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出生年份不详,是冀州鄚县人,即今天河北任丘人。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各州郡皆有人民组织义军讨伐黄巾贼。 张郃 这激发了张郃报国参军的热情,他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义军队伍,他在家乡鄚县一带转了一圈,期间他来到过涿县,在当地他看到名叫刘备的人发布的募兵布告。 刘备 刘备就是涿县人,他和张郃家乡挨得很近,两人可以算是老乡。可张郃却对加入刘备的队伍没啥兴趣,于是转投别处,最终他投靠了一个名叫韩馥的人。 张郃便跟着韩馥讨伐黄巾贼,因在战争中立功,张郃被封为军司马。 《三国志》:张郃字俊乂,河间鄭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 黄巾起义之后,董卓乱政。袁绍、曹操等人组建讨伐董卓的联盟,张郃的上司韩馥参与其中,但大家都知道讨董联盟中各个军阀不齐心。 韩馥就是典例,他原本负责为盟主袁绍提供军粮。但袁绍的家世、势力皆远胜于他,韩馥害怕袁绍把他吞了,于是在讨董期间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袁绍军粮。 后来袁绍和韩馥两人合谋拥护名叫刘虞的亲王来当皇帝。而董卓毒杀了一个皇帝,又挟持一个小皇帝也就是汉献帝。现在皇帝都还在,袁绍和韩馥再拥护一个皇帝,跟他们要讨伐的董卓有什么区别? 所以董卓不是东西,袁绍和韩馥等讨董的也未必就是好东西。 要被拥护为皇帝的刘虞都严词拒绝袁绍和韩馥,他还声称如果硬要拥护他,他就直接逃到匈奴那里去,袁绍和韩馥立新皇帝的计划这才作罢。 191年,离反董联盟才组建一年,韩馥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袁绍果然开始算计韩馥了,另一个河北军阀公孙瓒也想着图谋韩馥的地盘冀州。 面对这种局势,韩馥直接选择把自己地盘冀州和兵马都送给袁绍。韩馥地盘虽小,但冀州产粮,人口也众多,又不是无法跟袁绍、公孙瓒一战,可韩馥生性懦弱,就这么把冀州让人了。 袁绍不但不费一兵一卒获得冀州这个大粮仓,还获得了张郃这个人,从此张郃就成了袁绍的部将。 河北这边,韩馥势力瓦解后,就是袁绍和公孙瓒两雄相争,袁绍和公孙瓒整整打了七年,终于在199年袁绍灭亡了公孙瓒,并取得其首级。 而张郃在讨伐公孙瓒战争中屡立战功,袁绍封他为宁国中郎将,张郃就这样从原来的无名小卒蜕变为袁军大将。 公孙瓒有个手下名叫赵云,没准张郃在战场上与他碰到过,赵云是河北真定人,离张郃家乡鄚县不远。 《三国志》: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赵云 灭亡公孙瓒,这也意味着袁绍统一了河北,当时袁绍的实力是所有诸侯中最强的一个,连曹操都忌惮他。袁绍不仅坐拥四州之地,还有数十万精兵,众多谋士与勇将,其中包括张郃、高览、审配等人。 200年,张郃随主公袁绍前往青州迎接一个贵宾,这个贵宾正是刘备。这时候刘备刚刚被曹操打败,连他的两个妻子和部将关羽都被曹操捉了,刘备无路可走才投靠袁绍。 《三国志》:先主走青州…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袁绍也屈尊纡贵亲自去迎接刘备,这时刘备虽然弱小,但是他人格魅力十足,他每投靠一个诸侯,那个诸侯都会给予刘备厚待,当时天下第一军阀袁绍也不例外。 刘备投靠袁绍,某种意义上也算返乡,前面说到刘备是河北人,而袁绍地盘就在河北,袁绍麾下许多将士也都是河北人。 张郃和刘备在袁营肯定见过,毕竟张郃是袁绍的大将,刘备又是袁营座上宾,两个人不想见都难,恰好两人也都是老乡,在某个闲暇时间两个一定也聊过。 但没有史料证明在袁营时张郃和刘备两人具体有过怎样接触,只能留给后人想象了。 刘备在袁营时还是有收获,便是收得了赵云这个家臣。公孙瓒灭亡后,赵云就在邺城居住,当时邺城是袁绍地盘。刘备在邺城遇到了赵云,在其劝说下,赵云加入了他。 后来刘备离开袁绍时,赵云自然跟着走了。但是张郃仍留袁绍那里,也许刘备尝试过招揽张郃,但张郃还是没有选择加入刘备。 