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古代,白术与苍术统称为"朮",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未对二者做详细的分类,那时候可能存在通用现象,本经中记载"朮,主风寒湿痹……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所谓风寒湿痹是人体受到外环境的风,寒,湿等邪气郁闭经络,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白术与苍术味道均是甘中泛苦,气味清香苦燥均具有除湿散邪的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的配伍。痉病是指肌肉痉挛抽搐,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热盛伤津,血虚风动,发病基础是津液不足,无法濡养肌肉经脉,导致经脉拘挛抽搐,白术可健脾胃,输送津液水分的分布,针对痉病属津液不足证;从气味来看,苍术味道胜过白术,具有辛辣香燥的特点,可发散风寒在表,迅速燥解脾胃湿滞,退除风寒感冒之发热,散出湿邪困脾,本经说到的除热作用以苍术见长。从味道来看,白术味甘而苦,炒后焦香,香气入脾,甘能补益,能健脾胃,促进食欲,消食健脾方面白术略胜一筹。综上所述,白术与苍术均入脾胃,可燥湿健脾,我将从脾虚与湿滞两个方面入手,谈谈二者的主要使用区别。★脾虚与湿滞互为因果脾胃位于脏腑的中部,按照五行分类,中部属土,所以中医常说脾土,土要均有一定的湿度和热量才能生长草木,孕育万物。这个过程就好比人吃下去的饮食,需要脾胃运化消化,吸收,再变化为气血供人体日常生理活动所需。脾胃运化饮食的前提是脾具有泌津液的作用,将水分津液供养给胃,以平衡胃的燥热。同时,胃内的热量输送于脾,防止脾过于燥热。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脾喜燥恶湿和胃喜润恶燥"。有些时候,因饮食不规律,过多的食用生冷食物,或情绪不畅,气滞于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饮入的水液停滞,不能输送到人体的脏腑组织,就会形成湿滞。这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内生湿邪。生活环境过于潮湿,或在夏季湿气较重的环境,湿邪从外部侵犯人体,就会形成外源性湿邪。内生湿邪或外感湿邪,均会引起脾胃运化失调的表现。内生湿邪源于脾胃虚弱,多是慢性长期的发病过程,以腹胀便溏,饭后加重,四肢乏力,形体浮肿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弱为主。外感湿滞多为急性发作性病证,以感受湿邪后,脾胃受到湿阻,升降失调,表现突发的恶心呕吐,周身疼痛困倦,头脑不清,腹泻,湿邪在表可出现发热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滑。 因于湿,头如裹——《黄帝内经》内生湿邪应该采取健脾和燥湿的治法,而且要以健脾为治疗根本。外感湿滞,应该以燥湿,化湿为主,湿去脾胃的功能自然会恢复正常。 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清《本草崇原》★补脾兼有燥湿的白术白术,苍术同是菊科植物的地下根茎,白术主产于安徽,浙江两个省份,浙江于潜所产的白术属道地药材,药效最好,安徽亳州所产的白术产量最大。白术味甘,微苦,甘入脾胃,甘甜的味道具有补益的作用,药用部位是地下根茎,根茎的生长力量是上升的,药性上升禀赋阳性,阳主温热,白术药性偏于温热,温热就可散去湿邪,它作用于脾胃,具有甘缓补益,苦温燥湿的作用。白术燥湿作用是通过健脾补脾的作用来实现的,尤其是因脾虚所导致的内生湿滞,白术好比催化剂,直接促进提高脾胃运化水液的能力,使停滞的湿邪得以运转。湿滞便溏腹泻,白术可以燥湿止泻,脾虚湿滞,气机不得运转,津液水分因湿滞而不被人体吸收,出现的脾虚便秘,口干,白术可补脾以运转气机,推动大便,缓解口干,这一点是苍术所不具备的。此外,白术甘甜补益,可补益脾气,固涩肌表,防止汗出过多,具有良好的止汗作用。★"烘干机"一样的燥湿药——苍术苍术菊科植物的地下根茎,味辛,甘苦,主产于河北,内蒙,东北为北苍术,主产于江苏茅山称为茅苍术(南苍术)。其中以河北承德地区所产的北苍术质量最好,具有气味浓烈,清香异常,断面色黄,有红色点状结晶物质(朱砂点)特征。《内经》以气味为阳,味道为阴来判断药材的药性特点,用鼻子闻一下您就会发现苍术气味特别清香浓烈,气味浓烈禀赋阳性,药性性温,温能燥湿,浓烈辛辣的气味使其体现出迅速的燥湿作用,无论是湿在皮肤或者湿滞脾胃,苍术均可有效的燥除,好似一台烘干机一样,散发热量,燥去水湿。苍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像白术那样通过健脾来实现,而是以辛香燥烈的气味来发挥作用,辛辣气味与金气相通,金归属于胃肠的阳明经脉,六腑之中阳明胃是相当有热量的地方,内连胃腑,外走行于肌肉之间,苍术提升胃的热量,可内化湿滞,外散肌肉的湿邪阻滞。例如,中暑后,暑季多湿邪,湿邪阻滞于体表肌肉,人体发热无汗,就需要用苍术散出湿邪,白术是无法发挥这样的作用的。苍术的这个燥湿作用被总结为"运脾"。古代医学家认为,湿生虫,严重的湿滞可为寄生虫提供生存环境,侵入滋生于人体的脾胃,常出现消瘦乏力,面色萎黄。《冷炉医话》中记载了赵公子就是长期严重的湿滞脾胃,且经常使用没煮熟的米面,而出现了湿滞虫积,当时的医生就选择了苍术,迅速燥湿,使寄生虫失去了生存环境,而解决了患者的病痛。 