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隆 近期,反腐扫黑题材的电视剧《狂飙》以扎实的剧情及精彩的演绎引发了收视狂潮,多项收视数据打破纪录,掀起了观众热议。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编剧和演员在创作中对真实的追求与刻画。 然而,在称赞《狂飙》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近年来部分文艺作品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影视作品是被大众频繁吐槽的"重灾区"。艺术来源于生活,完全与现实不符的情节会让观众难以共鸣:法律题材的作品出现现实中不存在的条款,让法律相关行业的观众一头雾水;医护题材的故事中,青年医生对于高风险手术"霸气"地承诺百分百成功,令医务工作者观众惊诧不已;职场剧中,收入不高的"北漂""沪漂"住在高档的公寓或精致的四合院内,让每天奔波的打工者观众哭笑不得……类似这样的作品哪怕拍摄制作再精良、邀请再多明星"大腕",都掩盖不住其与现实相悖的"硬伤",高投资很难换来好口碑,究其原因,就是其主创团队缺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精神。 《狂飙》的编剧朱俊懿、徐纪周为了剧本创作作了大量采访、翻阅了大量案件卷宗;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演员王传君在拍摄前主动住到病房体验,观察白血病患者生活的细节;周梅森在创作《人民的名义》小说时更是多次到监狱,与监狱干警、服刑者进行交流;画家戴政生为了创作版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先后8次深入乡村考察写生,累计行程1.3万余公里……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还是文学、美术、音乐,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建立在对现实生活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文艺工作者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呈现出来的作品应贴近群众、根植现实生活,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作中,才能倾情倾力讲述好新时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