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晚年显福态,相貌与毛主席酷似,买车身份暴露,厂长执意送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的一天,北京的一家汽车厂迎来了两位衣着朴素的顾客,他们走进厂房,因为年岁上来了腿脚不便,所以想购买一辆三轮车代步。
刚开始厂家老板热情的招待着,可后来老板愈发感觉不对劲,因为这对夫妻中的女士长得神似毛主席。
老板第一眼就觉得有些眼熟,但又害怕认错,再三观察后老板才敢确定。
"您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吧?"老板询问道。
而这位女士只是腼腆的笑笑,并未回答。
"肯定就是,您跟毛主席长得太像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老板激动的拍着大腿道:"您就在厂房随便挑选,看中的我就免费赠送给您!"
那么这位女士究竟是谁?这对夫妻会接受老板的赠送吗?
原来这对前来买车的夫妻,正是毛主席小女儿李讷与女婿王景清。
李讷出生于1940年,47岁的毛主席喜添"千金",当然也就对李讷倍加疼爱。
李讷这个名字是毛主席受孔老夫子的名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启发而得来的,寓意着毛主席希望小李讷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小李讷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长大的,所以十分活泼可爱,总是喜欢缠着爸爸陪她玩,有时候毛主席在办公,李讷跑来捣乱,毛主席也不会生气,还会陪李讷玩一会儿。
有时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同志来毛主席家开会时,小李讷就会十分亲昵的喊他们"叔叔,伯伯"十分惹人喜爱。
不过由于国民党的不断侵扰,童年的李讷不得不跟随着父亲流离辗转,也缺少了同龄人所能享受的美好的校园时光。
毛主席也就只好让身边的参谋、干事来教小李讷认字,学习。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李讷也随父母一起来到了北京,住进了中南海。
李讷长大后,毛主席为了不让他们恃宠而骄,从小就告诉他们不允许对外宣称自己是毛主席的儿女,更不能以他的名义谋权、谋势、谋私利。并且一再强调,做他的儿女就要牢记为人处事要谦虚、低调。
李讷也一直谨记父亲的的教导,从不以自己是干部子弟就高傲,耍性子。
在李讷进入北京师范附中读书时,校方让学生登记家长姓名,为了不搞特殊化毛主席让她填上了送她去上学的王鹤滨的名字,就这样她又多了个"王爸爸"。
所以在她上学期间,同学,老师们都不知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毛主席对李讷十分关爱,但从不溺爱,不娇奢纵容。
当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后,毛主席要求李讷和同学们同住同吃同行,决不能搞特殊化。
李讷读大学时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勤奋好学,穿着朴素,没有一点干部子弟的傲慢和惰性。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民经济困难,粮食缺乏,百姓们食不果腹。
在读大学的李讷每天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她的学业,她也未曾向父亲说起这事。
直到一天她放假回家看着桌子上摆着的饭菜,肚子又开始想起了"三重奏",她实在忍不住了,开始手忙脚乱狼吞虎咽起来,已经早已顾及不了自己的形象了。
毛主席看着李讷这般,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疼惜。
饭后,为了不浪费粮食,李讷还将盘底用开水涮涮喝掉了,毛主席的警卫看到这都不禁动容,纷纷劝主席就让李讷每天回家吃饭吧。
不过被毛主席立马制止了:"现在全国都在闹饥荒,百姓们都吃不饱,我的孩子更不能搞特殊!"
