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
从达·芬奇的奇思妙想,到凡尔纳的先知先觉,凭借着超越时代的灵感勾勒出未来的图景,值得尊敬。
然而,今天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目不暇接,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走向。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已经超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范畴,而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业。
而且,今天科技树发展得枝繁叶茂、乱花迷眼,靠个人的灵光乍现已经无法承担"科学先知"的重任,而是需要学术、产业、市场的集智集力,才能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科技的图景。
图/网络
因此,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的基础科研机构阿里达摩院,连续五年发布"十大科技趋势",备受各界瞩目。
02
揭开未来的神秘面纱
科技趋势预测不是"猜猜看"的摸奖游戏,而是基于大量研究的严谨分析。达摩院此前成功预测了AI专用芯片崛起、超大规模图神经网络系统赋予机器常识、区块链回归理性。这些准确的预测成果是相关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的指南,含金量毋庸置疑。
五年来,研究者已经将视角扩大到159个与信息科学交叉的领域,770多万篇论文和8.5万份专利都进入量化模型,定量分析的权重显著上升。在定量发散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定性收敛,通过交叉验证去除专家经验中的主观因素,收敛科技趋势的候选清单,形成对趋势的主要判断。
随着研究方法的完善, 今年达摩院公布的"十大科技趋势预测"信息量巨大,更值得关注。
▲达摩院2023十大科技趋势(图/网络)
达摩院认为,2023年,AI、云计算、芯片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裂变,并持续推动场景再造与产业革新。 相关报道信息量巨大,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生成式AI技术进入爆发阶段。
作为一家AI前沿研究机构,阿里达摩院对AI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可圈可点。2020年的"十大趋势"提出人工智能将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2022年则断言"AI for Science"将催生科研新范式。
这两项预测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现实。今年达摩院提出,"生成式AI"将迎来应用大爆发,极大推动数字化内容的生产与创造。
在普通人看来,AI还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新概念,甚至还有人对"AI时代"的未来怀有些许莫名的恐惧。其实,AI时代已经到来,已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日常存在。Siri、Alexa、汽车自动辅助驾驶、Alpha-Go……大众耳熟能详的科技成果,都是AI技术的应用。而生成式AI会让这些"智慧机器"脱胎换骨,更聪明,也更有趣。
生成式AI的特点是具备创造新内容的能力。 比如,你告诉一个生成式AI的图像生成器"羊头,狼蹄、圆顶,身有五彩,高一丈二尺",它就能给你画出个麒麟。而传统的判别式AI只能简单分辨出羊头还是马头、狼蹄还是驴蹄、五彩还是三彩……
▲生成式AI(图/网络)
创造新内容是AI智能提高从无到有的质变。当我们手机里的语音助手不再局限于高级应答器的搜索功能,而是一个能理解你抽象命令的高级工具人,会带来多少意外的惊喜?这还只是未来AI时代的冰山一角。高效的道路管理系统,充满创造力的图像生成技术等等,都将重塑我们的生活。
达摩院2023十大科技趋势还有更多的精彩预言,为我们展示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03
今非昔比的科技创新模式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十大科技趋势"的提法,有别于一般的科技预测,强调的是"趋势",而不是单一的科技。这一小小的区别,却有着特别的含义,反映了科技创新模式的进化。
生成式AI科技的发展,和诸多IT前沿技术发展一样,会引发多学科多产业部门的连锁反应。这一技术的创新动力将会从算法软件延伸到芯片、储存等硬件设备,甚至对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正如此前达摩院成功预测的AI专用芯片,软硬件融合、产学研融合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创新,不再是传统的分门别类、楚河汉界,而是创新驱动迅速传导的齐头并进。 所以,要强调的是科技发展趋势预测,而不是科技预测。
图/网络
市场应用端的创新动力促进多学科、多领域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科技发展是学科考试,那么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就是多学科的综合考试。更高级的算法催生出更强的算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提出了更高效的通信技术要求,等等。
应用驱动、市场需求驱动,已经成为科技整体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这是信息时代科技创新模式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的重要区别。
如今的科技创新模式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牵一发而动全身。点错科技树的代价愈发沉重。
04
预知未来才能赢得未来
能否准确预测科技发展趋势,直接决定了全球产业竞争的格局。最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跌落宝座,这个曾经雄踞手机产业巅峰的科技企业巨人,先是错过了翻盖手机的小迭代,又错过了苹果开启的智能系统技术大迭代。
不到二十年的两次预判失误,诺基亚就失去了技术领跑者的优势地位,渐行渐远。 诺基亚的失落,也是欧洲通信技术、互联网移动端技术对美竞争的失败,全球科技版图、经济版图因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图/Pixabay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今天的全球领先优势,不仅是因为长达近十年的政策驱动和市场培育,更是因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企业家等对于前瞻技术趋势的坚定判断。相比之下,传统欧美日韩燃油车厂犹豫不决,已明显在产业竞争中落下一个身位。
应用需求端的创新驱动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对科技发展趋势的预判失误、响应失灵,意味着同时失去科技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科学发展趋势的研判,岂可等闲视之?
当然,所有的预测都有可能踩空,但预判未来是我们把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努力。也许吃力不讨好,但仍值得尊重。
准确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积极响应,才能站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科技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科技即未来、科技即命运的时代,"科技预言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