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宝钢自主研制世界第一425吨铁水车
"世界第一"425吨铁水车正式下线。
本报讯日前,由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宝钢")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载重425吨的整体嵌入式无轨化铁水运输车在上海中冶宝钢装备智造产业园成功下线,该车辆最大载重吨位超越当今载重400吨的世界纪录,跃居成为载重量"世界第一"的无轨铁水运输装备。
"历经16个月的研发设计制造,从380吨载重升级到如今425吨,不仅仅是简单的扩大。"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冶宝钢重机分公司总工程师耿会良说,在体积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提升车的载重能力,整个"耿会良劳模创新工作室"研究设计人员在车辆主结构框架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架构由多种自重更轻、强度更高、综合性能更优的先进材料组合制造,在满足极限轻量化设计的同时,确保全车受力构件安全稳定。"他解释道,该车采用整体嵌入式铁水罐承载方式设计,提高整车稳定性。与中冶宝钢2017年自主研制的380吨铁水车相比,车辆结构自重增加了8%,铁水承载能力提高了近20%。
不仅如此,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耿会良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成员杨骏向记者介绍,该运输车搭载的智能"中枢",可"一键式"远程遥控完成车辆启动、熄火、行走、转向、制动、驻车、报警、急停及顶盖开关等动作。运用5G网络通信技术,中冶宝钢还开发了冶金大物流装备远程信息管理系统、超视距+L3级自动驾驶系统等冶金特种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可实现车辆管理、远程故障诊断和无人化运行。说到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最感谢的是工作室中专家团队的老师们对他的指引,"他们的经验更充足,处理问题的思维也更成熟,每当自己遇到研发的难题时团队老师和其他工作室的成员总能给我提供很多新思路。"
"劳模创新工作室创立初期只有五六个人,后来不断吸收大学生参与到产品开发中来,杨骏就是我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耿会良对记者说,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是上海市首批以劳模命名的创新工作室。10年中,不断有像杨骏这样的青年才俊涌现出来,从青涩的学生成长为如今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冶宝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一大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青年才俊。该公司研制的智能化冶金特种装备,为中国宝武、山东钢铁、邯郸钢铁、澳森钢铁、兴澄钢铁等国内外钢厂升级改造提供配套设施,为钢铁企业"智慧制造"提供全新物流方案。
■陈恒杨 摄影 李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