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这三大谎言,有的还被写进了教科书,它们的真相究竟是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被后世熟知和传颂,但是也有一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历史说法,经不起推敲和考证,最终被证明是"历史谎言"。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杀的是儒生吗?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饱受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他焚书坑儒。他焚书不假,他到底有没有坑杀儒生呢?
"秦始皇坑儒说"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代。东汉学者卫宏曾详细地"描绘"了秦始皇"坑儒"的整个过程,他说秦始皇焚书后,担心天下的儒生不遵守他制定的法律,就从全国召集了七百儒生。然后,他偷偷派人到骊山中去种瓜,瓜熟以后,他问儒生们冬天能不能结瓜?儒生们莫衷一是,秦始皇就让他们去骊山实地考察,然后在那里将他们全部活埋。这个故事在唐代流传很广,并且一直传到了今天。
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这与他炼制"长生不老药"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焚书之后,招了一些文学士和术士,他让术士帮他炼长生不老药,但这些术士不仅炼不出丹药,还造谣生事,于是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长子扶苏见此情境,劝谏秦始皇说: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扶苏认为秦始皇的刑罚过重,违背了孔子学说,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有人认为"诸生皆诵法孔子"这句中"诸生"指的就是儒生。但也有人反对,他们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不是儒生,而是坑蒙拐骗的术士。那么,秦始皇坑杀的到底是儒生,还是术士呢?
"坑儒"一词最早出自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一世孙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的序: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孔安国是司马迁的老师,如果孔安国认为秦始皇曾经坑杀过儒生,那么,作为他的学生,一向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又怎会把秦始皇坑杀儒生记成坑杀术士呢?另外,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并不远,相差不过120年,难道在这120年间,秦始皇"坑儒"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就被后世史学家忘记了?
《史记·儒林外传》中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贤难》中也提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也提到"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从这些史籍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焚书坑儒"坑杀的不是儒生,而是术士。
孟姜女真的哭过长城吗?
"孟姜女哭长城"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人认为孟姜女从来没有哭过长城,甚至有人认为孟姜女根本就没哭过。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孟姜女哭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左传》里。书中记载,公元前550年,齐王派大将杞梁、华周攻打莒国,二人在蒲侯氏遇到莒国国君,莒国国君想用重金贿赂、拉拢他们,遭到二人的拒绝。于是,齐、莒两国展开大战,最终齐国战败,杞梁被杀。
齐王回国后,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便派人向她吊唁。杞梁的妻子说,她的丈夫有罪,不敢劳烦国君吊唁,即使免去他的罪过,也不接受在郊外吊唁自己的丈夫。于是,齐王又亲自到杞梁的家中去吊唁。
在《左传》中,杞梁妻还不是大家熟知的"孟姜女",也没有提到"哭"和"长城"。
西汉时期,《战国策》的整理者刘向在《说苑·善说篇》中说:"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意思是说,杞梁妻对着城墙哭,城墙的一角都崩塌了。但这时的城并非是指长城,而是城邑。
到了宋朝,孟姜女的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各地也建了很多孟姜女庙。南宋时期,《孟子疏》一书中记载说:"齐庄公袭莒,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时杞梁妻的名字变成了"孟姜"。
元朝时期,孟姜女的故事被写进了戏曲。其中,最早写孟姜女的是陶宗仪的《辍耕录》。
清朝人认为孟姜女并不是杞梁妻,而是《汉书·匈奴传》中修筑长城的汉将之妻范夫人,范夫人曾在丈夫死后,将长城修建完成。
那么,孟姜女到底有没有哭过长城呢?我们从这个故事在历朝历代的演变来看,它融入了各个朝代、各个地域的特色,每一个朝代都会把它改编成本朝代特色的传说,这些传说完全掩盖了"杞梁妻吊唁"的历史真相。事实上,杞梁妻,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孟姜女,她在吊唁死去的丈夫时并未哭泣,更不用说哭倒长城了。
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荆轲是为了杀死秦王才去行刺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荆轲行刺嬴政,其实是受燕国太子丹的指使。嬴政小时候曾与太子丹一起在赵国做人质,两人十分要好。嬴政继承王位后,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并没有得到嬴政的优待,这让太子丹心生怨恨。后来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开始处心积虑地报复嬴政。
太子丹得知秦国灭掉了韩国,还打算攻打燕国时,他立刻找到老师鞠武寻求对策。鞠武向他推荐了勇士田光,田光以年老体弱为由拒绝了太子丹共谋国事的请求,不过他向太子丹推荐了朋友荆轲。
太子丹对荆轲说:"秦王野心勃勃,想要吞并六国。燕国弱小,无法与秦国抗衡。如果您能出使秦国,以重金贿赂秦王,如果秦王接受,燕国便会安全,如果秦王拒绝,就杀掉他!"