赵尹好食生米而生虫,憔悴萎黄,不思饮食,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夜,锉焙末,蒸饼丸米汤下而愈——《冷炉医话》★总结区别白术与苍术,均可健脾燥湿。白术偏于补脾,通过强壮脾胃来发挥燥湿作用,而且白术以补益作用见长,单纯的外感湿邪阻滞脾胃就不适合使用它,如果过量的使用,还会出现腹胀加重的不良反应。苍术以燥湿为主,内湿与外湿均可使用,尤其是适合外感湿滞与脾胃,肌肉等,燥湿力量强,包括水湿不化严重到水饮停留都可配伍使用,如朱大夫遇到严重水湿不化,出现的腹部如囊裹水,哗哗作响,苍术可实现湿邪水饮散去,脾胃功能恢复的目的。不过,水湿内停伴有津液不足时,就要慎重的使用苍术,燥性过强,容易加重津液的不足。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术与苍术均来源于菊科植物,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术",并无白术、苍术之分。陶弘景在《本经集注》中提出:术有俩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术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有膏,可做煎剂。"明确指出白术、苍术为两种。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苍术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清《本草崇源》谓:"凡欲补脾用白术,运脾则用苍术 ,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白术与苍术均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两者功效区别是: 白术味甘,长于补脾,燥湿不及苍术 ,故补脾不足,治疗脾虚证多用白术,有"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之美誉。而且白术又能固表止汗、安胎。用于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等证。 苍术味辛,长于运脾,燥湿强于白术 ,故运脾泻有余,治疗湿盛的实证多用苍术。而且苍术又能祛风湿、发汗、明目。用于风寒挟湿表证,风湿痹证,夜盲及眼目昏涩等证。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永康提供)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性温味苦而归脾胃经,均用于治疗脾虚湿停之泄泻或便溏、带下等。然,白术又兼甘味,以补虚为长,除善健脾外,又善补气、安胎、止汗,还能利水,治水肿、痰饮;苍术又兼辛味,以去邪为长,除善燥湿外,又善祛风湿、发表,还能明目,治夜盲症,配苦寒之品(苦参、黄柏)治湿热之疮疹、脚气。 一.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也称桴蓟、于术、冬术、浙术、片术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 "于术"素有"北参南术"之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挖取2-3年生的根茎,除去泥沙,烘干,称烘术;或晒干,称晒术;再除去须根。 白术,气清香,性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去除水湿。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等。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用于和中补脾、除湿益气,常用于补养方剂中,补气血。白术使用中注意,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白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多糖,主要含有苍术油、苍术酮、白术内酯等挥发油,以及白术总多糖等成分,还含有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及树脂、白术三醇和维生素A等。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腹膜孔作用(开打腹膜孔、使腹膜孔数量增加,从而达到消除腹水的作用)、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抗菌、抗凝血、利尿、抗肿瘤、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等生理活性。 二.苍术是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也称赤术、马蓟、青术、仙术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北苍术主产于华北及西北地区,春、秋二季挖取根茎,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切片而得。 