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白玮小米与华夏早期王朝的兴衰

  1、质朴的小米
  在北方,大多数人的早餐,是从一碗小米粥开始的。
  就仿佛华夏农耕文明的前序,大抵也是从一粒小米开始的一样。小米开启了北方人一天生活的序幕,也打开了华夏之族通向文明的窗口。
  小米其貌不扬,却朴实而亲切。
  小米是对谷子的俗称,或者说是我们对这种农作物的一种昵称,以表亲切。从这一称谓中,足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这一作物的温暖情感。
  在民间语文里,脱壳之前的小米又被称之为谷子,而谷子的"谷"通常用来代指所有的粮食作物,这便是"五谷"、"百谷"这些词汇的生成逻辑。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谷丰登,指的并不是五种谷子,而是泛指粮食的丰收。在二十四节气里,专门有一个用谷子来命名的谷雨节气,用以代指雨生百谷之意,所以,谷子又被代指百谷。从这一系列的命名中,我们似乎就能感知,谷子在华夏生民们的生活和文化语境里,占据着多么重要的比重。
  通常,民间还习惯于把稻子和小米合起来称之为"稻谷",而不是把它和麦子联结起来称之为麦谷,或谷麦;也不会把它和玉米联结起来合并成为谷玉米。显然,在这些约定俗成称谓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文明生成成因?
  在古语里,小米的前身有两个比较雅致的名称:一个是黍;一个是粟。从字面上就能看出,黍指的谷子的整体,而粟专指谷粒。可以说,黍与粟基本占据了经史子集等古典文献的档案纸张。关于黍的诗句,我们相对熟悉的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关于粟的诗句,更是汗牛充栋,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从它们出现的频率和分量来看,不管是黍,还是粟,都能发现它们对于古代生民日常生活的重量级影响。其实,黍和粟都是谷子的一种,黍米发糯,有黏性,而粟米则相对没有那么发黏。
  粟米,也称之为稷,《尔雅▪释草》解释为:"稷者,粟也"。《本草纲目》说:"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粟"。《说文》注释为:"稷者,五谷之长"。古时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稷米被历代帝王奉为谷神,进入社庙,加以祭祀。
  那么,粟米为什么会被唤作稷子?它为什么又被上升为国家语法,成为国家江山社稷的代称,在这背后,记载着怎样的历史传奇?又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文明演进和文化记忆?
  2、小米奠定华夏文明基因
  借助中国百年的考古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史前时期小米在华夏大地上繁星闪烁的景象。
  在今天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赤峰的红山文化遗址,河北邯郸的磁山文化遗址,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陕西的半坡文化遗址和北首岭文化遗址,以及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等多处遗址,都发掘出了一个共同的作物,那就是小米!
  一处处的小米遗存,就像散落在中华大地的点点星光,标注出了华夏早期先民们通向农耕文明的版图。
  位于河北邯郸、太行山东麓的磁山文化是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在河北省邯郸武安磁山县发现而得名。磁山曾被誉为是世界上粟米的最早发现地,它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了7000年以前,从而开创了世界粟作农业的历史。考古界一度认为,磁山文化是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物文明。
  河北磁山遗址发掘的粟米遗存
  但随着对内蒙古兴隆洼古文明遗址的发掘,世界谷物文明的前溯历史再度被改写。
  兴隆沟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距今约8000年。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2001到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联合敖汉旗博物馆在对兴隆洼遗址进行二次深度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足以改写世界农业文明史的1500多粒炭化粟米的种子。
  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科技研究所所长马丁•琼斯一直致力于世界农耕文明的研究,小米起源也是他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2003年,当他得知中国的一项考古发现可能会改写世界小米起源的历史时,他带领团队来到了中国。那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的发掘刚刚结束。
  在他的推动下,这些炭化的粟米种子被分别送往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实验室进一步验证,后经过碳14鉴定后,一致判定这些炭化粟距今至少在7700至8000年,因此可以断定这是目前我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小米种子,这一发现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要早上2700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也将这些炭化粟和中国其他地方发现的炭化粟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兴隆沟的小米比陕西鱼化寨古文明遗址的小米遗存要早上几百年,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其他地方的小米遗存相比,兴隆沟文化的小米形态显得更为进步。
  炭化粟的发现也证实了距今近8000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已经学会种植小米并把它拿来作为主食食用了,兴隆沟遗址也由此被学术界定为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2年8月将它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此,小米是中国的原生物种,也被国际学界广泛认同。
  粮食的获取与种植总是映衬出人类文明的演进,小米尤为如此,小米的发现,标志着早期的人类文明从食物的采集狩猎时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向农耕文明迈出了智慧的一步。
  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
