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目之中,格物、致知是一个层面的事情,诚意、正心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诚意,即端正自己的出发点;正心,端正自己的思想。表面上看,诚意正心又是可以合并的,但要细分也有一点区别,诚意是动机、是你的出发点,要真诚无伪,这叫诚意。正心呢?心是内心的活动,你内心的想法和思想,要正,不能有歪想法、歪念头。心是意的一个延伸,如果细区分的话,诚意就是你的动机、出发点要真诚无伪,而正心是你所有的想法都要端正。两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 比如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后面的想法就一定都是好的吗?出发点是想帮一帮这个人,但你后面的想法就能完全是正确的吗?可见诚意与正心并不完全相同,"意"是动机、是出发点,而"心"是后面所有的想法。端正自己的意念叫诚意,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的,这叫正心。正心可以说是诚意的后续,两者合起来是一个过程,诚意是开始,正心是后续。 我们先说诚意。 下文在传的部分曾子解释什么叫诚意,他归结为一句话,"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你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是你内心的每一个出发点都要真诚,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明明德"。你不要欺骗自己,就是你要完全从你内心真实的情感出发,就是你的出发点,你的动机,都不要欺骗自己,这叫诚意。 你首先要做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才能诚意,就是你对人性要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对自我要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你才能知道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你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才能做到不欺骗自己。 曾子下面还做了个比喻,来解释什么是不欺骗自己。"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好像你讨厌恶气味一样,就像你喜欢美色那样。在这两个方面,我们是最容易知道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不会自欺的,是不是?比方说,我们现在一开门,正好赶上下水道冒水了,屋里面弥漫着臭味,这时候所有人的表现都是真实无伪的,捂鼻子的,皱眉头的,往外跑的,甚至骂脏话的,表现都是真诚无伪的。美女走在街上,男人不管怎么控制,最后还是多看了一眼。不是说多看美女两眼就是有什么想法,这是发自内心的对美的喜爱,无法拒绝,这也是一种真诚无伪的表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是真诚无伪的,是内心想法真实的流露,没有欺骗自己。 参照曾子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诚是真诚无伪,所谓诚意,是指真诚无伪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说,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我们前面讲过,格物首先是要了解自己,但是,如果没有诚意,就会自己欺骗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自己,也就做不到格物。换句话说,要修格物,一定同时修诚意,甚至是先修诚意。 没有诚意,也不可能做到明明德。比如,你看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街上摔倒起不来,有没有上去扶的冲动?这种冲动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你的"意",这种善念就是你先天的"明德"的体现。可是,你做没做到"诚意",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做,去把老人扶起来?大多数人没有去扶,就是没有做到"诚意"。为什么?这个时候你去采访每一个没有扶的人,他都能拿出一种说法,他就是用这种说法去说服自己的,说服自己不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冲动去做,这不就是欺骗自己的心吗?结果是没有扶,先天善良的本性就没有体现出来,"明德"被后天的习染蒙蔽了,当然就没有做到"明明德"。我们要真诚的面对自己,才能看见自己善良的本心。 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如果我们经常在小事上这样欺骗自己,最后的结果是,你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了。小事如此,大事又怎么办?公司的决策、用人,你真正做到了不欺骗自己吗?溜须拍马的人为什么有用武之地?乾隆明知和珅是奸臣,却离不开和珅,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 骗自己就是留下一个陷阱,早晚是你自己要掉进去。我就要把这个手下提拔到主管的位置上,为什么?你能够不骗自己拿出真实的想法吗?你有没有其他想法?按儒家思想讲,莫要用你的情干涉你的心,那么在提拔一个干部之前,你能不能和他把关系拉远一段时间?现在干部提拔之前不是都要下放锻炼吗?如果你觉得不能,你肯定欺骗自己了,你肯定不是因为他的能力素质提拔他的,而是夹杂一些其他的原因。这个人你可以长期不放在身边,你也不觉得缺了什么,说明你和他之间是纯工作关系,没有情感在里边;离开他你生活不自在了,那是因为他溜须拍马把你伺候好了。