苍术性辛温发散,苦燥除湿,入脾、胃经,为治湿阻中焦证之要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的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湿盛脚气、痿证;夜盲,眼目昏涩等。 苍术主要含挥发油,由倍半萜及其苷类、聚乙烯炔类、酚类、有机酸成分组成,以及还含有三萜和甾体类、芳香苷类、苍术醇类、多聚糖、黄酮类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倍半萜类和聚乙烯炔类成分。还含有钴、钼、铬、铜、锰、镍、钛、镁、钙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苍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胃运动和胃排空、抗菌、抗炎、降血糖、降血压、利尿、心血管保护和神经系统作用等药理活性。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白术和苍术两个药都是很常用的药,经常用于脾虚湿盛的症候,两者都能健脾燥湿。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应用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就来说一说。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是补气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是治疗脾虚诸证之要药。燥湿利水多生用;补气健脾多炒用。 苍术,性味辛、苦、温,归脾、胃经,是化湿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的作用,是燥湿健脾之要药。生用燥性强,炒过后燥性减弱。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药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能健脾燥湿,对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脘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差,腹泻拉肚子,舌苔白腻等比较合适。经常会一起搭配使用,比如: 二术丸(此方中,白术、苍术两药为主药,主药用于妇人脾胃虚弱,经少闭经,或者对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完带汤(此方中,白术、苍术君臣配伍,发挥健脾燥湿,对于脾虚湿盛出现的女子带下量多的病证)、当归拈痛汤(此方中,白术、苍术虽不是主药,但也是主要发挥着健脾燥湿的作用,用于湿热内蕴,外感风邪的病证)不同点:白术是补气药,所以主要是以补气健脾为主,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理中丸,归脾丸等等,治疗脾胃虚弱相关病证。 苍术是化湿药,所以主要是以健脾燥湿为主,比如平胃散、二妙散、越鞠丸、藿香正气水、午时茶等,治疗脾虚湿盛或者有湿气重的相关病证。 所以如果以脾虚为主,首选白术,发挥健脾的作用;如果湿盛为主,则选用苍术;当脾虚湿盛两者都明显时,可以考虑白术、苍术一起配伍使用。 另外,白术还能固表止汗,用于脾虚气弱,固表失司导致的感冒。比如玉屏风颗粒、芪参补气胶囊等,都有用到白术,发挥固表止汗的作用。 白术还能安胎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之胎动不安证。比如保胎丸、安胎丸、固肾安胎丸等等,都有用到白术,发挥健脾安胎的作用。 白术能健脾利水的作用,用于脾虚运化水湿无力,出现的水湿内停。比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猪苓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等,发挥白术的健脾利水之效。 而苍术,除了能够燥湿健脾外,还能祛风湿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比如九味羌活汤、二妙散、风湿马钱片、妙济丸等,发挥祛风湿的作用。 苍术还能发表,对于外感寒湿的表证,比如九味羌活汤,藿香正气丸、午时茶等等。 关注医路19秒,学习更多简单实用健康知识! 白术与苍术相同点: 均性温,味苦,归脾胃经,二者均可燥湿健脾,临床上常相须为用,用以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溏稀等病症。 白术和苍术的不同点: 白术兼有甘味,性平和,以健脾补气为主,属补益类中药,多用于以脾虚为主的病症。白术,又可利水消肿、止汗、安胎,可用于水肿、多汗、胎动不安等病症;苍术,兼有辛味,性燥烈,以燥湿祛邪为主,属芳香化湿类中药,多用于湿邪偏重的病症。苍术,又可明目,用以治疗夜盲症。 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回答:中草药白术和苍术在临床上有一个共同的功效就是燥湿健脾,可以与其他中草药进行配伍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疾病,但不同的是,白术为补气药,苍术为化湿药,因此,从功效上来说,白术补气健脾强于苍术,而苍术燥湿作用强于白术。下面我将给大家科普中草药白术和苍术的功效应用区别。