当然这也不是张郃和刘备最后一次见面,他们下一次见面就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后了,那时他们将作为对手。 200年8月,袁绍兴师动众南下,进攻曹操。当时来看,袁绍赢面很大,袁绍不但兵精粮足,各方面也优于曹家,而且曹操除了袁绍,还有其他地方敌人,以及曹操内部也不太稳定。 但是袁绍有个名叫沮授的家臣提议不要现在进攻曹操。但袁绍没有听,执意攻打。于是袁军逼近官渡,发生的这场对决就叫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一开始,袁绍先将曹操压制,曹操初战不利。但曹操也是能扛,想尽各种办法挡住了袁军的攻势,两军陷入僵持。 僵持下来对袁绍不利,但对曹操更不利,因为曹操不但比袁绍人少,而且缺粮。若这么跟袁绍打下去,曹操必输无疑。 但曹操听从手下建议,计划派大将徐晃率军奇袭袁军的粮仓乌巢,意图捣毁乌巢让袁军因缺粮陷入崩溃。 曹操的计策是好,但对手也不是傻子。一开始给袁绍提建议的沮授这次再次建议他加强乌巢防备,这次袁绍又没没听。 乌巢被曹军攻打以后,当时张郃就提议立刻派兵支援乌巢,避免那里被曹军攻破。张郃的意见袁绍也拒绝了,他觉得乌巢守将淳于琼可靠,而且乌巢守军多,不怕曹军。 袁绍接着命令张郃和高览两人率军攻打曹操的大本营,因为曹操攻打乌巢必定分兵,这时候曹军本阵一定空虚,正是一举消灭曹贼好机会。 张郃听了后吐血,他断定曹军虽然兵少,但一定不是那么好打,若乌巢再被攻破,那全军就完了… 可由于是袁绍的命令,张郃只能照做。他和高览率军猛攻曹军本阵,果然如张郃所料,曹军战斗力不是吃素的,自己迟迟未能攻破曹军本阵。 就在张郃攻打曹操大本营时,后方的乌巢沦陷了,守将淳于琼也阵亡了。粮食统统被曹军烧得精光,缺乏粮食的袁军霎时间士气暴跌。 但袁绍若不再犯浑,那官渡之战袁军不说还有胜算,也不至于大败,可袁绍接下来继续犯浑,他身边有个叫郭图的家臣嘴碎,郭图对袁绍说乌巢被烧都是张郃、高览二人的错,袁绍听后打算处理张郃和高览。 在前线的张郃和高览也察觉到袁绍要处置他们的消息,张郃问高览要不他们回去跟主公好好解释一下。 官渡之战布阵图 还解释什么!?跟张郃同行的高览对说袁绍这种人不值得他们效力。 张郃说那他们现在该怎么办,难道叛逃袁军就此隐退。 高览只说:投降曹操。 投降曹操?张郃叹了一口气,他这辈子到现在从未背叛过别人,虽然他换过主公,但张郃是被韩馥遗弃在冀州,袁绍顺势接管。张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下定决心和高览一起降曹。 曹操对于张郃投降很是高兴,并亲自迎接了他,还将张郃归顺自己比喻为韩信抛弃项羽投靠刘邦,曹操随即开始重用张郃。 《三国志》:(袁)绍军溃。(郭)图惭,又更谮(张)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曹操)。 当袁军听说张郃和高览两员高级大将倒戈后,彻底无心恋战,曹操抓住机会对袁军发起总攻,官渡的袁军几乎全军覆没,战败的袁绍仅率领八百人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火烧乌巢,另一个就是张郃和高览投靠曹操,如果这两件事袁军不发生一件,或许都不会输掉这场战役,这一切失误都是袁绍所酿成。 曹操对张郃不错,但对其他袁军袁将可就没这么好待遇了。曹操抓到沮授以后,见沮授不肯投降将其杀害。对于几万袁军俘虏,曹操将他们一律坑杀,因为他没有多余粮食养这些俘虏,养不活就只能杀了。 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气死了,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家主位置,袁家发生内讧,曹操趁势北上。 曹操 但这里不多叙述曹操的扩张,张郃投靠曹操后充分展现了他的才能,比如参与攻打邺城,消灭袁家。征伐乌桓,在白狼山之战和张辽一同担任先锋,赤壁之战后参与平定陈兰、梅成叛乱。 那么张郃又在曹营处于怎样地位呢,曹操手下地位最高的将领是夏侯惇、曹仁这些亲族,而于禁、乐进这种很早就跟随曹操的其次,而张郃、张辽、徐晃这种降将是末流。 