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俯卧撑不能一直做下去?
谢邀~
为什么俯卧撑不能一直不停地做下去?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因为疲惫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生理现象。当我们做各种体育锻炼时,没过多久就会感到疲劳,肌肉酸痛,有时还要张大嘴喘气。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运动机能学教授拉塞尔?图普灵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原因在肌肉的化学成分之中。
在深入解答你无法不停地做俯卧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要地了解肌肉的工作原理。生物力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也很有趣。
认识体内一种化学物质
为了做任何事情,肌肉需要一种名为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物质。你吃下了食物,这种食物中的能量就会储存在身体每一个细胞里,然后细胞里的三磷酸腺苷将能量传遍整个细胞,使细胞充满活力,从而使人体充满活力。三磷酸腺苷并不是一种燃料来源,它只是能量传递的一种介质。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身体有两种将体内能量转变为三磷酸腺苷的主要方式: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你可以将有氧呼吸想象成汽车发动机,把厌氧呼吸想象成一次快速而激烈的注氮过程。前一种能够以合理的速度持续数个小时,后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能量。
有氧呼吸是身体的一种低速运转模式。你将空气吸入肺部,血液将氧气输送到肌肉细胞后,线粒体与葡萄糖结合,生成三磷酸腺苷。一般而言,有氧呼吸涉及到的低强度运动包括在键盘上打字和跑马拉松等任何需要耐力参与的运动。
一旦你开始从事高强度的运动,比如举重或者短跑等,身体就会依赖厌氧呼吸。它是身体的高速运转模式,并不需要任何氧气。此时,对ATP细致入微的理解就派上用场了。当肌肉细胞消耗三磷酸腺苷时,它并不会像汽车烧的燃油那样消失。三磷酸腺苷的一个化学键会断开,这一过程能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留下来的是二磷酸腺苷和游离的磷酸盐。在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在氧气的帮助下提供能量,将二磷酸腺苷(ADP)重新变为三磷酸腺苷。在厌氧呼吸中,氧气的缺乏会迫使身体采用其它方法将二磷酸腺苷转变为三磷酸腺苷,以维持肌肉运转。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肌肉转变二磷酸腺苷的资源有限,因此最终厌氧呼吸会停止。
俯卧撑依赖厌氧呼吸
让我们回到做俯卧撑的这个话题上。为什么你无法连续做下去?因为这个锻炼动作完全依赖厌氧呼吸。此时,不仅锻炼者无法正常呼吸,肌肉也已经收缩得足够强,进而挤压动脉,而动脉能够为肌肉细胞提供氧气。连续做俯卧撑无法给肌肉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最终导致肌肉只能依赖厌氧呼吸。
刚开始做头几个俯卧撑动作的时候似乎很容易,这是因为肌肉正在调用储存的磷酸肌酸来合成三磷酸腺苷。在正常情况下,肌肉里的磷酸肌酸只能坚持让你做8~10秒全力以赴的剧烈运动。然后,磷酸肌酸就被用完了。
头几个俯卧撑做完后,肌肉会开始有灼烧感,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身体试图让你放松和恢复有氧呼吸的举动,但并没那么容易得到缓解。如果你接着做俯卧撑,会感觉更难做了;虽然每次你用的力气都一样,但总是感觉力气快要用完了。
对肌肉持续施加的压力耗尽了三磷酸腺苷,导致二磷酸腺苷和游离磷酸酯堆积。线粒体外的代谢酶正拼命地试图让二磷酸腺苷与游离磷酸盐重新结合,但它们只能尽力而为。最终,肌肉耗尽了能够制造三磷酸腺苷的化学资源,这时它就失去了收缩的能力。锻炼者此时筋疲力尽,虽然试图连续做俯卧撑,但根本做不到。
虽然你已经到了无法再接着做俯卧撑的地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肌肉已完全被摧毁。如果你停下来等待15秒钟,那么你就有可能可以接着再做5个俯卧撑。一旦你停下来,血液就流入了肌肉,呼吸用力,有氧代谢增加。这时,你重新生成了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得到了补充,新陈代谢功能快速恢复了。虽然你能再次做俯卧撑,但你不能再接着做30个俯卧撑的原因在于,肌肉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无休止的俯卧撑毁掉身体
无休止地做俯卧撑会让你觉得自己就要死去,但由于你受到了肌肉代谢率的限制,所以很难一下子摧毁身体。然而,如果你每天都试图做无数次俯卧撑,你最终会毁掉身体。每次做俯卧撑都会撕裂肌肉,这样的撕裂需要时日才能恢复。
肌肉被撕裂听起来很糟糕,但实际上也是可以对你有利的。如果你能彻底休息,让身体自行修复损伤,肌肉重量就会增加,肌肉块头也就变大了;但这还不是全部。当你试图做尽可能多的俯卧撑时,作为反应,身体还会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增加代谢酶储备、线粒体数量、毛细血管密度、红细胞密度、血容量和心排血量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在长时间内给肌肉提供更多的能量。坚持锻炼下去,你就能一次性地做更多俯卧撑,更快地补充三磷酸腺苷,身体更快地得到恢复,肌肉重量增加,并将肌肉力量的输出达到最大化。