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用于治疗脾虚水湿内停证 白术为补气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等功能,苍术为化湿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等功能,因此,白术和苍术一起配伍使用可以治疗因湿阻中焦,脾虚水湿内停病因引起的病症。如因脾虚水湿内停引发的腹泻、拉肚子、痰饮、水肿、妇女带下等症。如治疗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时,与健脾燥湿止带之品配伍,如《傅青主女科》里面的完带汤,就用白术和苍术、山药等配伍同用。白术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在冬季采收,气清香,香气浓,味甜微辛。 白术 白术药材 【主要性能】: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临床应用】用于脾气虚证。白术尤其善于补气健脾,对于脾虚气弱如气短神疲、食少便溏者,常与补脾益气之品配伍,如《和剂局方》四君子汤,白术与人参、茯苓等药同用,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若治疗脾虚湿滞,气机不畅见神疲肢乏、脘腹胀满,则常配伍益气健脾、燥湿行气之人参、茯苓、砂仁等,如香砂六君子汤;用于脾胃虚寒,腹满泄泻,常与健脾温中之品配伍,如《伤寒论》的理中汤,用白术与人参、干姜等同用;若见脾虚食积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与行气消积之枳实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里面的枳术丸。此外,白术还可用于脾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及气血两虚等症,常与黄芪、人参等配伍使用。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证。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对脾虚水湿内停导致的痰饮、水肿、带下等症,有标本兼治之效。治疗脾虚水肿、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饮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其与桂枝、茯苓等药同用;治疗脾虚水肿,宜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里面的防己黄芪汤,其与黄芪、防己、茯苓等同用。用于气虚自汗证。白术能补脾益卫,固表止汗,对于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与黄芪同用,多用于增强黄芪益卫固表之功。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与黄芪、防风同用,主治表卫不固,自汗而易感风邪者。用于脾虚胎动不安。白术功能补脾益气以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兼内热者,可配伍清热安胎之黄芩、苎麻根;兼气滞者,可配伍理气安胎之砂仁、紫苏梗;兼肾虚者,可与补肾安胎之桑寄生、菟丝子、杜仲同用。对脾虚运化失调,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可与人参、砂仁、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对脾虚妊娠水肿,可与茯苓、大腹皮等健脾利水之品配伍。苍术为燥湿第一要药 中草药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春、秋二季采挖。茅苍术香气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香气较淡,味辛、苦。 北苍术 苍术药材 【主要性能】: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 【临床应用】用于湿阻中焦证。苍术辛香苦温,能燥湿浊,健脾胃,促脾运化,为苦温燥湿的代表性药物。主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导致的脘腹胀满、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常与燥湿和中行气之药配伍,如《和剂局方》里面的平胃散,用苍术与厚朴、陈皮配伍;若脾虚湿聚,水湿内停导致的痰饮或外溢肌肤之水肿,则配伍利水渗湿药,如《证治准绳》胃苓汤,苍术与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等同用。用于痹症。苍术辛散祛风,苦温燥湿,治疗风湿痹痛,以湿盛者尤其适宜,多与祛风湿药配伍,如《类证治裁》薏苡仁汤,苍术与薏苡仁、独活同用;若治湿热痹痛,则配伍清热泻火之药,如《普济本事方》白虎加苍术汤,用苍术与石膏、知母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之痿证,常配伍清热燥湿之品,如《丹溪心法》二妙散,用苍术与黄柏同用。用于风寒表证。苍术辛散温燥,长于胜湿,又兼发汗解表,以风寒表证夹湿者最为适宜。