  纵观散落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小米文化遗存,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从磁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从马家窑文化到半坡文化,从仰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在每个阶段的文明矩阵中,都有小米的身影。我们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古陶时代,还是在青铜时代,以及后来的铁器时代,小米每一次都参与、记录和书写了华夏文明的文明演进。
  尤其是在红山文化时代,小米还和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龙的玉石文化一道,互为印证,相互依照,成为华夏文明的两个最基准的文明图腾,从而黄色的小米和中华龙也成为华夏先民们的精神信仰,奠立着华夏文明的精神基座。
  而当小米在中国的北方大地参与着文明演进的同时,在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稻米也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在南方的大地参与着文明的变迁,他们像一对孪生的兄弟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文明的星空,历史注定,他们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最终相遇和交融……
  3、小米的后裔
  小米是从狗尾巴草驯化而来,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
  在今天的中原一带,民间依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米的前身就是狗尾巴草,后来经过上古先民的驯化而成为早期中国的主要食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名为狗尾巴草的野草与先民们的相遇充满了神性的传奇。
  神农炎帝雕塑
  按当地民间的传说,最先开启小米耕种之旅的就是华夏族的祖先——神农炎帝。
  神农炎帝所处的时代,正处在上古原始部落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种植养殖的过渡期。此时,由于人口的增加,仅仅靠采集和狩猎已不能满足日常口粮的需要,作为部落首领的神农氏不得不踏上寻找新食物物种的苦旅。
  据晋代《拾遗记》记载:"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炎)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在炎帝苦苦找寻食物而不得的时候,那天天空之上飞过的一只丹雀帮他解决了一个令他为此憔悴不安的饥饿难题,也可能是受了神的旨意,这只丹雀从嘴里给神农氏丢下了一粒九穗之禾,这棵九穗之禾就是谷子的禾苗。
  神农炎帝正是从这棵禾苗里悟出了农耕的道理。于是,他便将这棵禾苗的种子种植起来,并教会万民学会了播种,从此小米便成为了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粮。按《逸周书》的记载就是:"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
  又据《管子•轻重戊》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自神农炎帝的耕作始,标志着中国的先民们从此开启了一个伟大的农耕文明。因此,启动了这一农耕文明的神农炎帝,也和开启了中华烹煮文明的黄帝一道被后来的万世之民尊奉为中华始祖。
  从神农氏开始启动农耕,一直到秦汉,这两千余年的文明都是依托于小米而建立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时期的文明也应该称之为"小米文明"。而把这个小米文明发扬光大的,并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就是一个叫"弃"的人。
  弃者,何许人也?
  弃就是周王朝姬姓家族的先祖。
  传说,弃是"有邰氏部落"一个名叫"姜"的女孩所生(邰读作台,就是今天陕西的杨凌地区)。当时,姜因踏巨人脚迹而怀孕,遂生下了弃。因一度将他丢弃于乡野,故名弃。
  弃为小儿时,平时玩耍就喜欢摆弄树木和庄稼,把树木和庄稼侍弄得井井有条,茂盛而丰美。及步入成人,犹喜农耕。弃有相地之宜,他种植的庄稼,长势很好,收成也高,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尧帝知道后,就拜他为农师。
  陕西武功后稷雕像
  在尧舜时期,弃出任"后稷"一职,这个职务就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而这个稷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小米"。后来,因为弃"教民稼穑",学会了种植稷,使得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于是,弃就被封为邰地的首领。
  《尚书•尧典》将这一段历史表述为:"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后来,弃的子孙枝蔓繁衍,逐渐强大,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整个部族迁至岐山以南的渭河流域,就是今天的关中平原。后来,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之时,在姜子牙的帮助下,率天下各路诸侯灭掉商纣王,从而开创了八百年的周代文明。
  正是由于"稷"之于民生的重要性,稷子作为五谷之长,也被上升到一个部落图腾崇拜的信仰高度,并与土地之神连在一起,合成"社稷"二字,成为后来国家的象征。
  《尔雅•翼》的原文记载是:"稷为五谷之长,故陶唐之世,名农官为后稷。其祀五谷之神,与社相配,亦以稷为名。以为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以代之。"
  4、小米与黄土文明的发源
  从土地的性质来看,不管是神农炎帝还是轩辕黄帝,也不管是尧、舜、禹,还是夏、商、周,也不管是周朝的先祖还是后来的周朝,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是黄土,稷之所以能在这土地上孕育,成为一个王朝口粮的支撑,是和它的生长习性分不开的。
  天地造化的神奇就在于,有什么样的土地就会有什么样的庄稼,有什么样的庄稼就繁育什么样的生民。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同理,一方水土也同样会孕育一方的文明。
  无疑,小米就是典型的黄土文明的产物,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个最古老的庄稼物种,相对于小麦和水稻,小米的物性更适合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地上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之所以能够在西北部的地带上孕育壮大,显然有着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原因。
  那么,小米究竟有着怎样的物性呢?
