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合称。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朱宸濠之乱有功,封新建伯。明代中叶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的学说及心学影响深远,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思想与孔子的儒学不同,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主观能动性;而他的心学则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实践,强调客观规律和理性思维。 前面我们说到曾国藩,而曾国藩就深受王阳明学说及心学的影响。不仅仅是曾国藩,还有许多名人,如孙中山、梁启超等。由此可见"阳明心学"对中国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要了解王阳明,也想推荐给大家。 一、 为什么要提出"阳明心学"? 王守仁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吾年二十有四,而志于学。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故曰‘学问之道无穷,而总其成者,其道一也’。故学者必自反其心,而净其心,方能观其行;必自反其心,而修其身;必自反其心,而齐其家;必自反其心,而一于天下。吾所以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何假外求? 这封信中的"向之求理于事物者"指的是那些贪图于功名利禄的人。因为他们的学问和追求只停留在表面上。只有从内心深处探求真理,才能使学问真正具有价值。 所以,王守仁认为:"学问的方法无穷无尽,但是总来说成功的法则却只有一个,就是以心为本。所以学习的人,首先必须反躬自省,把心洗净。只有净化内心才能观察自己的行为。要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净化内心,然后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王守仁虽然提出了"阳明心学",但在他心目中并没有"阳明心学"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他所说的"阳明心学"是在批判朱熹所提倡 的"性即理"说,认为"性"和"理"是形而上的东西,具体的事物则是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要依附形而下的东西而存在,"格物穷理"乃是通过格形而下的东西去求形而上的东西。 朱熹将"心"视作形而下的东西,重视向心求理,但又觉得心是灵活多变的,向"心"求"理"最终可能会演变成向"心"求"心"。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混乱,所以他主张向心外求理,并且认为只需用"心外功夫"就可以了。 "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以"心"为本体,反对朱熹把心和理混为一谈;二是它强调内省,强调知行合一,反对朱子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三是它强调"心即理",反对朱熹认为的"心外无理"的观点;四是它以"良知"为最高范畴,反对朱熹认为的"良知"只存在于心外的观点;五是它以"致良知"为达到道德修养境界的方法,反对朱子认为的"致知在格物"、"格物穷理"等观点。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所以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太过于劳累,所以推崇"致良知",要向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而"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就是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从思想的起源讲起。 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和夫人返回余姚,路过广信,王阳明去拜访娄谅,并向娄谅请教宋儒格物之说。除了学说,娄谅可能还传授了一些,他自己的生活和做学问的态度等。娄谅告诉王阳明,谁都能通过做学问成为圣人,这再一次燃起,阳明自少年时代,就有志于通过做学问成为圣人的热情。王阳明当时就希望通过修习格物之学而使自己成为圣人。 王阳明和娄谅会面之后,开始有志于圣学,但在真正以圣学为宗之前,他经历了一段迷茫期,在那段时期他曾被异端学说所欺。如果没有和娄谅的这次见面,王阳明不会立志于圣学,也不会开创明代儒学的新时代。可以说,娄谅是非常伟大的启蒙老师,我们人生之中,往往就是需要这么一个启蒙老师来帮助我们走出困惑之地。 正德元年,他因为得罪了大宦官刘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贬为龙场驿丞(贵州修文县)。在前往龙场的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险境,终于王阳明在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而王阳明就是,在经历过恶劣的环境、物资匮乏、他人的凌辱,几次命悬一线,可以说把王阳明逼到了生命的绝境。可就是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浴火重生",这就是所谓"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的发生,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向死而生,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各行其事。与朱熹学说的分道,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开始。 基于"心即理"的悟道,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心与理、知与行、形与神、主体与客体等关系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理则是"心之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心之用"与"物之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主体性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意识,而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要认识这个世界,首先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理"。 所谓"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是客观世界存在、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人心里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人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探索才能获得。 三、 "心外无物"。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理性和感性的争论,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作"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不动心的境界。 王阳明认为的不动心,跟教员那一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二者是同样的境界。 在佛家看来,"不动心"从本质上讲,是指清净空寂的真如本性。想要成功,不可缺乏"不动心",它是思想意志的中流砥柱,没有了"不动心",人就会没有生活的方向,就会迷失方向。"不动心"还可以排除私心杂念,战胜心魔,直达清净自由的"如来"境界。 人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要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动容、扰乱;更要坚定不移地确定自己目标,怀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决心和毅力,那么无论时代如何动荡变化,不管他人是辱骂你、恶心你、侮辱你、诽谤你,还是夸赞你、褒奖你,你都能顺其自然,不受约束,自享一片清风明月,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道。