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会有争议吗?当然有利,不仅有利,而且大大有利。我们的联赛是1994年开始职业化改革的,日本人是1993年开始职业化改革的,几乎是同一年代的事。但是,日本人在1995年,也就是职业化之后两年,就下达了规定,强制要求所有俱乐部使用中性化名称,而不是投资人的企业名作为俱乐部名称。而我们中国,即便到了职业化已经第24个年头了,才把这个职业联赛最基本的要求提上议事日程。长期以来,各种企业名称冠名的俱乐部充斥着中国联赛,一个企业走了,另一个企业来了,球队名称也随之改变,成为了习惯,有人戏称中超其实就是"企业联赛"。这种习惯造成的恶果就是俱乐部文化建设的缺失,所谓百年俱乐部,看上去在中国根本就是难以实现的事情。所以这个迟到了24年的政策,将在中国推行开来,将会让所有的俱乐部把文化建设放在自己的首位,把俱乐部作为主体来真正经营,而不是以企业的视角,以企业作为主体来经营。具体的中性名政策还未出台,还要看最终的效果,但我相信中性名改革将会对捋清俱乐部传承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长远看,这个政策对职业来的发展是绝对有利的。但从短期看,可能有一些投资者会退出足球圈,把自己的球队转卖,因为他们投资足球的目的更多是为自己的企业答广告。 纵观欧洲五大联赛的球队,人家早就实现了球队名字的中性化,但俱乐部本身的商业价值却做得很大,俱乐部的名气也更加响亮,丝毫没有因为中性化的名字受到影响!应该说,中性化的俱乐部名字,是一个足球联赛成熟的标志。 对于中超来讲,中超球队最缺的就是球迷文化。因为球队经常"搬家",俱乐部名字与企业捆在一起,球迷会觉得俱乐部与自己联系不紧密。而中性化的球队名字,有利于积淀深厚的球迷文化,也有利于一支球队在城市扎根,与这座城市融入在一起,而不是产生一些"流浪者"队。 这是现在足协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 中国职业足球现在完全靠着房地产企业的输血才活着,短期想把房地产企业名称换成中性化名称恐怕还有难度,但从长远来看,要想足球俱乐部长远的活下去而不是靠着房子卖得好才能够活下去,队名中性化联赛发展才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 企业冠名,让球队就像没有归属感,今天矿泉水卖得好,球队就是矿泉水队,明年酒卖得好,就是白酒队,再下一年汽车卖得好,那球队就是汽车队,这几年房地产卖得好,好赚钱球队都是房地产队。幸亏没有一年哪个养猪的冠名了球队,那是不是需要叫佩奇队呢。现在中国职业足球还没有更名字的球队真的数不出几支来,也许老板都没换,但老板卖得东西不一样,名字就得换过。 另外在中国足球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流浪球队。上海浦东、上海中远、上海国际、陕西浐灞、贵州人和、北京人和,这是一支球队,打一枪换个地方而已。还有大连毅腾、烟台毅腾、哈尔滨毅腾、浙江毅腾,这个不错,毅腾一直没变,可是那里都不是他的主场,哪里好搞钱哪里去。 球队中性化名字应该会更有利于球队招商,任何一支企业给球队赞助的时候,肯定不愿意去赞助一支带着企业名称的球队,那他赞助的是球队还是企业呢。比如说恒大,我想赞助的时候,我是给球队钱,还是给了恒大钱,我再牛逼的企业也得排在恒大的后面。英超豪门曼联,他们的赞助商已经多达60多家,包括阿迪达斯、雪佛兰、瑞讯、GULF海湾石油等知名品牌,涉及运动服装、汽车、银行、润滑油等诸多领域。因此,改中性名字,对于各支球队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能把握好机会,中国的俱乐部也将有可能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存在,而不是某一个房地产企业的资产,不是只让某一个企业买单,让各个赞助商处在一个平等的合作地位,最终实现实现球队自给自足。 不过球队名称中性化后,搞不好会成为动物园联赛,什么大鲨鱼啊、华南虎、东北虎、金钱豹、雄狮、大象什么都出来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也是一种球队的文化。 无论是从球队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吸引投资商的方向考量,队名中性化都是可以带来诸多好处的,这也是一个职业联赛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中国足球需要做的事很多,球队名称中性化,有实际意义吗?是当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市场是有规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政的实施已经得到了市场应证,几家俱乐部退出,值得足协反思。足协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只是联赛,还要考虑校园足球,业余足球,人材培养,比赛规则等。联赛事务最好交给俱乐部联盟来商议,搞自治,足协加以引导。足球的蛋糕做大了,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有利。 