常与发散风寒之品配伍,如《和剂局方》神术散,用苍术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 综上所述,白术为补脾脏第一要药,苍术为化湿药里面的燥湿第一要药,白术补脾气功能强于苍术,苍术燥湿功能强于白术。若单是脾虚用白术,若以湿邪为主,用苍术。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更多中医药防治疾病小知识!谢谢大家点赞转发! 我一直以为白术和苍术是同一种中药,因为它们都具有燥湿健脾的作用,而且在医生的处方上也经常看到白术和苍术的名字,认为只不过是叫法不同了。但是后来经过学习之后,却发现这并不是同一种中药,虽然它们都具体燥湿健脾的功效,但是它们的用法却有所区别。那么它们的应用如何区别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药典》对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应用是怎么说的 ①白术:《中国药典》记载,白术的性味苦、甘,温。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②苍术:《中国药典》记载,苍术的性味辛、苦,温。归经归脾、胃、肝经。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白术与苍术都具体燥湿健脾的功效,但是它们的应用却是有所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先看药性和归经。白术的性味苦、甘,温;苍术的性味辛、苦,温。这里白术药性是甘,而苍术是辛,那就是白术比较甘润,苍术比较燥烈。而且苍术是偏白色的,白色入肺经,敛降;苍术偏于青黑色,属木,入肝经,升发。这样一个是升的作用,一个降的作用。 另外,白术甘温,除了能健脾燥湿之外,还能补中益气;而苍术辛温,除了能健脾燥湿之外,还可以解表。 也就是说,白术有补虚的效果,而苍术有解表的功效。 所以,在应用方面,白术功效偏于补气健脾,特别适合用于脾虚引起的湿气阻滞者;而苍术的功效偏于解表燥湿,去燥湿的能力特别强,特别适合体内寒气阻滞而引起的湿气。 2、白术的其他作用还可以固表止汗、和胃、安胎,可以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等,从这里看,它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并且多用于脾胃气虚;而苍术的其他作用还可以祛风散寒,明目,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燥性较大,偏于祛湿,可以治疗风湿、去风寒等。 3、虚证用白术,这是因为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是补脾要药,特别适合脾虚引起的湿困,脾虚引起的水肿及脾肺气虚等;实证用苍术,这是因为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是运脾要药,特别适合一些湿浊邪气停滞于体内从而造成的病症,并且还可应用于风湿痹证这些实证。 其实,对于白术与苍术的应用功效有哪些区别,在清朝《本草崇原》中就有明确记载:"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总的来说,白术善于补脾,苍术善于运脾,它们都具有健脾、燥湿的功能,在应用时要学会区分这主要的区别。另外,在《神农本草经》中其实并没有将白术与苍术区分开来,它们都称为"术",直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才将它们区分开,在应用上的细微差别也区分开来,可以说这是对白术与苍术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运用。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关注执业中药师"药文汇" 白术与苍术都能燥湿健脾,功效应如何区别?白术的功能主治: 一、脾气虚证:脾在人体内的首要工作就是转运水谷精微给各组织器官。并且营气与津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的,血液又是由营气与津液化生的。因此称"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当脾气虚弱时,其转运功能失调,致使营养物质不能到达肌肉、骨骼、经络及各组织器官。从而人体便出现少气懒言,疲倦乏力,头晕目眩等气虚症以及食少便溏,腹胀泄泻等脾虚症。而白术有补气特长,是补气健脾的要药。这时用白术来加强脾气,脾气足了,其转运功能会逐渐恢复,各症状也就逐渐消失了。 二、气虚自汗:人体中存在两种分别叫"卫气"与"营气"的气,"卫气"在脉外;"营气"在脉内,并且两者都来自水谷精微。正常情况下,其密切配合来维持肌肤腠理的正常开合而不受外邪侵袭。可在脾虚不能很好地转运精微时,其会导致"卫气"与"营气"失和,从而"卫气失职",使外协侵犯肌肤而出现自汗问题。这时用白术能调和营卫起到止汗作用。 三、安胎:由于身体血液等营养物质都靠脾转运水谷精微来获得。由于脾虚导致胎儿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出现胎动不安。这时,用白术健脾能使其恢复正常功能而安胎。 四、白术能利水,治水肿与痰饮。苍术的功能主治: 一、湿阻中焦症:正常情况下,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当脾虚了,脾不能把水湿运走,致使"湿"停在中焦。