  小米这个谷物物种天然耐旱,而且不是一般的耐旱,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生存。不仅如此,它的分蘖能力较强,同时,生长期又比较短,一般在50天到90天内就能生长成熟。另外,它的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而且适合在冬季保存,以便喂养牛、马、羊等牲畜。
  在早期的粗放型耕作水平之下,一方面土壤还未得到改良优化;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人力灌溉;另一方面杂草丛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小米这样的谷物才能够越过重重阻碍坚强地生存下来,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口粮。
  根据陕西半坡古文明遗址考古报告,也足以证实这一点:
  仰韶文化的遗存,在关中地区已经发现了四百多处,它们多分布于靠近河床的第一阶地上。这些地方,土质肥美,适宜种植,距水源又近,生活方便,而且地势较高,又无水灾之害,所以,当时的上古人类乐意也必须在此居住……
  当时种植的谷物是粟,即现在华北盛产的小米。
  故此,考古学家们推测,当时人们种植粟类谷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作物比较耐旱,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相适应。同时,它们的产量与其他物种相比相对又多,成熟期也短,且久藏不坏。由于这些特点,它就成为最适合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生命需要的食物。(参见半坡遗址考古报告)
  而从小米的这些品性来看,就可以发现,小米就注定要成为黄土农业文明的根本性支撑,周王朝之所以能把"稷子"供奉起来作为国家的象征,中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的发源和壮大也就成为一种地理选择的必然。
  尤其周朝在关中平原建立王朝和城邦之后,他们在关中的土地上广泛种植粟米,并向全国推广粟米的种植,从而一举奠定了周朝稳固的社稷江山。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秦诸侯国因为护国有功,从周王室那里承袭了这片土地,历经多年治理,粟米更是连年丰收,为秦帝国的壮大奠定了一个强大的粮食基础。
  据历史记载,当年晋地发生饥荒,晋国向秦国借粮,秦国给晋国提供的救济粮就是小米,足见此时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粮食生产已经居于各诸侯国的领先地位。秦国之所以能够养活庞大的军队,和这片土地上能够提供丰厚的粮草有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段历史,《左传•僖公十三年》将它记录为:"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
  然而,秦汉之后,随着中原小麦文明和江南水稻文明的崛起,以小米为根基建立起来的文明必将受到冲击,小米的价值意义,也势必不再像周王朝时期那样重要。
  5、建立在小米上的王朝
  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优势,但与优势相伴随的,就是劣势。
  在原始农业粗放式的生长环境下,和其他作物相比,小米的优点十分突出,它不像小麦那样需要深耕细作,也不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水源。
  在西周时期,农业种植的水平相当粗糙,甚至是笨拙,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的牛耕,也没有铁制农具。西周时期,仍然属于青铜时期,铁制的农具和牛耕要等到春秋战国之后才开始出现。而真正的大规模推广,要到汉高祖刘邦占领了这片土地之后才开始普及。
  西周地理图
  具体到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基本没有成形的灌溉体系,纯粹靠天吃饭。即使到今天,在陕北的黄土高坡和太行山脉,农业种植还多是靠雨水灌溉。从今天挖掘出的西周文化遗址来看,当时的农田和城邦都是在渭河河谷的高地上耕种和建筑,第一阶梯是距水源20米高的坡地,第二阶梯则是40到50米的黄土带,灌溉基本没有。另外,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第一次大兴水利的时候,是秦朝建立后在关中开发出了郑国渠,才使关中平原有了人工灌溉。
  大秦帝国之所以能在长安立足,就得益于灌溉的推行。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在关中平原建立两百多年的江山,就得益于秦帝国遗留下来的灌溉遗产和汉代开启的精耕细作。
  由是观之,西周时期的关中平原,只适合种植小米,按《周礼·职方氏》的原话就是:
  (泾渭之地)"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所以,在西周四百余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周王朝的主粮一直就是小米,周王朝之所以能把社稷当做江山一样来祭祀,那不仅仅因为"后稷"是他们的祖先,更是因为小米是他们的生命之物,是他们的食物图腾和信仰。
  但一件事物过于庞大,就会有害;一种作物有多少优点,就同时也会有相等的劣势。
