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表现,不是"性格"。是烦躁,不是"暴躁"。个人解题,恕我直言。 主要是望子成龙过于急切!目前,中国社会基本进入小康,但也有个别富豪令人羡慕!因此,大部分家长十分渴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才,去追求梦寐以求的人生财富,以完成自己的未竟的事业! 本来,望子成龙人之常情,顺其自然却是自然规律。一旦违反了自然法则,则可能适得其反!望广大家长好自为之!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首先要问你得出这个疑问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什么?如果你是从手机信息渠道获得的话,我可以断言:那就是因为你的选择偏好被平台控制了。 你把关注点放在什么地方,什么事情就多了,这是平台设置了偏好选择,根据你的偏好推送了类似内容。你仔细想想,现在凶案多了吗?其实不多,只是新闻报道透明了。显得多了而已。 野蛮暴力事件发生频度和经济、教育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大规模械斗,打架斗殴已经很少见,而一旦发生,就被媒体报道,如果你的智能手机形成了这样的阅读偏好,以后尽量不要点开,随他去。这也反映你对这方面的关注度。 这也是我主观臆断。你可以多看看正能量的东西,转移一下注意力。可以专注于国内重大会议,久而久之,你会以为你在治国理政。因为他们会天天推送政府首脑新闻。 这个定义未免过于狭义和刻意。因为这已然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不能定义为家长!至于原因,在不同生存环境的人群有不同原因。总体来说与生存环境造成的某些观念有很大关係。 在一个大的比较焦躁的氛围 下,很多人心理承受力都不够,遇到一些小事情就有可能被激怒得暴跳如雷。家长只是其中一部分社会角色而已,作为家长的个人当他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心理有压力在外面在公司同事面前又不便发泄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在家发泄给孩子,因为孩子是最弱势最无反抗力的。 很多因素:1,来自原生家庭的问题没有解决,匮乏没有补充。2,社会压力大,并不是不够吃不够穿,而是怕掉入底层,所以看见别人某方面比自己好就很焦虑,好像明天就去捡垃圾似的压迫感。3,孩子。孩子更有个性有思想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以前的那一套不管用,管用的那套自己做不到。 总而言之,缺爱缺安全感。 因为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对子女恨铁不成钢。 没有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己做家务的能力。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即便是一部煌煌巨著都难以明白晓畅地给出最终答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家长的性格越来越暴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起因可能都复杂到堪比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小孩儿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可以给出答案的。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所认识。我觉得每个人都说得非常在理,但又都有点类似于"盲人摸象",过于片面了。假若能够综合一下,就一定是一个完美的回答。可惜,人类的劣根性决定了谁都不会对别人感同身受。 比如:如果身为一名学生家长,一定会觉得问题出在老师身上——不暴躁无法解决问题;如果身为一名老师,又一定会觉得尊师重教的传统正在渐行渐远,师道尊严正在被一群乌合之众肆意践踏。 顶多,还有一些清醒者把原因归结到现实大环境中,长叹一声:我们无力对抗命运,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 这就有点类似于佛家的思想了:优哉游哉,淡看云卷云舒,让时间去疗愈这个行业。 这种想法我并不认为是错的:历史证明,很多时候"天下大同"等等正确道路只能是在不断地寻寻觅觅、曲曲折折中获得。 就像走路——前几代人惯常走在道路的左侧,后来发现这是有弊端的。但人们并不会修正到中间的道路上,必然会矫枉过正,走在道路的最右侧。 若干代人的消耗战之后,人们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正确的道路既不是左边,也不是右边,而是中间。 这种做法的唯一缺点就是需要时间的堆积——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好几代人的煎熬和生命的消亡,一点都不诗意。 周末远离了学校的喧嚣,才疏学浅的我坐在这里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的性格越来越暴躁,敬请指教——教育产业化的必然 你以为的现代教育有多长时间?一千年还是两千年? 你一定以为教育远在三皇五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展和传承了。我当然不能说你的这个逻辑错误,按照这个逻辑,只要有生产生活的活动,"教育"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原始狩猎和原始耕种当然就是教育的一种。 可是,我想说的是:在我的认识里,现代教育的发展远没有那么久,到现在为止,可能不过一二百年时间。这一二百年时间,教育一直都在产业化,出现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家长不情不愿,以致性格越来越暴躁。 众所周知,1904年的时候,我国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甲辰恩科,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才开始出现。 整个民国,很多名人都和"教师"这个职业有过交集。教育开始产业化,教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职业。之后才开始出现"教育拨款",学校开始成为国家公共资源、公共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也甭说我国,歪国也如是:文艺复兴之前,暗黑的中世纪远远不如我国,根本不要谈什么教育;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步履维艰。你所经常听说的不过是"神学院"之类宗教意味浓厚的教育名称。 有人说:1904年之前我国就没有"教师"职业了吗? 当然有,只是那个年代的教师更多被叫做"先生"吧?那个时代的教师并没有体现出明晰的"产业化"特点。 一来,那个年代能够接受到教育的群体狭窄,往往是财主家出资延请年高德劭的"先生"在"家塾"、"私塾"授业。顶了天,也会找几个普通人家的孩子"陪太子读书"。 二来,那个时候的教育往往出自于学习者内心的强烈渴求——三千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内心。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呢?这叫"义务"教育——甭管你乐不乐意去学,反正你都要去上学。 讽刺的是,现代社会评价多元,一个人的成功之路已经不单单是读书求学。 即便我这样从年限上来说的资深教师,也经常被学校boss耳提面命:"今后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不是智商,不是文凭,而是人家的情商!" 然后还会给我们举出例子:某某某在上学的时候连"一加一"都不怎么纯熟,但人家长大之后飞黄腾达! 这就非常搞笑了:一方面教育正在走向正规的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却是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学习并非自觉自愿(不单单孩子这么认识,学生家长也这么认识:大不了不上学了,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学习出了问题,学生家长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用担心投鼠忌器,直接表现就是"越来越暴躁"。 