所以,在工作中提拔一个你生活中离不开的人,你的用人多半是有问题的,尽管你能说出一大堆提拔他的理由,其实你都是在欺骗自己罢了。 用人如此,做生意也是如此。这单生意该不该做?你的决策是发自内心的吗?恐怕大多数不是吧。那你的生意就做的危险了。 真正的静下心来想一想,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欺骗自己。不论是什么事情,当你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的时候,当你需要说服自己的时候,当你说"但是"的时候,你多半就是在欺骗自己了。这方面我就不多举例子了,大家可以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 小孩子一般不自欺,小孩子一般说实话,所以儒家认为诚也是人的天性。比如,我换新衣裳给朋友看,问:"看我这衣裳怎么样?"朋友一般不会说:"好难看!"一般不会这么说吧?我们总是有点自欺吧?说:"你穿挺有个性。"这还算比较诚的了。还有的就是很违心地自己欺骗自己:"挺好,穿的挺好。"只有小孩子说的是实话:"皇帝啥也没有穿啊!"小孩子受到的后天的习染比较少,所以还经常能表现出天性中的诚。因此,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能够不失去其赤子之心,能像小孩子一样保持着先天本性中的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真正的大人物,才能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可见,修这个诚对人生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修诚,也可以避免人生的许多尴尬,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让我们生活的更舒服一些。比如,朋友请你吃饭,明明你非常不喜欢这家饭店的菜,简直感觉难以下咽,却不能守着诚,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违心地说,这家饭店的菜做的真好吃。结果呢,朋友留心了,以为这家饭店的菜对你的口味,以后只要请你吃饭,就一定是在这家饭店,你生病住院他给你送饭,还特意跑到这家饭店去打包饭菜。你没有做到诚,最后受罪的是谁? 妻子穿一身儿你认为非常没品味、非常难看的衣服问你,好不好看?你不诚,没有本着内心真实的想法说,而是告诉她好看,妻子记住了,以后每次重要场合陪你出席时一定穿这一套衣服,最后尴尬的是谁? 不仅生活中需要诚,管理上更需要诚。你如果不能做到诚,就容易让员工误解你。员工都以为你喜欢那个,实际不是,不就容易出问题吗?所以,唐太宗说过:"君犹器也,民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老百姓就像水一样,君主就像器皿一样,水的形状是方的还是圆的,取决于器皿,而不取决于水。同样的道理,员工的状态实际上不是员工自己决定的,而是老板决定的。但关键是老板要诚,要让员工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你想让他是方的还是圆的,你想让员工圆,结果员工都认为老板想让我们方,那就出大问题了。 你想要达到人生不纠结,达到内心喜乐的状态,诚是很关键的方法。不用违心的应付,不用其他的谎言来圆这个谎言,那才会喜乐,而且人际关系才会处理的很好。一旦有人问你,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就反思吧,对方不知道你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了,说明你没有完全做到诚。一旦有人对你说这句话,你就应该高度警惕了,你的为人处事肯定有问题了。 诚字非常重要,也非常难以做到。怎么修这个诚呢? 先说一种古人的方法:记日记。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有日记传下来?他们不是为了把自己的人生记录下来供我们瞻仰,当年他们的出发点是自我修炼。在写日记的时候,你非常清楚,将来别人会看到的,虽然现在我不给别人看,但总有一天日记会公之于众,大家都会看到的。存有这种心态,写日记就可以考验自己是否做到了诚。 当你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时候,如果哪件事你不敢如实记录,要么不写进日记,要么就是写的时候自己都知道有美化、有修饰,总之不是完全客观属实,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出入,那么就可以肯定,你这件事办的肯定有问题,你反思吧,检讨吧。这是古人修诚的方法。 曾国藩在北京当官的时候,受两位当时非常有名的儒家学者的影响,一个是唐鉴,一个是蒙古族学者,名叫倭仁,他们教曾国藩自我修炼的重要方法就是记日记。当时的北京有一个按照儒家方式进行修行的小圈子,曾国藩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之间还彼此翻阅他人的日记。我们想想看,如果你要求自己将所作所为都如实写入日记,而且还知道,马上就会有朋友看到,这对你的行为举止会有多么强的约束力,修行会多么的精进,这就不仅仅是修一个诚字了。 你读曾国藩的日记会发现,他对自己的日常所作所为没提几句话,非常简略,主要记的是和修养有关系的事情。特别是他年轻的时候,曾国藩也是毛病非常多的人,傲慢、浮躁、不诚、好色、脾气不好等等。他后来有那么高的境界,是按照儒家的方法一步步修出来的。从道光八年在京城,他开始追随唐鉴、倭仁两位理学家修行,他从两位老师那里学到的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记日记。 为什么要写日记?对自己错误的心痛,你想的时候的心痛,和你写的时候的心痛,绝对不是一个档次的。记日记所能达到的效果,和反思绝对不一样。 看曾国藩年轻时候的日记,有很多深刻反省的内容。比如某天没忍住怒气,把家里的仆人骂了,反省。比如戒烟失败,复吸,自我批判,从此一辈子没抽过烟。 