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有好多种类型,每个类型的孩子会说话以后,表现的也不一样,比如阿斯伯格和典型自闭症儿童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 先说阿斯伯格: 语言没问题,社交也有主动性,但是他们的语言流畅性局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特别喜欢天文,他会跟你滔滔不绝的用专业用语,跟你聊半天。 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患有阿斯伯格的孩子和成人,不知道不会解读对方的表情和行为,是否对他所说的感兴趣,因此,不会及时转换或者停止话题。 一旦你们聊的话题是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可能这类人就不愿意交谈下去了,阿斯伯格的语言交流形式有些刻板和专业化,即使使用口语交流,也会夹杂着在正规场合里,和书面中的语法,总之让人听了还是感觉有问题的。 而典型的自闭症患者: 比如高功能的,没用主动意识和别人说话,而且他们的语言都是固定的场合说固定的那几句,不具备使用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其他句子,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比如,每次你让他跟他人打招呼,千年不变的就是那一句:你好! 他们在与人的互动中,也缺乏同理心和想象力,比如玩游戏的时候,如果让他扮演某一个角色,下次玩这个游戏,他就会以为他还是这个角色,同时,如果游戏中出现了什么状况,他们也不会随机处理,只能看着,不知所以。 有的自闭症孩子终生没有语言,有的开始有,后来不说了,他们一旦开口说话,吐字清晰,但就是无法自如的使用语言。 因其他原因造成的语言沟通障碍的孩子或者成人,虽在谱系内,但跟自闭症在语言上是有区别的,一旦可医治,只要没有智力问题,出来语言后就能正常交流。 不是,会说话和会沟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星星儿有语言,但是,他们不能把握意思,语言背后的含义他们也无法理解,说的话和表达的情感完全不能一致,于是,在旁人看来就是胡言乱语,词不达意。 多数自闭症孩子语言表达是他们的一个弱项,作为教者要如何教导可以使孩子语言得到发展?首先我们要对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自闭症孩子有一个了解,他们可分为: 1、有一定语言理解能力,但不会主动表达; 2、存在着语音异常、语速异常、音量异常、语调异常的现象。 那么我们就分别介绍不同语言特征孩子的训练方法。 一、主动表达需求的辅导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往往高于语言表达能力,即他们可以听懂很多日常的话语,但家长反应他们从来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简单需求,如我要尿尿、我要喝水、我要吃饼干等等,再如当我们抱紧孩子时,他很想离开,使劲的挣扎,甚至大哭大闹,却不会说"放开我"或是最简单的"走"。 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家长首先要意识到,我们在带孩子时,要给他创造主动表达的机会。具体操作如下,重复这个程序,注意每次发出指令时,观察孩子是否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主动说"放开我"),如果不能,反复重复这个程序,直到孩子在有人抱住他感觉不舒服时主动说出"放开我",要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常常只让孩子做几次后就行了,反复地练习,换不同的人、地点和时间进行泛化训练是使孩子所获得的能力得到巩固的重要条件,否则会前功尽弃。 举例1,创造机会——让孩子说出"放开我": ①大人故意把孩子抱紧,让他感到有点不舒服; ②当孩子挣扎时(辅助)他说出"放开我"; ③大人说"真棒"并马上放开他。 重复这个程序,每次发出指令时,观察孩子是否自己可以做出正确反应,如果不能,反复重复这个程序。直到孩子在看到喜欢的食物时主动说出"我想吃",注意反复练习和进行泛化,直到孩子会在任何场合下,主动使用这句话来表达愿望。 举例2,让孩子说出"我想吃": ①拿着孩子喜欢吃的食品给他看,并对他说"我想吃"; ②孩子(辅导他说出)"我想吃"; ③夸奖"真棒",马上将食品给他。 运用同样的原则和技巧,可以帮助孩子表达出更多的愿望/需求,使他说出更长的句子。这个原则和技巧就是,随时随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创造主动表达的机会,目的是激发孩子表达的意愿,让他体会到表达后得到的满足和愉快的结果。 同时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也很重要,如想让孩子主动表达"我想玩汽车",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汽车或根本不会玩汽车,那么他就没有愿望,也就不可能实现主动表达,所以提高和丰富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必须做的。 二、言语异常孩子的辅导 有很多自闭症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仿说出很多话,但发音含糊不清;有的孩子时辨音困难,如果家长说的话太快或太长,他们仿说时就含糊不清;有的孩子则是因为家长教的方法不当而造成困难,如家长在一开始教孩子说话时特别强调孩子看口型说话,孩子每发一个音都要看着口型,有时是因为孩子过于注意口型的模仿而无法同时做到语音清晰。 家长则认为孩子就是发音困难,但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说话是通过听觉辨别而不是通过视觉看的,家长的误区在于以为只要孩子看我的口型就可以说出,而忽视了听的重要性。 我们在辅导这类型的孩子的语言时要有一些技巧: 首先在帮助孩子仿说时,注意使用听觉辨别(有时还可以尝试挡住自己的嘴,让孩子听到),不要一味强调看口型;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某个环节上的困难,进行单音的练习。 如有的孩子把老师发成袄师,这说明他对发L有困难,这种情况下,需要返回去练习L的发音;如果L的音也发不出,就要先练习伸舌头向上舔的动作,直到孩子可以发出L,然后再进一步练习发"老",当孩子会发单个的"老"时,再仿说老师,老师好等。 值得一提的情况是,有很多孩子单个音说得清楚,放在句子里又说不清楚了。这种情况下,训练者要坚持使用ABA的回合操作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将单音放在句子里说,直到孩子在10个回合里正确反应率达到标准(有9次正确),然后再教孩子发其他的音。 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孩子的声调,当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家长就要注意孩子说话的语调,如当孩子说话的语调不正确时,家长也认可,孩子就以为对了,时间一长就习惯成自然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语速、音量或音调,只有当它们的异常已经严重阻碍了孩子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才有矫正的必要。家长们也不要过于注重发音要绝对标准,使孩子对说话产生畏惧,能够达到用语言沟通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谢邀。 自闭症的孩子在经过语言训练后,在语言方面是会有一些的进步,但是具体情况还要看孩子的严重程度和症状。 即使孩子的语言没有问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社交了,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社交障碍,他们不仅是缺乏社交的欲望,也缺少社交的技巧,对社交规则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为了让孩子进行更好的社交,我们必须要给孩子进行社交训练,目的就是增加孩子社交的欲望,教授社交的技巧,让他们了解社交规则。通过集体课,让多名小朋友共同参与课堂,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了一些集体游戏,包括分享、等待、轮流等项目,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社交,融入社会。 不是,有语言跟有交流区别还是很大的。 孤独症核心障碍就是社交障碍,通俗点就是情商很低,直来直去。 比如如果他觉得你丑,他不会说你心灵美啊,人好之类的话,会直接就说你真丑。 不是这样的,自闭症没有办法感知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可以说话,并不意味着可以与人正常交流。有学者认为,自闭症是以为小时候敏感期出了问题,致使大脑敏感期自动关闭,孩子丧失了大脑成长的自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