  在西周当时无灌溉、无铁器、无精耕的三无耕作年代,小米们凭着顽强的生命力给西周王朝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但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作物,能够存活已经是上天的神奇造化,所以,小米的产量相对很低。一般情况下,亩产也就120斤左右,良田沃土大概的亩产是150斤左右,碰上好的年成,大概最高也就是亩产200斤。碰上这样的好年成,整个国家都要向上天和祖宗祭拜,"民以食为天"的精神内涵也从中而来。
  即使如此低的产量,但此时的渭河平原相对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水泛滥之地和其他地方,还算是沃土,另外,当时西周的小米产量虽然不高,但王城中央的人口也不算多,所以,相当长的时期内,渭河平原上出产的小米供养周朝的运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此时全天下还没有大面积的小麦种植,小麦尚属于珍稀品种。到后来,等到小麦在中原广泛种植的时候,预示着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要随着小麦文明的诞生而向中原地带发生转移了。
  此时,北方也很少有稻米,虽然浙江河姆渡的水稻文明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但对于遥远的西北王朝来说,河姆渡所在的江浙地带尚属于未开化的南越之地。待到后来的水稻成为全国的主要食粮后,预示着汉家王朝的粮食中心又要向江南发生转移了。
  6、小米时代的消散
  从中国古代王朝历史变迁来看,如果没有基本的食物来维持人口的存活,王朝江山的稳固更无以支撑。在以农耕为立国之本的古代王朝,对粮食的考量虽然不是主导一个王朝建立城邦的唯一标准,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回看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变迁,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大的历史趋势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在小米文明之上的都城长安,注定会被另一种食物文明所取代,也就是说,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小米文明早晚会衰落,对它来说,繁华的落幕只是个时间问题……
  镐京与洛邑地理图
  公元前770年,伴随着西周镐京的陷落和周幽王的被戮,新即位的周平王将周朝的都城迁往洛阳,史称东周。
  以周平王迁都洛阳为标志,预示着以小米为基础而创造的小米王朝开始退居到历史的背后。同时,这也昭示着一个新的农耕文明即将走到历史的前台,它就是我们以后将要重点讲述的"小麦文明"。
  那么,周平王为何要将都城迁到洛阳?其中的玄机又是什么?历史上,关于西周灭亡和周平王东迁的原因分析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大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犬戎的骚扰。西周后期,以镐京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在经过犬戎部族的烧杀抢掠后,镐京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宫殿大部分被焚毁,国库空荡无物。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领了,边境烽火更是连年不息。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几乎遭到彻底破坏,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支撑江山的运行。
  其二,关中地震。早在西周灭亡的十年前,即公元前780年,也就是那个宠幸褒姒的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都城镐京周边就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里对此有详细记载。
  不管是西戎攻掠还是关中地震,其实,上述两个原因都指向一个事实:土地上的产出已不足以养活一个王朝了。实际上,司马迁在这段文字里已经非常清晰地指出了这一核心原因:"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水土不生财物,王朝就必然灭亡。
  另外,周平王之所以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一直就是周王朝的陪都,或者说是周朝的备用都城,这个备用都城其实从周公就已经开始建造了。周公当年这么考虑,一是为了防范商朝遗民闹事;二来主要还是出于粮食的考量。
  西周初期,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虽然中原的农业生产地理和粮食产量无法和关中平原相比,但作为一代圣贤,周公在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打理江山的时候,未雨绸缪,早早地就为周王朝的未来设计了一个生命的备胎。
  周平王东迁标志着以小米为依托建立的王朝就此衰落,同时,也标志着以小米为依托的口粮重心将逐渐向其他口粮过渡。随着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和犁铧农具的使用,华夏民族开启了一个新的农业文明周期。