脾被湿困住就像"睡着"了一样。致使身体整个营养物质"运输链"出现"断裂",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湿阻中焦症。比如:脘腹痞闷,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等。而苍术恰恰能脘腹痞闷,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等。而苍术恰能燥湿健脾,是治疗湿阻中焦的要药。这时,用苍术燥湿,湿没了,脾也"醒"了,功能也恢复了,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二、风湿痹证:当"风、寒、暑、湿、热、燥、火"六种邪气中的风邪与湿邪裹挟着入侵人体时,两种邪气滞留在经络关节,会出现关节疼痛的风湿痹症。这时用苍术,因苍术有散风寒湿而除痹发表的功效。所以,风湿痹症除了,关节疼痛的症状也就缓解了。 三、风寒夹湿表症:当肌表受风寒湿邪侵袭出现头疼、身疼、头重如裹时,可以用苍术,其有发汗解表功效。汗出了,寒散了,表解了,症状也自然就消失了。 四、苍术能明目,治夜盲症。以上是对白术与苍术功效区别的总结,重点内容已经用黑体字加横线标注,大家如有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在很多经方验方及其方解时,确实都用到白术、苍术二药,也确实都有健脾燥湿之效用,但细分二者还是有异同的—— 白术和苍术属于同科植物 白术和苍术是中医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两味中药,名称也有相同的地方,都带有一个"术"字,在这里的读音为"zhu",而且二者还是同为菊科植物,白术和苍术都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术和苍术在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里,并没有进行区分;直到南北朝时期陶景弘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才有了下面的描述:"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 在这里陶景弘所述的赤术,指的就是苍术。 说明,这南北朝或更早一点的时期,人们尤其是中医药各派对于白术和苍术逐渐认知到二者的不同,才加以区分。 但是,白术和苍术,在性味和功能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接着往下看—— 白、苍二术性味功效之联系和区别 让我们先来看看二者的性味和功效—— 白术,味,苦、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苍术呢,味,辛、苦;性,温;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白苍二术确实都属于味苦性温,有健脾燥湿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痰湿瘀阻、中焦不通、脾失健运之证。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 白术,味苦中有甘,以健脾益气为主,是补脾的要药,适用于脾虚湿困而偏虚症; 苍术呢,味苦中有辛,以苦温燥湿为主,为运脾的要药,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的。 这就是白仓二术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一个偏虚证,一个偏实证。 中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认为,"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 叶天士的观点,说明了白术善补、苍术善行的作用特点。 另外,白术还有利水、止汗、安胎之作用。常用来治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导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痰饮水肿、自汗及妊娠胎动不安之证。 而苍术么,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常用来治疗风寒夹湿的表证、风湿痹证、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证。 到这里,白术,苍术的共同点和功效区别,我们差不多明白了。 那二者在实际临症中,分别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加工炮制方法呢? 请接着往下看—— 白仓二术的用法和炮制 白术,形状呈拳状团块形,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 一般认为个头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质地坚实、有油室 (俗称"朱砂点")、无空心的白术质量好。 根据炮制的不同,白术可分为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以及麸炒和土炒白术,它们的功效也略有偏差。 