站在上帝视角的家长、好为人师的家长 前面我刚刚说过: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漫长。 从1904年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大概以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学生的出路非常狭窄,读书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用爷爷辈、太爷爷辈的话来说就是:大字识不了一箩筐。 也正是"大字识不了一箩筐",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难免处处被人掣肘,有一种寸步难行的感觉。既然有了这种感觉,当然就谨小慎微起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对老师毕恭毕敬。一定要通过老师的教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 现在呢?你再看看:谁没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很多学生家长还认为自己的学历不比老师低。 那个时候的学校大门几乎都是洞开,但那个时候的学生家长几乎都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过,从来不会像今天的学生家长一样去教室门口蹲守,妄图找出老师的什么毛病来。他们的说辞完全是:"一切交给老师了,该打打,该骂骂!"完全不类今天的学生家长。今天的学生家长即便这么说,也仅仅是客套一下,哪个老师都不会真的接受这个建议? 甚至于在那个时代,学生家长颇为排斥被老师叫到学校。只要被叫到学校,那一定是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回到家之后还要对自己的孩子上演一场"男女双打"的戏份。 今天呢,学生家长如果去了学校往往都是趾高气扬、器宇轩昂,仿佛是去接受老师的道歉。 如此一来,形成的现象就是,他们并不认可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往往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教师的一举一动,变得好为人师,对老师指手画脚、指指点点。 有鉴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这些学生家长一旦有了这样的既定想法,非常容易放大教师身上的某一个可能的缺点,成为他们"暴躁"的理由——你说得都是什么东西?!听我给你上一课! 我们要承认一点的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孩子是否成才和很多因素有关系,甚至和学生家长的遗传因子都有关系。 但是,学生家长可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的眼中:如果这个星球需要票选一个救世主,一定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文韬武略、玉树临风。如果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就会用自己"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老师展开指责和声讨。 真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延庆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正在普通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学生家长少之又少。 这人啊,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当然就特别容易暴躁。 教师自身的问题 如果看了我上面的论断,一些学生家长一定义愤填膺。唉,我就是这么个性格:做不了一只喜鹊,不会只唱赞歌。 下面我就想谈谈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可以冷静一下。 学生家长的暴躁性格来自于学生家长自身,但也不能说学校、教师就没有一点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无论哪个学校都没什么门卫之类的值班人员,即便有,也很大可能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爷爷、老奶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现在呢,学校门口是某某人成立的保安公司派来的保安;相应器材一应俱全:除了没有ak,其它应有尽有。 OK,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想说——事实上,这和学校的过错、老师的过错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现在教育支出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支出项目,虽然说"免费",但林林总总的收费项目肯定让人心生厌烦。关键,这种"心生厌烦"还让学生家长说不出什么来,貌似一切都有理有据。 这就像火山一样,表面看起来一切可控,大家的情绪非常稳定;可压抑一直都在聚集,一旦释放,就会以"性格暴躁"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上述的一些收费实在和普通老师没什么关系,不是普通老师可以左右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些教师:她们的教学行为完全和经济社会严密接轨,利用补课、购买教辅资料等行为为自己牟利——通过三四年这样的操作,就可以为自己在当地购置一套房产。(具体我不再详细计算,在我的一些其它微头条里我有过不厌其烦的计算) 不要不承认这一点,在2021年的暑期,不是还有一个典型报道吗:某地一名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己的别墅里补课。 你好好品品,补课行为在教师的别墅里进行,这所别墅怎么来的?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我:这是老师的其它方面的收入、其它家人的资助等等等等,我也无话可说。我只想对你说的是:类似场景在韩国曾经发生过:买不起别墅的学生到买得起别墅的教师家里补课,内卷到了相当程度。 这还不包括个别老师"收受礼金、收受红包"的行为。 除此之外,现在学校中的教师关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单纯。很多教师什么正事儿都不干,只是忙于争名夺利、构陷他人、嘲笑他人、一门心思编织罗网和关系网——他们把这个东西叫做"情商"。 是的,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焦作十七中的姚燕燕老师,她就是深陷"情商"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之中。 这些都不是正常的教育现象,当然容易使学生家长的情绪暴躁。结语——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个教育问题一定和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但作为一名教师,务必做到"独善其身"。即便我们不能抵御商品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也不应该成为这些不良现象的积极参与者。 可以这么说:一旦离开学校,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一名教师。为什么呢?羞辱感啊! 我没有什么响亮的口号,无法对现在的教育现状无限乐观,我只知道:如果是我一个人出了问题,清除我就好。可惜,"教师走下神坛"这么一个宏大的命题,不是清除我所能解决的。 有的人说:你要有职业自豪感。我很想用清朝第43位状元郎的一副对联表明心迹: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不是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好,而是我觉得现在的风气让我觉得羞愧。 答:因为生活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