而且张郃相比张辽、徐晃归顺曹操时间非常晚,在官渡之战时才加入曹家,所以张郃在当时地位不会太高,所以上面列举的那些战役张郃大多数都是作为副将而参与。 即便如此,这也不妨碍张郃的发挥。 211年,曹操率军亲征关西的马超、韩遂等军阀,张郃参与此次讨伐展现了他的快准狠,在渭南一带大破马超和韩遂,又率军包围安定,降服杨秋,之后又大破马超一次,经此一战马超在西北势力基本被瓦解,马超只能逃窜,最后投靠到刘备那里。 这里说下马超水平也就这样,马超作为防守方,而且兵力比曹操还要多,此战马超联军8万,曹操军是6万,马超半年就被曹操击败了,怪不得后面投靠刘备后也不被重用。 215年,曹操抱着试一试心态攻打汉中军阀张鲁,可张鲁却直接投降,曹操顺势得到了汉中。 但当时已掌握蜀地的刘备却吓坏了,汉中自古以来是蜀地门户,有句话就叫"得陇望蜀"。 可刘备高估了曹操的野心,曹操当时不知道怎么而没有继续打蜀地,可能是厌战了,从后面一些动机就可以看得出。曹操拿下汉中后只留了夏侯渊和张郃两员大将镇守汉中,曹操自己则带主力离开。 但负责镇守汉中的张郃可没闲着,他主动率军入侵巴西(蜀地的一个地方),镇守巴西的张飞率军迎战,两人就此交手起来。 张飞可是率领了一万精兵,而张郃多少呢?通过种种史料考证只有五千人。《夏侯渊传》: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建安17年) 《张郃传》: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建安20年3月) 陈寿的《三国志》对于军队数量的记载大多数根本不清晰,但这两则史料明确记载了张郃所率军队的数量故尤其显得珍贵。所以在在一段时间内,张郃所率军队,其数量常态为五千。 张飞 其实张郃这一战的面对的对手也不止张飞,还有蜀地的主人刘备。陈寿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刘备参战,但是《华阳国志》却提到了刘备参战。 《华阳国志》:张合(张郃)守汉中,公东还合数犯掠巴界,先主率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合持五十馀日,飞从他道邀合战于阳石。 作为防守方的刘备和张飞用两个月时间才将张郃给打跑,巴西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方赢了,但他们损失也不小,因为张郃入侵巴西过程中掳走了大量人口迁往北方,对刘备集团来说是不小打击。 而张郃最后也并非以惨败收场,而是全身而退。尽管史料记载:(张郃)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但后文明明又说张郃"引军"还南郑。如果张郃真的只剩下十几人,就不会用"引军"一词了。 《三国志》: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 张郃和张飞交战地点是山地,张郃的军队呈分散配置;张飞的军队必然也无法施展,仅仅击破了张郃军队的局部,但是,张郃率十余人弃马,沿山间小道机智地突围而出,然后收拢了本部军队,顺利地撤回到了南郑。张郃最后收拢并带回的军队,所以张郃部是未遭遇多大打击的。 《三国志》: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 所以这也是刘备战胜了张郃,而偏袒蜀国的陈寿没有记载的原因, 就好比一个人抢你钱,你虽然把他打跑了,但你跟他伤得一样重,而且钱也被抢了。 巴西之战 虽然张郃被张飞赶出巴西,但因为掳走人口,而受到曹操的封赏,之后张郃官至荡寇将军。 217年,刘备听从法正意见,率领大军主动进攻汉中。毕竟汉中不打掉,那对自己的威胁就实在太大了。当时曹操重心还在孙权这边,所以最先由镇守汉中的夏侯渊和张郃迎战刘备。 定军山之战 值得一提是,开战之前,法正还对刘备大致说张郃和夏侯渊两个人没啥可怕的。 即便如此,曹军对于刘备而言也非常难打,开战初期刘备军也吃了不小的亏。218年,开战一年后刘备亲自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张郃镇守的广石。 