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代雄主赵襄子的最后一个故事,是他的身后事,赵氏家业要传位给谁? 一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资治通鉴》记载,赵襄子对当初兄长伯鲁被废一直介怀于心,因此,他虽然有五个儿子,却不肯立儿子为继承人。赵襄子把伯鲁的儿子分封于代地,称为代成君。代成君早逝,赵襄子又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赵氏的继承人。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资治通鉴卷一》) 《史记赵世家》对此的记载基本相同,唯一区别是,明确说明了赵襄子一定要传位给伯鲁的儿子代成君。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史记赵世家》) 赵襄子死后,他的弟弟赵桓子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君,赵桓子在位仅一年就死了。赵氏的族人们都认为,赵桓子自立为君,不是赵襄子的意思,于是共同起事,杀了赵桓子的儿子,把赵浣迎回来,赵浣就是赵献子。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 (《资治通鉴卷一》) 这里面牵扯的人名有点多,我们梳理下赵氏的传承关系,从第一代人赵简子算起。 第一代,赵简子废黜了长子伯鲁,立幼子无恤,无恤也就是赵襄子。 第二代,伯鲁早逝,而赵襄子在位三十三年,赵襄子的弟弟桓子后来自立。 第三代,赵襄子立伯鲁之子代成君为储。赵襄子有五个儿子,一个都不立。 第四代,代成君早逝,赵襄子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储。 如下表: 第一代人 赵简子 第二代人 长子伯鲁 早逝 赵襄子(幼子无恤) 襄子之弟桓子 自立为君 一年后死 第三代人 伯鲁之子代成君 早逝 襄子的五个儿子、下场未记载 没有名字、被赵氏族人起兵诛杀 第四代人 代成君之子 赵浣,继位,是为赵献子。 经历了无数纠葛,赵襄子之后,赵氏家业最终还是回到了伯鲁的后人手中。这或许是天道好还吧。 从亲缘关系算,赵献子是赵襄子的侄孙。这样的继承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有必要分析下背后的深意。 解读一:伯鲁之不立,寓意是什么? 在赵氏立储篇,我们介绍了赵襄子上位的过程,是在父亲赵简子的一手操控下,赵襄子以非嫡、非长的身份继承了赵氏家业,而太子伯鲁则被废黜。 赵简子这个人,是极其理性的,他废黜伯鲁,不会是出于情感偏好,而只能是一个原因——伯鲁达不到赵简子对继承人的要求。 这或者是伯鲁不够贤明,或是伯鲁性格软弱,或是能力不足,总之,在赵简子看来,让伯鲁执掌赵氏,难以对抗如狼似虎的智瑶,赵氏会有灭亡的危险,他不放心。 废黜伯鲁容易,但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 第一个是太子系。 太子从来就不只是一个人,在太子的周围,有很早就投靠的势力,有众多的心腹亲信,还有姻亲关系,他们都在等着太子上位,跟随太子一朝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历来太子被废,都要同时剪除太子的羽翼,比如后世的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就把整个太子系通通抹干净,包括立下不世之功的周亚夫,也不例外。 从赵襄子坚持立伯鲁的子孙为储,以及赵氏族人共同起事,一定要立伯鲁的后人,可以合理推测,伯鲁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贤名的人,很可能类似后世的扶苏、刘据、朱标,能力不足、宽仁有余。 这样的太子,往往不被强势的父亲喜欢,但却很得臣民的人心,毕竟嘛,谁都希望老板是个仁人君子,而不是一个霸道总裁。 伯鲁身边的人不少,无论是赵简子还是赵襄子,在赵氏面临严重外患的情况下,是不好大动干戈的,真搞大清洗,只会削弱赵氏,给外敌可乘之机。 因此,伯鲁的势力,很可能基本没有什么损失。后来"赵氏之人"轻而易举起兵,也证明,赵氏内部支持伯鲁一系的人仍然是大多数。 第二个是宗法制。 周朝几百年树立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大宗继承家业、传承宗族,其他儿子是是小宗。小宗是大宗的家臣,没有资格继承家业,只能辅助大宗。 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赵氏家族,伯鲁是长子,是大宗,赵襄子是幼子,是小宗,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现实。 