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综开院打造深江合作区,带动江门粤西大发展
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珠江西岸新增长极、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其发展一直引人注目。在新发展布局中,江门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粤东、粤西发展?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发布文章《以深江合作区带动江门、粤西大发展》,给出了他的意见和看法。
支点效应尚未形成
建议打造深江合作区
胡振宇在文章中指出,目前大湾区和粤西交界处仍存在短板,支点效应尚未形成。他谈到,在广东沿海经济带上,湛江、汕头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以带动粤西粤东的发展。但这两个副中心城市在承接大湾区优势资源方面还存在距离远、辐射弱、自身乏力的困局。目前,位于东边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开始发力,盐田港集团已着手小漠港建设运营,比亚迪新能源车年出口300万辆项目正在推进,相关产业链、产业集群在形成。而在西边,大湾区和粤西交界处还是一块短板,没有形成支点效应。
"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验,建设深江合作区就成为合理选择,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顺势而为。"胡振宇在文章中指出,站在广东全省角度,在大湾区与粤东粤西交界处有两个合作区作为抓手,就能充分激发跨海通道产生的大尺度空间增长极效应、都市带功能配置作用。就粤西而言,深江合作区催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力资源优化和融资等营商环境优化,特别是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延伸,将为阳江海上风电、湛江海洋渔业及油气和钢铁产业注入活力。
"三海"资源丰富
江门临海板块价值有待重估
胡振宇在文章中提到,江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富集、陆海空间广阔,传统的辐射带动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但来自广佛和江门市区的辐射带动效应,由于距离衰减和自身能级问题,始终不温不火。而在疫情期间经济相对蛰伏的三年里,跨珠江口的路桥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这一地区承接珠江口东岸的传导效应指日可待。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催生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中通道带旺了中山翠亨新区,那么2024年将投建的深珠通道将把深圳的市场活水直接引向江门沿海,这并不是说不会蔓延到珠海,而是从资源比较优势和区位带动作用看,江门更突出。"胡振宇指出。
丨一是"三海"资源丰富。
滨海资源方面,江门的大陆海岸线415公里、海岛561个,上下川岛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海岸带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山、海、石、田、楼交织。特别是崖门海战蕴含的中华文化核心内容,值得深入挖掘、活化、产品化,为海洋旅游注入灵魂。
海洋资源方面,江门是全省海洋大市,海域面积4880平方公里,具有发展海洋牧场、海上赛事活动、海洋机器人等核心设备的潜在优势。
海外资源方面,全球有几百万江门籍华人华侨,是招商引资的对象和开展"一带一路"民间外交的主体。
丨二是区位优势突出。
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赋予江门承接大湾区核心区资源、带动粤西发展的历史重任,珠江口大量跨海通道的建设为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创造了条件,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实践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功运营为设立深江合作区提供了经验。
丨三是新区建设起步。
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已于2020年初设立,控制面积340平方公里,采取"一心三核"空间布局,为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创造了条件。旁边的香港惰性垃圾填场已期满,形成了万亩待转建设用地,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想象。
狠抓"软硬实力"提升
银湖湾滨海新区将成发力点
"一边是紧缺的空间资源和富足的科技资源,另一边是丰富的空间资源和紧缺的科技、资本和人力资源,两厢结合是天作之美。"胡振宇认为,要打造深江合作区,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的合作框架,把双方的优势嵌入其中,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的合作模式,在试错中逐步完善,要从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把自贸试验区政策延伸作为实际工作的重点来抓。
如何建设深江合作区?胡振宇表示,一方面,要注重硬实力的打造,把深圳基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金融支撑的优势与江门的空间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及江门本地和粤西的产业基础充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软实力的建设,特别是文化和营商环境。"且不说开平碉楼、古兜温泉、新会陈皮、台山核电,也不说梁任公等风云人物,单单崖门海战,如果做得好都能在RCEP中华文化圈掀起波澜。同时,地处全国五大古代沉船密集海域(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沉船勘探、打捞业务也能为高科技提供大量应用场景。"他谈到。
此外,胡振宇还谈到,作为深江合作区基础的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是广东省海洋经济带规划明确的粤港澳海洋经济重大平台。在针对港澳开展招商合作、教育、产业、旅游、康养等沟通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未来,多条跨海通道将吸引珠江口东岸、港澳资源西注,银湖湾滨海新区要抓住机会,先干起来再说。"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罗韵姿
综合整理自@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