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儒家思想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完成的。"心外无物"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对儒家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王守仁看来,"心外无物"与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途径,只有"心外无物",才能正确把握事物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并不是主张抛弃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主张不去刻意追求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要在事物中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事物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是为了破除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曲解和误解。我们可以得出,"心外无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四、 "知行合一"。 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离知去行,则无知者矣。"意思是说,"知道"和"行动"都是由"行"而来,没有"行",就不可能有"知道"。二者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层面,但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地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即不仅要做到知道什么,还要做到如何去做;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有真才实学,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国家栋梁。 在王阳明看来,认识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认识的结果,认识和实践不能当作两件事。 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知,指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行,指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才能有所成就。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学乃身心之学,其根本在于悟道实行,不可将其作为纯粹的知识,仅仅流于口耳。 思考与行动,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事,如同人之生老病死,不可或缺。小到处理家庭小事,大到掌握国家存亡,都要思考与行动。不经过深思熟虑地行动和多番思虑却不见行动的人,轻则破家,重则国亡。思与行,不可偏其一,这便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沉痛教训,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基础所在。 五、 "致良知"。 良知是人的本心,是一种客观存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说,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心所固有的,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良知者,内圣外王之道也",它是人的本心,是内在于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意识。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圣人,就必须要通过"致良知"的修养方法才能实现。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上》)认为良知即天理,即良知,天理就在人的内心深处。"致良知"就是要致知格物、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要追求、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本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传习录·上》)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的修养方法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方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的修行,才能使人的内心回归于自然的本真状态。"致良知"不是一个平常的道德要求,它是一个人获得内心平静,获得精神上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致良知"是一种自我修行、自我完善的德行之法。他指出:"凡大学者必先从‘致良知’工夫下手,方得本原之知。"(《传习录·上》)这里强调了"致良知"要从实践入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本源之知,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发现、认识自己的本心。 王阳明主张的是"本体即功夫",而程颐和朱熹主张的则是"功夫即本体"。在当时,王阳明的"本体即功夫"思想还不太成熟,直到他在晚年提出"致良知"之后,这一思想才最终完善起来。对晚年的王阳明来说,"良知"就如同一粒灵丹,有点铁化金之效。王阳明悟出"良知"之后,遮蔽"心体"的私意习气就如同将雪投入火炉中一样,瞬间融化无形了。 王阳明晚年将"良知"喻作"明镜",他认为明镜有自净的能力,良知自身也有去除私意习气的能力,不用刻意的去修行。王阳明的这一思想,说得极端一点儿就是只要顿悟了良知,那万事皆可了。这是典型的"良知现成"论,可见王阳明在晚年陷入了"良知现成"论之弊。 提倡"明镜"论时的阳明心学认为"心"和镜子一样,需要打磨,才能廓清私欲;而提倡"致良知"时的阳明心学认为"心体"是主体性的,可以自主性地运动,通过"心体"自身的运动就可以克服私欲。"明镜"意味着澄明的"心体",王阳明在壮年时提出"明镜"论,将"心体"(也可称为"真性")喻作"明镜",这其实为他晚年创立"良知"说埋下了伏笔。一旦他悟出"心体"具有主体性,且可以自主性地运动之后,自然就会悟得"良知"说。 虽然"明镜"指的就是"心体"(真性),但对王阳明来说,此处的"明镜"更应是"天理之心"。王阳明在龙场悟出"心即理",故"天理之心"其实就是他所说的"明镜"。只要悟得"天理之心"就是"明镜",那么一旦私欲产生,"心"就能立刻感知到,自然就会将其拂除。不过要想真正得到"明镜"之悟并不容易,王阳明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王阳明认为"明镜"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受私欲蒙蔽,少有人能够感知到。可以通过实践修行将其擦拭出来,那么"明镜"就会重放光芒;否则,即使觉悟了"明镜",得到的也只是一片虚影。王阳明特别害怕这种情况发生,于是离开龙场之后教育弟子们要通过"静坐"去悟道,以防陷入追逐虚影之弊。王阳明回到京城之后,曾专门论述"明镜"论,告诫大家要像打磨明镜一样去体悟"天理之心",要在具体的实践上下功夫。 王阳明所说的"明镜"其实就是《大学》中提到的"明德"。这样想来,王阳明所说的"明镜"和佛教中提到的"明镜"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大学》中提到了"三纲领"和"八条目",这些都是高深之学,教人如何去"治人"的学问。"三纲领"的第一条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究竟是指什么呢?说到底就是让人去探明心中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