  7、小米,文明的母语
  著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他的名著《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一书中曾经引述过这样一个观点:
  人类只有种植粮食并定居后,才会在物质剩余和空闲的基础上,产生高等的文明。
  没有农业的耕作和食物的获取,就不会产生人类文明。具体到小米和华夏文明来说,小米不仅是上天给华夏民族最慷慨的馈赠,不仅是华夏之族生命里的元食物,同样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元文明,元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小米"就是我们文明的母语。
  所以,在历代的经典文献中,从最初的文字符号到后期的诗词歌赋,"小米"都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写满了华夏大地,在今天所见的文字中,更是处处都留着小米的身影。
  这个身影,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开始了。
  据甲骨文考证大师于省吾先生的统计,在甲骨文的各类卜辞中,仅一个"黍"字就出现了106次之多。
  根据浙江大学农业史大家游修龄老先生对《诗经》的检索,发现黍和稷这两个字在《诗经》中曾出现过37次之多。在总共305首的诗歌篇章中,平均每9篇都要提及小米。除我们前面提到的《硕鼠》之外,还有一首影响最为深远、诗化意象延伸最为广泛的的诗句,它就是王风中的《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不仅创造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流传甚广的经典名句,更为汉语文学提供了一个经典意象:"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经典文学意象。后代将这一意象发挥最好的就是杜甫的这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关于粟,在后来各类典籍中的出现频率就更多了,粟一度还被作为谷物的统称出现在各种官方的文本里,并成为古代官员俸禄的代称和通行货币。而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影响较为深远的,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外,更有万种诗句充盈纸张。
  但当食物的小米上升为家国意象的"稷"时,有关江山社稷家国情怀的诗句更是写满了历史的纸张,这些诗句,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对小米的情感,更是流淌在一代代文人士大夫血液中的责任与担当: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文作者的新著食物背后的历史光影之《历史的味觉》。

中国俄罗斯两个市场超苹果夺第一,小米在这个领域可以啊9月21日有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三年,在TWS这个市场虽然排名第一的都是苹果,但是苹果的整体份额是一年比一年少的。换言之在TWS这个领域其它品牌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欢。事情仅CERNET携手中国电信开创全球大型骨干网纯IPv6互联先河近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电信ChinaNet在北京开通100G纯IPv6互联线路,开创了两个大型骨干网通过下一代互联网IPv6单栈直接互联的先河,这也是国际上印度外长认为,中印都在崛起,但印度的风头,全都让中国给抢了前段时间,中国和印度突然放出消息,双方部队在边境多点实现了脱离接触。这也被外界一些人视作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双方释放的最积极信号之一。不过,目前人在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中国女篮姐妹们向前冲,没个绰号不拉风女篮出征,首战告捷。万千球迷热盼的女篮世界杯正式开打,中国女篮不负期待,以63分的优势大破韩国,展现出中国姑娘再次向世界巅峰发起冲击的决心。而在能容纳18200人的悉尼超级穹顶内,中国农民丰收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央视网消息在江西省产粮大县安义,200多亩中稻喜迎丰收。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产地烘干塔产地育秧中心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金秋九月稻谷香。在江西省产粮大在异世界迷宫开后宫无修版,五位女角色全员出镜,给监督点赞在异世界迷宫开后宫第二话的无语,在到第十二话的将所有的奴隶全部都放出来,顺便再加上福利(无修版才能看),这就不得不给动画制作公司,Passione里面的所有参与该项目的NPC点个赞猪也住上了26层高楼?中国最大养猪大楼投产,年出栏120万头在湖北鄂州有一家公司盖了两栋大楼,令人意外的是这两栋大楼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用来养猪的!