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留住乡村教师,必须做到最基本的两点:一、优化教学环境,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二、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师待遇,把唱了无数年的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待遇落到实处。 要留住乡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进一步给予物质奖励,比如交通补助,达到一定服务年限的给予一定奖励。 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比如增加额外的带薪休假,减少教师任课时间等。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农村地区教师的荣誉感,让教师感到自豪。 四、继续依法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不断增长。 五、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支持与帮助。 笔者就是在乡村初中教了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乡村老教师。也目睹这些年乡村教师的流失状况,特别是乡村小学中的村小,留不住教师,刚分几个年轻教师,把小猪秧子养大了,就有可能调走到镇上学校或考取县城中小学。如何留住乡村教师(年轻教师),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让年轻教师安居乐业。 安居才能乐业,想要安居就得解决住宿,建一些教师周转房,面积七十来平方平房,农村学校土地是有的,年轻教师分下来有房住,他们才能安心教学。不少年轻教师分到村小时住在附近的村中,学校出钱租房,加之生活不便,一心想逃离往镇上调动。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游走学校与县城之间,这部分的成家教师多,早上来校上课,课一结束回县城。现在学校不能解决年轻老师的住房,加之有住房公积金,年轻教师都在县城买了房,哪有心事放在学校。生活上不方便,学校住宿条件差,难怪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留住了人留不住他们的心。 其次加大乡村教师待遇的落实 。想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工资待遇改变不了,一个地方工资是一样的。可以考虑在绩效奖励性工资上向乡村教师倾斜,政府出钱加大幅度。还有乡村教师补贴加大基数,实际上不少地方城镇与乡村教师只有几百元的差距,不够年轻教师来回的车费油钱。职称上也要出台政策,让在乡村工作的教师享受一些具体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最后堵塞所谓政策之门。 城镇化的发展让学生集中在县城和集镇所在地,不少地方每年选调教师进城,堂而皇之打着政策的口号,嘴上喊着均衡发展,背后把年轻优秀的教师选调进城,让农村教师成为县城教师的后备军。还有一些有钱有关系的分下来就调走了,关系名字在村小,人却早跑了。有的村小没老师找代课老师,课开不起来,村小中能留下的都是家里没钱关系的年轻教师,他们心里能平衡吗? 乡村学校留住教师,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大口号人人会说,让我们教师有尊严有获得感,教师待遇超过公务员等等,这些离我们太远。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乡村教师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比啥都强! 回答问题之前,我看许多老师回答得比较全面,无非是钱、地位与专业成长。本来不想再回答,看了几个回答,我发现最关心、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 例子一:今年教师招考后,招聘的教师按取得的名次顺序,自己选择学校。排在第一名的教师是三年前招考到乡镇的一名教师,今年合同期满,重新报考,如愿考入城区。排在第二名的教师选择了乡镇学校。当时,我们都觉得诧异。她选择的理由是家在当地,便于照顾家庭。当地条件好,交通便利,来城区也方便。大多数人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觉得她的选择不明智。排名在第九名以后的教师因为名次问题,不得不选择乡镇,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预备三年合同期满,再次报考,争取回到城区。 例子二:我认识的几个乡镇老师觉得乡镇挺好的,每个月多几百块补贴,职称评定先于城区同学,想回城区的家交通便利,不想回城区,学校给提供了宿舍,在街上溜达溜达,走不久还可以看看广阔的田野。我不知道是他们故意这样说的,还是因为他们学校所处的位置比较好。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基本上不愿意留在乡镇,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有人愿意留在乡镇。