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在国外旅行,能看到很多中国酒在售,比如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等,但好像很少看到黄酒。甚至我们在国内,也鲜少有想到喝黄酒场景,可能只会在吃螃蟹的时候,想到可以配黄酒喝。黄酒,明明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的主流饮酒,为何近代以来反而不受欢迎了呢? 黄酒不在国外流行的原因,可能跟我们饮食习惯有关。众所周知,外国人酷爱喝冷饮,喝啥都得带点冰。但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喜欢养生,更爱热饮。温饮黄酒是传统饮法,跟国外的饮食习惯相悖,自然在推广上颇有难度。 无论是三国还是水浒,金庸还是古龙,电影还是电视,每逢看到达官贵族或者江湖豪杰群聚在一起,总是要先烫一壶好酒拿来招待宾客,这好酒指的就是黄酒。在古代,黄酒一直是上流社会的标配。 到了民国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粮食成了短缺资源,黄酒这种需要高成本酿造的酒自然受到了诸多限制。这时候,用高粱酿的白酒渐渐取代了黄酒的地位,风靡起来。昔日的黄酒市场逐步被白酒蚕食,渐渐萎靡。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国家的发达、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酒文化的盛行,大家开始更多的关注,酒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喝酒能带给我们什么,是精神上的愉悦放松,还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必需品,亦或是饮食搭配能更健康。 恰恰黄酒都符合现代人对酒的要求,口味多元化,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四种口味,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口味需求。度数更低,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更能符合当代人追求微醺的感觉。黄酒更健康,酒中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含8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靠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液体蛋糕"的美名。 按理说这样的好酒,不应该籍籍无名。是因为现在很多黄酒企业没有培养国内的黄酒饮酒氛围,让大家觉得黄酒仅仅是在江浙沪比较流行的酒。其实,纵观2020年的黄酒销售数据,黄酒还有一部分出口量,主要在亚洲地区,日韩、东南亚为主。 我们都知道日本清酒在全世界卖得很好,但我们可能想不到古越龙山的黄酒在日本也像清酒一样受欢迎,尤其是在食用中华料理时一定要搭配中国黄酒。清酒流传到日本,由日本发扬光大成了畅销世界的酒。黄酒国内名声不显,但日本却广受欢迎。我们不能总是墙内开花墙外想吧,我们要相信,未来中国也会诞生走向海外的中国清酒品牌,我们自然也要给予已经在日本站稳脚跟的黄酒更多"娘家人"的鼓励与肯定。 但黄酒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之前,首先要赢得中国人的喜爱,唯有自家人的肯定才是畅销世界的底气。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软硬实力都在增强,我们要将中国酒文化传播出去,将黄酒也推广出去。 清酒起源于黄酒,目前很多国内黄酒厂家也都在提高精米步合的技术来提高酒的品质,虽然还未达到大吟酿的水平,但始终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黄酒,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口感的黄酒,那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大厂嫡系。比如,小米有品上这款销量和口碑俱佳的"醉进九"黄酒礼盒。由黄酒龙头会稽山联合小米有品共同打造,大品牌背书,值得信赖。包含了元红、加饭、善酿、香雪经典四大口味,购买一盒就可以同时拥有四种口味,一次感受元红微甘、加饭微甜、善酿鲜甜、香雪香甜。 (作者刘潇,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 简单说,从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 以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喝的酒大致分为三类: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黄酒基本只适合当餐前酒。 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搭配餐酒是有点刻板的,在外国人来说,佐餐酒不能掩盖食物的味道,因为他们的菜肴烹饪喜欢也保留"底味",而黄酒的味道很明显会破坏底味,因此无法佐餐。黄酒的浸染力是很强的,不然也不至于被大量应用在中式烹饪中了。 注:底味不等于原味。原味是食材的味道,底味是经过基础调理后,食物展现的味道。 餐后酒,则要选可以搭配甜食的。黄酒的味道并不适合搭配甜食,因此餐后酒也PASS。 惟一的出路,就是餐前酒。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 不管什么东西,在你这多么便宜,只要一出口,通常就不是那个价了。 有没有能够接受黄酒味道的外国人呢?当然有,不过,相较于葡萄酒啤酒等等,这类口味属于小众,消费者基本集中于拉美以及一些大洋岛国。 小众,这已经是一大问题。拉美地区的消费能力,这又是一大问题。他们可以接受黄酒,但是对他们来说,本地会有更便宜更习惯的口粮酒,又何必追求不是特别喜欢的高价进口货?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 此类人群,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人。 其实黄酒与他们喜欢的餐前酒已经有些类似了。但是,他们习惯的餐前酒,有几个硬指标,黄酒无缘。 甜度、酸度、酒精度、单宁、酒体。 前三个容易理解。单宁,是酒中的一种涩味物质,会刺激口腔黏膜收缩,葡萄酒里的单宁主要源于葡萄皮和茎。只有红葡萄酒里才有。葡萄酒,一般是5年以上的酒单宁含量较高,所以要醒酒,单宁多了太涩。5年以下的新酒大都不需要醒酒。换句话说,单宁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 黄酒里的单宁含量就是一种尴尬的情况,不醒酒,涩,醒酒,连酒香都一起醒没了。黄酒适合热饮,就是为了散发单宁和激发酒香,但西方人偏偏又不习惯饮热酒。 酒体。简单说就是压舌感,取决于单宁和酒精度,酒体越高,口感越明显。黄酒的单宁高,但不是特别高,酒精度也不是特别高,所以口感的后劲相较于葡萄酒并不明显。举个例子,红酒,比如黑皮诺,单宁不高,酒体适中;梅洛,单宁适中,酒体适中;赤霞珠,单宁高,酒体高。而黄酒,属于单宁偏高,酒体却偏低。 黄酒的单宁感觉略高于梅洛,低于赤霞珠,但是酒体也就比白葡萄酒里的雷司令、长相思高一点,接近于霞多丽。黄酒这样的素质到底算好还是不好,且另说。但是,这个单宁和酒体的平衡,恰恰是西方人不喜欢的。 其实真的没法说好还是不好,它就是不符合西方人的口味习惯。然后,这也有一些价格的问题。一款喝起来不习惯的酒,还卖得比较贵,销量怎么能轻易上去呢? 黄酒的口感比葡萄酒,啤酒更难适应且后劲大易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