日记是古人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其功能主要是对每天的行为进行反思,养成在日记中反思的习惯,通过日记的形式逼着自己对一天的行为进行反思。不要记流水账,那没有用,要去反思。今天我处理得当的地方就不说了,哪件事处理的不恰当,记下来,为什么不恰当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干扰你做出正确的决定呢?反思,下回才能做对。今天白天做了哪件不应该的事,记下来,反思。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开始记日记,一直到死,主要目的是锻炼自己的心性。所以古人有一句名言,"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我追求的,但是我也做不到。坦荡、磊落,这是我仰望的境界,我的座右铭,但我不敢说我能达到。没有这一点,想达到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是做不到的。 关键是能不能做到。我想达到,可是我做不到,所以我没有成为伟大的理学家。倭仁做到了,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曾国藩一生的经历。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王朝,曾国藩手下的武装力量多强啊,他如果造反,八旗兵根本打不过他。为什么皇帝信任他?为什么他最后是第一个封侯的汉人?换别人不一定吧!岳飞是怎么死的?应该说,好人好心,赫赫战功,但皇帝怎么就把他干掉了?人际关系没理顺吧,最起码是和皇帝的关系没理顺。曾国藩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拥有二十万湘军,皇帝还能信任他,就是因为他"事无不可对人言"! 我们还可以举另一位古人的故事为例。唐朝的大将郭子仪,赫赫战功为什么能荣华富贵一生?实际后来他家子弟有点骄奢淫逸,欺男霸女的事情没少干,但是皇帝为什么信任他?还把公主嫁给他儿子?有一出戏叫《打金枝》,讲的就是郭子仪的儿子把公主揍了,皇帝还袒护他。郭子仪当年把家里的大门敞开,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出,他在向人显示,"事无不可对人言"。 说到这儿,我觉得各位企业家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得不到员工的信任?怎样让我们的团队绝对信任我们?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才是诚的功能的体现。反过来也是一样,员工怎么能得到老板的绝对信任?还是诚。这是儒家最大的特点,它是针对所有人的,它是阳谋。 阳谋的特点是我明白的说给你,然后它还能起作用。阴谋呢?见不得光,一暴光就无效了,这种谋略叫阴谋。儒家这些谋略都可以明白地对你讲,然后还能发挥作用,都是阳谋。而且儒家的思想智慧,是人人都需要的。 有人说,企业内训的课没法讲,因为老板和员工一起听,那只能说明你讲的是阴谋,你要教员工怎么糊弄老板,又要教老总怎么糊弄员工,那肯定不能一起听。儒家的思想各取所需,事无不可对人言,双方都能从中获得智慧,是阳谋,当然可以同时对老板和员工讲,甚至可以同时对所有人讲。 你跟老板不诚,他就不可能信任你。你在老板那里,什么事情都是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老板还能怀疑你吗?所以儒家讲,"诚自行来",你诚不诚,不是靠赌咒发誓,而是在事儿上见,诚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当然,记日记首先是修炼诚,不要欺骗自己,如果明知道自己不能如实记录,那还不如不写,否则就不是修炼诚,而是天天在作伪了。另外,这也是对自己行为的检验,当你下笔出现犹豫的时候,那件事你处理的肯定有问题,就是你需要反思的地方。每天都对自己进行一番这样的检验,修行进步当然快。从诚意的角度说,真正做到这一点之后,才能对自己的一切动机、想法有准确的把握。 为什么要记日记?不仅仅是道德修养,遏制自己的恶念。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格物,修诚就是格物。你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动机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把握,那你的决策就要出错了;如果你自欺了,不诚了,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准确的把握,你后面做出的事情,就要对不起自己了。 开个玩笑,凡是结婚嫁错郎的姑娘,一般都是没做好诚意,对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我是不是喜欢这男孩不是很清楚,最后人家送上99朵玫瑰,又下跪、又送钻戒,就让人家给忽悠蒙了,就嫁给人家了。如果你真是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那样,非常清楚你内心的真实感受,那就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了。 所以诚是最重要的,修诚不仅仅是要遏制人的恶念,最重要的是你能看清自己的真实想法,决策才不错,你选择的人生道路才是对的。如果你连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真正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你怎么可能选择正确?从另一个角度说,你都不了解自己,又如何实现格物?怎么可能了解他人、理解事物?那么你的人生不就是在稀里糊涂中渡过的吗!还怎么可能走向成功!我觉得,诚意的重要性正是在这里。 #国学##儒家##传统##人生##人生微语##修心##修身##中国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分享##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