乡镇学校要留住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现在乡镇基本没有高中,重点高中都在城区。乡镇教师子女中考可以加十分到二十分。初中、小学遵循自愿的原则,可以优先选择学校。 2.加大学校投入,让学校硬件、软件比肩重点学校,教师因为学校各方面优于城区学校而自豪。优秀教师轮岗,教师乐意子女在本学校读书,定下心来教学,渐渐形成良性循环。 3.现在乡镇学校的老师都有乡镇补贴,职称评定有政策倾斜,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从上述例子来看,可以看出在交通比较便利的乡镇,教师并不排斥留在当地。所以,根据乡镇偏远程度,给予不同补助,当地政府交通建设跟上。 4.外出学习、交流名额倾斜,参赛、比赛名额倾斜,教师获得更多专业成长机会。 5.鼓励本地人报考本地教师,给予一定倾斜。 个人观点:只要出台好的政策,才能栓心留人。这个政策,除了提升乡村老师工作待遇外,教育部还可以硬性规定,所有老师必须先有基层(乡村)工作经历(设定适当年限),才有机会入城,晋级,晋升。任何人,不得逾越。[害羞][害羞][害羞] 谢谢。 乡村教师现在完全是一种"欲言又止","整装待发"的状态。因为越来越少学生与"危急待定"的职业生涯"遥遥相对","焦急意乱"。与其说"留住"乡村教师,不如说"安排"乡村教师。因为乡村学校"佛多僧少""三餐难保"的局面,不能仅仅是乡村教师的"命运多舛","前途渺茫"。也不会因"没有学生"而"放弃"乡村教师。更不应该因"学校无奈"而"保留乡村教师"。"留住乡村教师"的"不公平条约"是,"不是乡村教师去自找学生。而乡村教师理应也去"有学生"的学校履职。所以,留住乡村教师的唯一条件是,"给我提供"工作生活的经营性"场所",活泼开朗的学生。 现在农村教师处于再尴尬不过的处境,领导不重视,家长不支持,学生不买账,这就是农村教师的地位。自从实行职称工资以来,农村教师被打入另册,指标少晋升难成了普遍现象,本当条件差到如今更差了,有能力有门路的都往城里调,农村学校只剩下老弱病残的老师连课也开不全,有的班级没有老师只好廉价请代课教师,家长怨声载道,没办法只好把孩子送到私校上学,剩下的学生都是些差生和留守儿童老师根本无法管理。最让人痛心是:一个81年中师毕业的老教师,凭着良心教书把青春奉献给农村教育,在未晋升中级之前就患大病病倒在初三教学岗位,多次手术还拖着病体上班,就这样一位深受家长和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被职评整得穷困潦倒,让人十分心寒,让老师深刻认识到凭着良心教书是傻子干得事,下场可悲,钻营职称才能名利双收。 关键是提高工资,给他们职称晋升提供方便。 不要找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克扣他们的工资,不要在他们晋升职称的时候说,你这也没有,那也没有。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活得轻松。 首先得弄清世界的本质,一切都是相对的。 人的先天就注定有高与矮,智与愚,美与丑等的差距。 现实也如此,落后与进步,贫穷与富足,勤奋与懒惰,开放与保守等等,这些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缩小差异,但在当前我们无法消除它。 人们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从事于心仪的工作,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这些并不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做到的,也不是社会所能完全做到的。 社会有社会的职责,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努力抑制两极分化,缩小一些可以缩小的差缩,但这种职责绝不能停留在打土豪,分田地,纯粹靠均贫富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这种手段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弊端,那就是不利于人们用一种目标来激励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已的人生目标。 所以,当今社会,甚至放眼世界,无不如此,即面对差距,竞争机制无处不在。 想想,如果上述所说的相对差距已全部消除,环境,工作,待遇,人人一个样,还又有什么是值得竞争的呢? 如果社会没有了竞争,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空前高涨并得以发挥,还是或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呢? 如果乡村教师留不住,更苦更累的农民,务工人员更就留不住了,如果某种工作没人干,市埸需求发生了变化,竞争法则自然会随之改变,比如现今建筑工地打工者的工资年年上涨,这实际上就是竞争法则的一种自行变通,实在不用担心什么工作完全没人干。 一些美好的个人良好愿望也许只是一种虚拟,現实的本质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