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清王朝的捻军(一)
#历史开讲#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运动不断涌现,饱受封建制度压迫的饥民揭竿而起,直接打击和推翻当时的封建王朝腐朽统治。
有一支与太平天国同期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捻军,在民间有诸多传说,而在近代史的书籍上却少有详细描述,使后人几乎忽略了他的存在。
捻军是一支活跃在华北的重要反清武装力量,是一支独立的队伍。捻军与太平天国有着亲密的合作, 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相互牵制和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捻军的出现,将清朝的灭亡拉进了一大步。
捻,为淮河流域口音,意为几股小绳合成一股,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我国北方就有捻子活动,捻子在安徽,河南一带向乡民募捐,购买油捻纸作法驱病牟利。后来捻子几小股合起来组成队伍,称作捻军。
清咸丰二年,淮北地区遭遇大旱,饥民纷纷加入捻军。捻军首领张乐行在亳县高举大旗,起义反清。当时清朝政府连年战乱,腐败不堪,为了偿还鸦片战争的赔偿债务,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百姓造反闹事已成常态。对捻军的崛起,顾不上也不重视。至捻军渐渐发展壮大成十几万兵力的强大武装时,清政府才意识到捻军的威胁。此时捻军已不是一地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一支拥有完备军事制度的武装队伍。
公元1856年,清朝派出了最后一支八旗骑兵队。由僧格林沁率领前往围剿捻军。
僧格林沁是一位蒙古贵族的后裔,被誉为清朝封王的最后一位武士。1853 年,太平天国派出北伐部队向北京出发,大有荡平北方之势,在这个关键时刻,僧格林沁带领着蒙古铁骑前来参战,击败了远道而来的太平军,挽救了清朝危局。
僧格林沁卓越的表现,让清政府大为惊喜,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被咸丰帝敕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僧格林沁也对清王朝感激涕零,亲身披甲上阵,领命出征围剿捻军,为大清王朝南征北战。
在冷兵器时代,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不久就攻克了捻军的根据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在突围中被叛徒出卖遇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