生白术:将白术拣净杂质,入水浸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而成。 炒白术:取打碎的白术片,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放凉即得。 焦白术:将白术片放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而成。 麸炒白术:用麸皮炒制白术片,至白术炒至淡黄色,筛去麸皮后放凉而成。 土炒白术:取伏龙肝(灶心黄土)细粉,放置锅中炒热,加入白术片翻炒,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而成。 在临床上,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而麸炒能缓和燥性;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土炒则培土力厚,温肾健脾、除湿止泻之功显著。 而苍术呢—— 苍术有南、北之分。 南苍术又名茅苍术,因江苏茅山所产为道地药材。 南苍术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数红棕色油室(俗称"朱砂点")。 北苍术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 根据炮制的不同,有生苍术、炒苍术、焦苍术、盐制苍术、炭制苍术等。 生苍术:拣去杂质,用水泡至七八成透后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而成。 炒苍术:将苍术切片,用米泔水喷洒湿润,放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或取拣净的苍术,用米泔水浸泡后捞出,放置笼屉内加热蒸熟,取出切片、干燥后而成。苍术性燥,用米泔水可制其燥性。 焦苍术:取苍术片放置容器内炒制,用中火炒至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而成。 在临床实证使用过程中,苍术用来生用偏于走表散寒除湿,炒用偏于走中焦脾胃理气化湿,而炒、焦用于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力强。 好了,上述回答差不多已经能够回答题主的疑问了。 今天是大年初二,这几天大家鸡鸭鱼肉、辛辣油腻之品肯定吃了不少,增加了脾胃负担;在回答的最后,就着今天的白术中药的功效,给大家推荐一例"健脾开胃、促进消化"的陈皮白术猪肚汤的做法—— 春节团圆,辛辣油腻吃多了就喝点陈皮白术猪肚汤 下面是陈皮白术猪肚汤的大概做法—— 食材:陈皮几克,白术是陈皮的4倍左右,鲜猪肚半个或1个,砂仁几克,生姜几片,盐适量。 做法:将猪肚去除肥油,放入开水中去除腥味,并刮去白膜;将陈皮、白术、砂仁、生姜用清水洗净;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煮沸后用慢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出锅饮用。 功效:健脾开胃,促进食欲。陈皮白术猪肚汤适合脾虚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 这个汤,正适合春节脾胃受累的人饮用了。 希望上述回答对题主有益。 感谢邀请回答。 苍术与白术的区别: 1、苍术: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为运脾要药,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常用治风寒夹湿表证、风湿痹证、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证。 2、白术: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为补脾要药,适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用治脾虚水肿及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胎动不安等证。 外形上分别:苍术根比较细长、分散;白术是球形拳头样,比较集中。白术质地更细腻,苍术质地粗糙。 气感上苍术比较粗,更冲,更急,芳香燥烈,所以苍术主要是用来温运脾胃,当中土痰湿比较重的时候用苍术来温运中土,芳香化湿。 苍术偏动、偏泻,白术偏补。饮食比较滋腻的人如果想健脾胃,最好用点苍术,不需要补。而真正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白术。 药气上分别:好白术饮片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油点多(白术的香气就是从油点散发出来的),油点多说明气比较足(油属于肾气的表现形式,收藏力量比较强);二是有很多小孔,凡是有空洞的白术都是5年以上的白术,药劲更足,药效更绵长,偏于守。长的年头少的白术(小白术)是没有空洞的,但油点很多,所以气来得比较急,偏于运。所以,用药时可以根据临床需求选择不同生长年限的白术,若脾胃需要动的时候可以用小白术;若要补脾胃就用年头较久带有空洞的白术,偏于补。 白术的用量,饮片一般15克以上。苍术因气比较燥,用10克就可以了,儿童酌情减量。如果用于固守的话,白术必须用在30克以上。若要用白术运的作用,用量要5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