短期来说,弊大于利,甚至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当然长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短期,甚至说10年内,如果改成中性名称,球队目前最大的一个广告资源"冠名权"将荡然无存,起码80%以上的投资人将减少这一部分的投入,为什么?因为目前投资足球,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业。俱乐部也将减少最大的一块收入,想想对一家俱乐部的损失有多大?另外,就目前中国足球各级别职业联赛单薄的商业开发和收入结构,冠名权、广告赞助、门票和转播版权等,已经年年入不敷出,如果抽掉最大的一块"冠名权"收益,我想很多俱乐部会濒临破产。 有球迷说,苏宁收购了国米,也没有改名叫苏宁啊?国米所在的足球环境,足球水平之高、底蕴之深厚、世界球迷分布之广、商业运作能力发展之成熟,远远是国内足球俱乐部所不能相比的。欧洲很多成熟的俱乐部,其实几乎每年都是有盈利的。(不要再说足球不能赚钱,只是你的水平太低、足球文化太差,赚不了钱) 那怎么做才能实现中性化,而又能够让俱乐部健康地经营下去? 首先,提高球员的水平,尤其是国内球员的水平,让比赛竞技水平更高,这是根本。 比赛变得精彩,吸引越来越观众,那么门票收入、转播、广告赞助肯定是随之提高。 其次,大力发展青训,大大降低队员转会费和工资。 因为优秀的国内队员奇缺,导致目前球员身价严重虚高,加上水平又低,也导致俱乐部为了追求短期成绩,不惜代价引进外援,屡屡创造世界纪录。整个球队的转会费和工资奇高,也导致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太高(据统计,目前中超球队的成本构成,80%以上支出都是球员和教练员的工资),严重收支失衡。而如果俱乐部自己培养青少年球员,虽然每年也要几百万,但是只要出产1-2个能打上主力的队员,节省的转会费和工资将是数千万计的。而且,如果有优秀的年轻球员卖出去,转会费也是一笔客观收入。所以,中国的根本问题,还是在青训。 最后,中国足协开放商业运营权。 其中,被广大球迷诟病最大的,是各队的球衣和装备被耐克低价、长期垄断。球衣赞助,是欧洲成熟俱乐部一块很大的收入,而到了这里,俱乐部每年除了拿到球衣装备,只有几百万的分红,这也是国安与耐克硬抗的根本。据了解,世界上没有一个主流联赛,它整个球衣和装备是被一个品牌买断的。俱乐部的收入被限制,收入结构也就无法优化。 综上,只有通过各种商业运作,收入提高了,大力发展青训让成本降低,收支平衡到了可以抵消"冠名费"的空缺,你才有底气、有条件、有空间去实现"中性化"。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不过,以足协的调性,真的很难抓摸,那一天突然就宣布要中性化的政策,也不一定是吧? 不按规律办事、不切实际强制、没有计划乱指挥,痛苦的还是投资人和球迷 看了这个问题有3年前的答案,算是三年前问的吧,以现在的情况回答,这是步臭棋,这个政策对职业联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政策本身是想学习欧洲职业俱乐部中性名,打造百年俱乐部,摆脱俱乐部投资冠名做广告追求短期利益的出发点,让一些想真正干足球的投资人来掌舵俱乐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个问题足以推翻这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在中国干职业俱乐部都是亏钱的,怎么保持投资人的热情?所以才有足协主席说在中国干足球就是做慈善这个观点,从这点可以看出足协大佬的一厢情愿和对中国足球的认知不足!慈善是自愿不是逼着做! 中国职业俱乐部和欧洲的职业俱乐部区别在于国内俱乐部没有造血能力,需要投资人不停地输血,而欧洲的俱乐部大多都能自给自足,投资人赚钱的居多。商人干件事情,要么图名要么图利,你一个中性名把图名断了,利更是没有是亏钱的,当投资人是傻的吗? 打个比喻大家就明白,一个有钱人和一个穷人,穷人想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于是他观察有钱人,学习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他发现有钱人天天睡到中午,下午到处去朋友公司逛逛喝喝茶,打打电话,晚上喝喝酒,越过越有钱。穷人照着做,没过多久饿死了! 所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职业俱乐部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前,中性名这个政策出台都不是好时机,至于国内俱乐部怎么盈利才是我们该好好学习欧洲俱乐部的地方,先盈利再谈中性名吧,现在联赛崩塌,一地鸡毛,足协主席应该下课!暂停中性名,成立职业联盟,找到盈利模式才是现在最迫切要干的事情! 完全是头脑发热想出来的,你看看现在有多少家俱乐部已退出不玩了,你足协连俱乐部最后的一线希望都剥夺了,谁还跟你玩? 应该是一件足协可以做好的好事,当然也是件小事,但小事做好也不容易啦! 体育球队的名称叫中性化名字还是普遍的国际惯例了。NBA最明显,啥火箭队啦!湖人队啦、什么狼、什么独行侠啥的。其实挺好!还有点象征意义、还多了点文化感觉、还有了历史感觉,真的不错! 同时也摆脱了球队赞助商、老板变迁给球队名称带来的大变化。 回到中国足球,这么改的作用有的,但不是太大。举个例子吧! 1.先说不变的泰山和申花吧!