虽然你不可能无休止地做俯卧撑,但人类做俯卧撑的极限已经很惊人,创造这个纪录的是英国男子卡尔顿?威廉姆斯,他的最好纪录是在1小时内做了2682次俯卧撑。如果你没有超强的体适能,还是不要轻易尝试一次做这么多个俯卧撑。
问为什么俯卧撑不能一直做下去?我就无法象第一个回答的作者有那么长的篇幅耒回答,我只知道做俯卧撑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就算最健壮的体育爱好者,想一次做3000个都是不可能的。我30岁的时候,体重只有115斤,我是一位体育运动的爱好者,长跑、游泳和足球是我的至爱!尽管运动量很大,但体重一直都不增加。当时有朋友提议我睡前做俯卧撑,最初我一次只能做10多个,一个月后我可以做50个,因为运动量增大,饭量也增加了很多!体重从原来的115斤经过2个月的锻炼巳增至126斤,令我非常开心!半年后我一次可以做150个以上,不过这次就开心不起耒了,我的体重超过了140斤,从此我不敢再做俯卧撑,但仃下耒就更惨!过了2个月我的体重接近160斤。我今年已70岁,体重达到90公斤,俯卧撑也是我经常锻炼的一种,不过我现在一次只能做30多个,看耒真是老了。
1、每天做,肌肉疲劳所致,建议不要超负荷运动,要循序渐进,逐渐科学地加量,以免肌肉损伤,休息几天,等酸疼期过后再做。在恢复期中肌肉功能下降,而到恢复期过后有个短暂的超量恢复段,只有不断地抓住此时,才有好的训练效果。
2、运动后营养供应不上,俯卧撑消耗的主要是蛋白质,而肌纤维的增粗、肌肉力量的增加也需要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所以,为了尽快消除疲劳,提高力量锻炼的效果,在进行力量性运动后应多补充蛋白质类物质。除要补充猪瘦肉、牛肉、鱼、牛奶等动物性蛋白外,还要补充豆类等植物蛋白,以保证机体各种蛋白质的供给。
运动后要补充一些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还要放松身体,这样可以减少乳酸堆积,才能更好地减轻疲劳,锻炼效果才好。
俯卧撑的正确做法:
要做到俯卧撑的一个完美起始姿势,身体必须保持从肩膀到脚踝成一条直线,双臂应该放在胸部位置,两手相距略宽于肩膀。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动作都能更有效锻炼肱三头肌。
做俯卧撑时,应该用2到3秒时间来充分下降身体,最终胸部距离地面应该是2到3厘米距离左右;然后,要马上用力撑起,回到起始位置。
如果做不到一个完整的俯卧撑,也可以膝盖着地。这也是当正式的俯卧撑已经无法完成,而又想继续锻炼时可以选择的方法。
走过路过,我还是发现了这篇有趣的提问。俯卧撑虽好,可不要"贪杯"噢~
作为胸部和手臂三头最佳的徒手动作选择,能提升我们上身的强壮程度并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即便是在一些健美运动员或者是摔跤表演者,也会在出场前练习多次的俯卧撑,来达到充血状态,让肌肉看起来更加饱满。
这么好的动作,但是你需要节制,如果心血来潮猛干一番,可能会让你付出惨痛代价。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我是white犀牛!
本篇健身原创关键词:
(俯卧撑、肌肉疲劳、训练次数、体能)1.不能无脑一直做的真正原因
条友A:俯卧撑一直做下去,肯定会累嘛,谁都知道~
那么这里,我就来说明一下根本原因,所谓的累包括你骨骼肌的疲劳和你体能的消耗,这两个方面。
其实不光是俯卧撑,任何训练只要是骨骼肌参与等长收缩或者是等张收缩到一定次数后,也就是动态训练和静态训练。都会出现力竭的情况。
跑步、举铁、包括俯卧撑都属于动态训练,而诸如平板支撑、单杠悬吊等就属于静态训练,虽然骨骼肌没有充分收缩,但却始终保持张力。
训练时,身体保持发力状态
这跟你身体保持静止状态,肌肉和关节都不承受压力不同。比如说睡眠状态下,人可以保持8到10个小时,并且一直维持这个状态。而训练不行。
你的骨骼肌充分参与收缩和拉伸,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疲劳,必须停止充分休息后才可以继续重复进行,而下次进行的次数会比上一次减少,直到最后不能完成为止。这取决于你的肌肉强度。
而且体能在一个高强度训练下也会慢慢衰竭。你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和氧气公给,加快代谢速度,就会让体能迅速消耗。
这两点共同决定了你为什么不能一直练下去的原因。2.对身体的危害到底是哪方面
如果强行坚持做下去,就会超出肌肉承受范围,会出现恶性肌肉撕裂,这个跟在正常身体可控范围内的标准训练不同。
身体可控的训练强度会对目标肌群造成小的、良性的微创撕裂,营养补充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在1~2内变量恢复。
而恶性肌肉撕裂就是肌肉组织的拉伤,从微创变成了伤病,这就需要数天时间养护,才能恢复。
而说到体能上,训练本身就是是一个破坏到摄取(饮食)再到恢复(睡眠)的动态平衡。
一直进行高强度运动,体能快速消耗,身体又没有额外补充(饮食和睡眠),就会破坏这个平衡,最恶劣的情况就是休克或者昏厥,甚至是猝死。
所以你的身体开始下意识的保护你,发出信号:不让再继续训练啦!3.适度俯卧撑训练才是正确选择
刚开始训练,你完全不必进行标准的俯卧撑动作,可以从上斜俯卧撑,墙壁俯卧撑开始。先激活目标肌群和培养运动习惯。
随着身体的进步,次数的增加,开始来到地面,进行标准的俯卧撑,也可以过渡一下,用膝盖支撑做跪姿俯卧撑。
当你的动作标准,肌肉力量增加后再开始研究次数,但是也不建议单组训练多次。因为训练收益降低,一般单组30、40就可以了,接下来你需要通过提高难度,来继续进步。对你的关心写在最后:
虽然正常人不会傻到一直进行俯卧撑训练,做到身体承受不了,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知道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也很好的展示了我们身体的学问,适当训练有益,但是要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