荆轲明白,刺杀秦王是九死一生的事,他心中虽不愿意,但无奈太子丹苦苦哀求,最终荆轲还是答应了他。荆轲提出把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这样行刺秦王必定会成功。太子丹拒绝了他的请求,荆轲知道樊於期与秦国有世仇,他便亲自去找樊於期,说可以为他报仇,让他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于是,樊於期拔剑自刎了。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怀揣着用剧毒淬炼的匕首,和助手秦舞阳出发去秦国,在易水旁,他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听说燕王愿意向秦国称臣纳贡,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召见燕国使臣。荆轲和秦舞阳双手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木匣子和地图走进了咸阳宫。秦王命荆轲献上地图。荆轲大步流星地走到嬴政身边,双手奉上地图。就在嬴政浏览地图的时候,荆轲左手迅速拉住了嬴政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猛地刺向嬴政。
嬴政大吃一惊,想要拔剑却怎么也拔不出来,只好绕着宫殿跑,荆轲在后面紧追不放。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侍从提醒嬴政把剑推到背后,嬴政终于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痛苦地倒在地上,但他并不甘心,他举起匕首向嬴政甩去,但没有击中。嬴政大怒,挥剑对着荆轲一阵乱砍,结果荆轲身中八剑,他知道行刺无法成功了,便靠着柱子仰天大笑,边笑边骂,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意思是说,"大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签订契约,归还占领各诸侯国的领地,来回报太子!"
由此来看,荆轲其实并不是想要杀死嬴政,而是想要活捉他,然后逼迫嬴政归还占领各诸侯国的土地,因为荆轲明白,即使杀掉嬴政,秦国还会再选出一位君主,这并不能阻止秦国吞并其他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趋势。
刚刚宣布退市!5万股民懵了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智5万股民懵了!又一股即将摘牌退市。3月20日晚间,ST荣华发布公告称,上交所将在2023年3月27日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ST荣华将终止上市暨摘牌
广州美团骑手招满了?需要送钱托关系才能进?站点负责人回应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杜倩雯陈甜甜近日,网上流传了一张广州骑手都招满了,需要送钱托关系才能当骑手的聊天截图,引发热议。有网友感叹广州连当个骑手都这么卷了?,也有网友表示再也不敢说辞职当骑
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成为志愿者和珠珠救助一起爱暖童心今年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你参加志愿服务了吗?每次看到住院的孩子拖着吊水瓶在妈妈的搀扶下,走出病房过来参加美术课堂时,志愿者冰冰的心情总有不少感触原来这群孩子这么渴望学习,哪怕只是短短
抗战时期,为什么民兵都有冲锋枪,而八路军只有步枪?说起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可谓是鼎鼎大名,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红区的西方记者,在中国待了好几年时间。在这期间他拿到了大量有关中共抗日期间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被他汇编成了著
石家庄3。16大案纪实杀死妻子以后,买五百公斤炸药炸死108人2001年3月16日凌晨的石家庄,夜色被笼罩在浓墨下。此时,大家都在沉睡着,有一个残疾的中年男子却准备在这晚干一件他预谋为久的大事。他骑着摩托车,把500公斤的炸药分成了五大包,分
全国各地的寺庙都被挤爆了近日全国各地的寺庙都被挤爆了,尤其年轻人居多,也许连续三年的疫情让人感到压抑,学业,工作都受到过前所未有的冲击,释放一下身心的疲惫和烦恼无可厚非。就如弦一样绷得太紧会断人压力太大会
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天网2023行动正式启动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3月20日,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工作办公室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2023年反腐败国际追逃追
守安于心践安于行春已暖,花将开,三月像一个急不可耐的小孩,仰着小脸。满脸灿然。为深入扎实开展学校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两会胜利召开。城东镇立发幼儿园党员干部们在园长仲建华的带领下,对全园进行了拉网式
百度文心一言正式发布中央网信办严整自媒体乱象3。18国内文心一言正式发布,开启我国AI技术加速赶超序据光大证券研究3月17日消息,16日,百度大语言模型产品文心一言正式发布。百度CEO李彦宏展示了文心一言的五大能力,文学创作商业文案
山航夏秋航季新开21条国内航线,全面恢复山东主基地至韩国航班记者白新鑫通讯员尹祎祎2023年3月26日起,全国民航将迎来2023夏秋新航季。此次换季,山航将新增加密北京首都福州济南成都天府济南长沙济南重庆青岛成都天府青岛西安西宁青岛重庆青岛
库尔勒市春日巴扎暖洋洋乡村旅游人气旺春分将至,春意渐浓,3月18日,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第二届度春分备春耕欢乐节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在巴格吉代村吉格代巴扎热闹开启。巴扎现场,人山人海,游人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旅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