为什么要建这样的两栋大楼用来养猪呢?早在2020年8月,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投资的两2012年湖北54岁男子上厕所时感觉下腹胀痛,医生你的右肾不见了2012年的冬天,在湖北安陆,54岁的万润平感到身体非常不适,在工作时,他每隔十来分钟就必须跑去厕所小解,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效率。而且,万润平在上厕所时还会感到下腹胀痛,这种折磨更咽喉癌,咽炎怎么区分?这4个预警信号要记牢张健是一名初中老师,去年九月份开始,张健开始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痒痛的症状,他想可能是自己平时上课多,用声过度,得了慢性咽喉炎,是职业病,也就没有太在意。可随着喉咙越来越难受,最严重时乳铁蛋白奶粉为什么受欢迎?最受欢迎的有哪些品牌?近几年,免疫营养作为营养保健的重要细分领域,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热度,特别是在新冠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乳铁蛋白市场热度更是一路走高。乳铁蛋白奶粉为什么受欢迎?乳铁蛋白奶粉有哪些品牌呢?力压佳洁士好来和高露洁,国产品牌登顶市场第一,占24。8市场随着全渠道生态系统的发展,中国的零售业一直保持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我国快消品市场依然有着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中国快消品市场销售额同
李成梁炫耀脚底有7颗黑痣,贵不可言,小妾野猪皮脚底有7颗红痣明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万历皇帝梦见一位脚踏北斗七星,身穿龙袍的人,从乾字门闯进了他的寝宫,指着他的龙床说这可是我的龙床!万历皇帝被惊醒,倏地从床上爬起来,满脸的汗。天一亮,皇帝急忙包公为何要劝人千万读书你别做官?原来官场不止是黑暗!源自北宋后期的包公戏,在铡美案一出中有一段包公对秦湘莲的唱腔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你莫做官。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包龙图,身在官场却劝人不做官,为什么呢郑成功之子有多不正经?私通乳娘坑遍盟友和平谈判中欺负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功勋卓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儿子郑经却留下了不少不光彩的事迹。私通乳娘坑遍盟友和平谈判中欺负康熙等不良行为让人们开始对他的2月24日政协日历,一图速览!1945年12月20日,民建总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通过了成立重庆分会的决议。会议指派章乃器杨卫玉徐崇林鄢公复赵懿明田钟灵董幼娴辛德培温仲六等9人组成重庆分会筹备委员会,进行筹建工作。近日,中外媒体在静安这里扎堆!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加速崛起近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外媒体系列采访活动走进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的区块链生态谷合合信息和风语筑,从区块链到人工智能再到元宇宙,静安区数智经济产业不断结出硕果,不仅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字节跳动绩效调整OKR砍一刀嗨,这里是HR新逻辑!据36氪获悉,2月17日上午,字节CEO梁汝波在内部发全员信称会将业绩目标制定的和回顾的周期,从双月调整为默认季度。具体就是把双月OKR改为季度OKR,把公司圆柱形电池热特性仿真和分析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受到温度机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电池的设计会对锂离子电池的形成产生显著的影响。印度理工的AshwiniKumarSharma(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人对圆柱形卷绕Linux进程管理之进程调度与切换进程调度相关内核结构我们知道,进程运行需要各种各样的系统资源,如内存文件打印机和最宝贵的CPU等,所以说,调度的实质就是资源的分配。系统通过不同的调度算法(SchedulingAl解码者一个基因决定命运的故事苏婉文当代的科学史片段似乎正越来越多地由科技媒体和风投机构完成,像解码者这样经过长时间参与观察和交叉访谈完成的大部头显得越发稀有。解码者(TheCodeBreaker,2021)是Chiplet小芯片时代中的国产EDA随着多芯粒(Die)封装从2D逐渐过渡到3D,高带宽高密度互连的异构集成和Chiplet成了最近很火的一个技术方向。因为Chiplet不仅可以帮助系统公司更容易地自定义创新芯片,也高并发编程之Netty高性能调优工具类解析1。1多线程共享FastThreadLocal我们在剖析堆外内存分配的时候简单介绍过FastThreadLocal,它类似于JDK的ThreadLocal,也是用于多线程条件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