毛主席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小时候他就经常读书给李讷听,经常讲一些历史典籍,在他的熏陶下,李讷深深地爱上了历史。
毛主席在写给李讷的书信中写到:
读书要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我甚好。每天读书、爬山。读的是经济学。我下决心要搞通这门学问。
毛主席是在告诉孩子要想读透一本书就要坚持不懈,肯下功夫,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踏踏实实用心感受,自然也就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了。
我们都知道读大学时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像李讷这样优秀的妙龄姑娘本应该是众多青年追求的对象,但一直到大学毕业,李讷也未谈一段恋爱。
后来李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五七"干校劳动。
此时她才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小徐。
起初俩人是因为一起劳作时候认识的,小徐是东北人,因为小时候家庭比较穷困也就没有上过什么学,文化水平比较低。
但是小徐为人诚实善良,风趣幽默,同时也长得眉清目秀,所以很快就获得了李讷的芳心,俩人迅速坠入爱河,不久后李讷决定写信把这件事情告诉毛主席。
得知女儿恋爱后的毛主席很为女儿感到开心,毛主席一向尊重女儿的决定,也坚持着恋爱自由。
李讷和小徐很快就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但是当新婚的甜蜜退却之后,俩人的分歧就出现了。
因为俩人在兴趣、志向、学识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慢慢的俩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矛盾越来越多,最终选择了离婚。
婚姻的失败对李讷的打击很严重,原本开朗的她也变得有些消沉,李讷与小徐有一个儿子,她为孩子起名为效芝。
直到1974年,李讷才带着孩子回到中南海。
只是温馨的日子还没过多久,毛主席的身体便每况愈下,1976年,毛主席溘然长逝。
父亲的离世对李讷打击很大,自那之后,她就隐居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中,独自拉扯着孩子。
身边的人都劝李讷还是组成一个家庭好,找一个男朋友吧。
起初李讷并不愿意,后来在韩桂馨的不断劝说下有了些犹豫。
李讷是韩桂馨看着长大的,她实在是不忍心见李讷如此艰难, 李讷明白韩桂馨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好一些,为了不让她担心,最后就接受了她的好意。
韩桂馨见李讷愿意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就开始帮她物色对象。
直到1984年王景清来到了北京,韩桂馨便想撮合他与李讷。
王景清在1940年就参加革命,比李讷大了几岁,他曾担任过刘少奇的警卫员。
王景清也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所以现在他也是独自一人。 韩桂馨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赶快介绍他和李讷认识。
俩人刚开始都有些不好意思,但聊过几次之后俩人也就打开心扉。
韩桂馨从俩人相处时候的神态看出来都互相比较满意,所以就赶紧撮合他俩的婚姻,不久后李讷和王景清就决定携手余生。
李讷和王景清的婚礼很简单,没有摆办酒席,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来,就仅仅在家摆了一桌酒菜,邀请了一些家人和朋友。
婚后,李讷和王景清琴瑟和鸣,生活很幸福。
王景清很体贴照顾李讷,李讷因为身体不好经常胃口不好,王景清为此还专门学了几道拿手好菜。
在日常生活中,扫地、买菜、做饭等等家务王景清都是样样包揽。
李讷生病要去医院,他便一早就去排号,住院时也是一直守在身旁,给予李讷无微不至的照顾知道李讷喜欢书法和绘画,王景清每天都坚持不懈的练习。
"他什么都会做,可比我强多了,他很照顾我,我和他生活在一起很享福。"
李讷再见到 韩桂馨这样说,她的眼里透着幸福的光彩。
毛主席一直心心念念着子女的幸福,如果他能看到李讷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很满意吧。
1976年毛主席的逝世如同晴天霹雳一样打在李讷颤抖的心上,父亲的去世无疑是对她最大的打击。
李讷曾回忆说:
"小时候我常常和父亲一起去散步,父亲的手很大,我的手很小,我没法一下子握住父亲的手,只能一次握住一根,慢慢的两根、三根,直到能全部握住。现在回想起那些时光是多么幸福啊!"
在李讷参加工作时,毛主席和她是通过书信来传达思念和关爱之情的。
在毛主席写给李讷书信中,一直叮嘱李讷要坚持本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谦逊好学。
有一次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手术发生了一点意外,需要做两次手术。
毛主席因为没法陪伴女儿而非常牵挂,就给女儿写了一封家书;
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我也常常如此......为你的事, 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亲你, 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信中表达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浓浓牵挂和担忧之情,可见儿女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牵挂。
教育始于家庭,毛主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子女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便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做一个自立自强的的人。
李讷从小如此,长大后更是一直坚守着父亲的教导。
在毛主席逝世后,李讷没有继承父亲的任何遗产,也没有行使过任何特权,即使在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她也是靠自己的辛勤劳作而强撑着。
毛主席逝世后,李讷的生活很困苦,很多老百姓想在金钱和物资方面帮助她,这些都被她一一拒绝了。
一次李讷生病住院,一名农民知道后害怕李讷没钱看病,用信封包着三千元钱寄给了李讷。
李讷看着沉甸甸装满钱的信封热泪盈眶,很是感动,然后她把钱还给了这位农民,在农民的再三推让下,李讷还是坚决不收。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毛主席对她的教导,也是她自己最执着的坚守。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故事,那对夫妻自然也就是李讷和王景清,他们拒绝了老板的好意,自己出钱买下了三轮车。
年迈的李讷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太太,但这却没法掩盖她内在的灿烂光辉,坚守着她心中的那份初心和信念。
同时毛主席对子女至微的教育,对良好家风的用心塑造都是我们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