张郃和刘备两人也不是第一次交手了,双方都应该彼此有所了解。刘备兵分十路进攻广石,可依然无法突破张郃的阵地,这一战张郃的坚韧估计连刘备都意想不到。 无法攻破广石的刘备退守定军山,并对夏侯渊阵地进行放火袭骚,夏侯渊不知道犯了什么毛病,亲自带人出来救火,刘备大将黄忠抓住机会率军斩杀夏侯渊。 夏侯渊战死,令汉中曹军士气跌落到谷底,关键时刻,张郃在部将郭淮等人支持下成为新的统帅。 曹军撤退时,张郃在汉水一块布置疑兵,令刘备不敢追击。 最终张郃成功撑到曹操亲征汉中,但曹操如上文所说,大概是因为晚年厌战,对刘备军碰到不利就根本不想打了,最后放弃了汉中,带曹操迁移汉中时强制迁移当地人口,刘备获得的是一座空城。 夏侯渊 但不管怎么说,定军山之战刘备赢了,曹操输了。但张郃表现是没问题,这战是他老板曹操拉胯了。 可能有人要说斩杀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对刘备而言肯定值得庆喜吧,毕竟夏侯渊是曹营地位最高一等的武将。 可刘备却高兴不起来,他还说:杀夏侯渊有啥用?应该想办法拿下张郃的脑袋! 刘备:"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要杀就杀张郃,夏侯渊算什么!)【出自《三国志》】 而上文说过,张郃因为是降将,在曹营属于地位三等的将领,但他却在刘备眼里比一等夏侯渊还要重要。 刘备说这话大概率有两个原因,第一,上次在巴西之战,张郃从刘备眼皮子底下抢了人口,刘备即使拿下汉中,赢了曹操都咽不下这口气。第二,因为和张郃是老乡的缘故,再加上两人在袁绍阵营待过,刘备凭此感觉张郃不是什么善茬,必须要除之。 丢失汉中的曹操集团在西北防线退缩至陈仓,张郃则负责留守那里继续提防刘备。 定军山之战后没多久,刘备集团的关羽率军侵犯樊城,之后几乎曹营所有将领都去支援樊城,但张郃没有被调离。 再之后的事我们都知道,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兵败身亡,关羽出征半年蜀地没有派发一兵一卒前往荆州。刘备为何迟迟不发援兵史书里没有解释,至今史学界也没给出确切答案。 我个人估计就是定军山之战刘备虽然赢了,但属于惨胜,以至于刘备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军事动员,后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是在关羽死后两年才发动,可见定军山之战也对刘备伤得不轻。 某种意义上,夏侯渊和关羽对抵了,曹操这边也不算太亏。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曹丕逼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为皇帝。魏国建立后,张郃受封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位。 此时夏侯惇、夏侯渊、乐进等曹营老将皆以去世,张郃这样的降将总算混成魏国元老级武将,未来魏国军届大梁还得由他这样的人来扛着。 223年,刘备在夷陵兵败后抑郁而终。张郃和刘备可以说是有缘无分,两人多次遇到,但就是走不到一起。 诸葛亮 历史上张郃名气不大,《三国演义》里对张郃也没太多渲染,人们自然对张郃没什么印象。但《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张郃不但让刘备忌惮,也令诸葛亮忌惮,因为历史上诸葛亮前四次北伐所碰到最大敌人不是司马懿,正是张郃。 陈寿:(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正因为张郃算处于三国边缘人物,很多影视作品对张郃的形象考证也不还原,比如电视剧中诸葛亮北伐时,张郃还是壮年形象,显得比司马懿还年轻,其实张郃年龄上是司马懿父辈人物,张郃年纪至少是跟刘备差不多大,早在黄巾起义时张郃都当军司马了。所以电视剧里这时候张郃应当是白胡子老将形象。 关于张郃剩下的故事有空再继续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