赵简子、赵襄子两代强势家主,可以通过强力让人暂时屈服,但改变不了人心,这个道理他们自己也知道。 有可能,当初赵简子扶持赵襄子上位时候,或者是襄子本人,对伯鲁一系做出过承诺,等赵襄子死后,家主之位会还给伯鲁的子孙,用这个承诺,来安抚、团结支持伯鲁的势力。 因此,在赵氏宗族,会有很多人认为赵襄子的上位是不合礼法,你赵襄子强势,我们认了,但你死之后,得把家主大位还给伯鲁的后人。 这就有点类似后世明朝,土木堡之变后仓促继位的明代宗,在太后和不少大臣眼里,明代宗只是暂代皇帝一职,将来龙椅还是应该由英宗的儿子来继承。 所以,伯鲁之不立,寓意是伯鲁虽然被废了,但是支持和同情伯鲁的人,仍然很多。他们随时在准备爆发,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解读二:赵襄子为什么不肯立儿子为继承人? 赵襄子这个人,如果用道德观念来评判,几乎可以算做是人渣级别。他有两个"光辉"事迹,挑战了人伦底线。 一个是,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赵简子死后,赵襄子还没有除丧服,派人请来姐夫代王。趁代王不备,赵襄子命人手持铜勺,打死了代王及其随从,然后迅速发兵,攻打代地。赵襄子姐姐听说后,对着苍天呼喊痛哭,磨尖簪子自杀了。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史记赵世家》) 为了利益,骗杀了自己的姐夫,逼得姐姐自杀。这样的人,脑子里始终是利益至上,不会讲什么亲情的。 另一个,是用智瑶的头颅当饮酒器皿,前文讲过,不详细说。 赵襄子这样一个冷血残酷的人,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副兄友弟恭的嘴脸呢? 明明有五个儿子,却坚持要立死去兄长的子孙,这简直就是在世尧舜啊! 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最合乎逻辑的可能是,这五个儿子,全是废物,没有一个能接班的。 于公。亲身经历了晋阳之战和智氏灭亡后,赵襄子对家主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晋阳之战后,赵氏仍然谈不上安稳,在晋国内部和对外,都面临重重挑战。 赵氏需要一个英明的家主,自己的五个儿子都不是这块料。 于私。就是伯鲁一派的势力太强大,赵襄子自己坐镇,自然能压得住这帮人,儿子们上台,就镇不住场面了,压不住了,与其等到被伯鲁势力推翻,不如干脆不坐上去。 真扶持儿子上位,他们自己镇压不了局面,还必然会使赵氏内乱,赵襄子也会成为赵氏的罪人。 所以,赵襄子只能以怀念兄长伯鲁的情谊为幌子,主动提出立伯鲁的子孙,这样就有了道义上的主动权。也可以将自己的儿子们避开漩涡,远离是非。 新上位的家主,有赵襄子让位之恩德,想必也不好意思,再找襄子的儿子们麻烦。 但赵襄子没想到的是,他死后,桓子改变了他设定的剧本。不论桓子是襄子的儿子还是弟弟,都会被认为是赵襄子的派系。 桓子驱逐了献子。这就让襄子的让位恩德荡然无存。双方再没有任何情面可讲,只有不死不休的仇恨。 桓子在位一年,根本来不及改变双方局势,在桓子死后,他的继承人权势更加脆弱,于是轻而易举被对方干掉了。 "共杀其子",杀的只是桓子的儿子,还是赵襄子的儿子们都被斩尽杀绝,很难说了。 只能说,赵襄子当初的设计是正确的,桓子等人,终究不是伯鲁一系的对手。他们能力不足,势力不够强,强行坐上家主的位置,只会引起内乱,并给自己招来祸害。 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啊! 闲扯 如果赵襄子五个儿子里,有人能像当初的赵襄子一样出彩,我想赵襄子一定会采取断然措施,千方百计扶持儿子上马。 偏偏五个儿子,一个都不中用。 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向来是心狠手辣的赵襄子,为了儿子们能活命,不得不一再坚持主动让位。 这不禁让人想起,林则徐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儿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儿多财益增其过"。 子孙无德无能,家有金山也能败光。 培养好子女,比万贯家财都重要吧。 作者按 特别说明,本文只是提供一种解释逻辑,不代表一定与事实一致。 春秋战国时代的家族观念是非常强大的,家主也只是家族里的一份子,同样要受到家族的制约。 赵简子废长立幼,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也埋下了祸根。赵襄子死后,因为小宗与大宗的矛盾,引发了赵氏内乱,造成了赵氏衰落,三晋之首为魏氏所取代。 在此之后,赵氏(国)多次发生废长立幼的事情,也因此内乱不断,特别是赵武灵王沙丘宫变,赵国的国力上升期遭到中断,颇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