山东鲁能泰山最早叫济南泰山将军队,后来改为山东鲁能泰山队,此后一直未变,不容易啊! 中性名字就是山东泰山队。现在的绿地申花队肯定就是一直叫上海申花队了。 这种已经有一定历史底蕴的老牌球队,发展比较平稳,改不改名其实没啥,申花还是申花,没人叫绿地的! 此处还包含国安哈!哈哈。 2. 还有一些队,起步较晚,且一起名就是背后金主的名字。例如房地产资助的球队,广州恒大淘宝队、河北华夏幸福队、天津权健队等等。这些球队改名就有点小为难了,因为啥?人家玩足球要的就是个名声嘛! 像河南建业这房地产企业其实压根也不算太重视足球,就是为了和政府搞好关系云云,然后投钱搞足球也基本不挣钱,再不冠名,那就更没啥动力啦! 这还不算最为难的。 3.最为难的就是流浪队啦!比如北京人和队,他的前身是上海中远队,当年、当年、当年.....哎!不提当年也罢!后来变成陕西浐灞、贵州茅台,如今流落到京,在国安和北控底下混日子,很难说能否呆下去呢! 改成啥名字也不好使啊! 实在不成也学国外叫 : 流浪者队也有点不好听啊! 不管咋说,还是有好处的一件事!要支持。 这个政策对职业联赛的发展有利,但是短时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中超改名一刀切?正当球迷还在侥幸地以为"恒大"二字还能保住的时候,俱乐部率先给大家播出大结局。根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及《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的规定,广州恒大对外宣布拟改名广州队即"广州FC"。值得一提的就是,作为中超联赛"八冠王",以及亚冠"双冠王"的球队,广州恒大甚至在世俱杯这样的顶级足球赛场留下脚印。那么问题就来了,广州恒大,这样的一张中国足球的名片,为何还要被撕烂?"撕掉"广州恒大的名片为哪般? 作为中国足球唯一能够被亚洲足坛乃至世界足坛认可的"名片",广州恒大被迫改为"广州FC"到底为了什么?正如足球管理者所说的,恒大"金元足球"并没有对中国足球有贡献。所以,就出现了"注资帽"、"薪酬帽"、"奖金帽"、"转会帽",来限制"金元足球"的继续发展。也有人认为,像广州恒大这样的球队,因为给国脚高薪厚禄,导致他们在代表国足出战的时候"畏手畏脚"。 其实,无论中超俱乐部改为什么名字,都难以与广州恒大的争议来得多。从几年前"放风"要改名开始,广州恒大就被外界罗列出各种新名称。地方特色类的:广州肠粉队、广州点心队、广州烧鹅队等。地标类:广州小蛮腰队、广州羊城队、广州红棉队等。通俗易懂类:广州华南虎、广州FC、广州恒宝 当然,更多球迷认同的就是,广州恒大改为"广州华南虎"或者是"广州FC"。值得一提的就是,之前梅县铁汉队曾经使用过"广东华南虎",而且CBA的广东球队也使用过"华南虎"的名称。所以,外界更加倾向于,广州恒大会改为"广州FC"。万万没想到的就是,广州恒大要改名字延续甲A时期"广州太阳神"的足球血脉,还需要与"同城兄弟"掰掰手腕。 首先,广州富力是改名字的"老司机"。沈阳市足球队(1987年)-沈阳六药队(1994年)-沈阳华阳队(1995年)-沈阳海狮队(1995年底)-沈阳金德队(2001年)-长沙金德队(2007年)-深圳凤凰队(2011年)-广州富力(2011年底)。至今,广州富力使用过8次不同的队名,并且辗转沈阳、长沙、深圳和广州等地。 其次,广州富力的投资方才是真正意义的"地头蛇",集团长期盘踞广州对地方体育事业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使用"广州足球圣地"越秀山体育场为主场是恒大无法比拟的。最后,广州富力开展的青训工作扎根广州校园足球,现在乃至未来俱乐部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广州球员出场,为广州足球的发展作出最扎根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广州富力也想改为广州FC,那么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广州恒大无法使用这个名称。 然后得出了一句:"广州恒大对中国足球没贡献"。其实,在中超使用"金元足球"模式的球队并非只有广州恒大,像上海上港、山东鲁能、北京国安等队每年都有大量的投入。目的就是让球队更强,让中超联赛的市场更加火爆。至于国脚"高薪厚禄"就畏手畏脚,很大程度上是球员人格的问题,是从小受教育得出来的结果。并不能因为球员踢不好,就怪老板给他们工资太高了。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21赛季之前,中超俱乐部全称将以"地域名+中性名称+足球俱乐部"的格式出现。但是,像广州恒大这样为中超市场、中国青训、贡献国字号国脚的球队,居然会遭到足球管理者的"打压",把"广州恒大"的名片撕掉。不仅让中超俱乐部的投资人心寒,也会让中国球迷彻底的失望。 从长远考虑中性化名称是终极目标,但凡事都需要有科学发展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至宜,不可急于求成。正如一个孩子他需要学习、需要运动锻炼,更需要全面的成长。但却不可操之过急的增加过度的学习负荷和运动负荷一样,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引流入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