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瑶说史 编辑/阿瑶说史前言 明清交替之际,东部蒙古蒙古人相继向明、后金投降。在明末清初和金朝对峙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对蒙古降人呢的争夺,如何有效安置蒙古投降的人员是决定争夺胜负的重要因素。明人采取"用夏变夷"的办法,后金则采取了"善待来者"的办法。由于明末和后金对蒙古降民的认识不同,在安置上也各有差异,蒙古的降民纷纷投靠了后金,使得后金在与明朝的交战中占据了优势。 蒙古降人是指蒙古投降的蒙古人,后金称为"蒙古逃人"。"以往对蒙古降民的研究多集中在明代中期,而对明清时期的蒙古降民问题,却少有详细的研究,尤其是对后金招安、安置等问题的探讨。 本文以明代和后金对蒙古降民的政策为依据,结合两国对蒙古降民的认知差异,来分析明、后两国对待蒙古降民安置的不同之处 明代中叶时期蒙古人的投降策略 明代前期,元朝在漠北大草原上的残余力量是其最大的威胁。明廷在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还采取了积极的招安策略,引诱蒙古人向明朝投诚,以壮大自身,削弱北元。 洪武四年十二月,明廷除赏衣、米、钱、宅第等蒙古官员,"月钱米有差",以保障蒙古人的生计。洪武二十一年"赐东昌府新兵,十锭统领,千户八锭,兵丁五两。其永平、德、蓟卫等卫,都是如此。" 按照蒙古人的品级,赏赐衣服、衣服、银子、粮食。朱棣登基后,把这一方针扩展到了明朝的西北边疆和南部。 永乐3年7月,明朝颁布了对甘肃和宁夏边境地区蒙古人的奖赏标准: "统领二十头牛,一百五十头山羊;统领、十四头牛、七十头羊;统领、牛十、羊六十;一千户,卫所镇抚,牛十,羊五十。随行的官兵,每人二十头牛,二十只羊,衣鞋布,都是差价。" 永乐七年九月,对迁入南京的蒙古降民,提出了"钱、衣、布、绢、鞍马、牛、羊、米、薪等日用之物。"宣德年,明廷破例,打破了蒙古人"勿给土地"的传统,即:"侯四百亩,伯三百亩,都尉二百五十亩,都统两百亩,统领一百五十亩,统领一百五十亩;千户,卫镇使,一百二十亩;百户,所镇抚百亩。" 蒙古大员从侯爵到百户,赏给了三百亩到一百二十亩。这一积极的征兵政策,使得蒙古人不断的向南方迁徙,在明朝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越来越强大,逐渐的削弱了北元的实力。 然而,自元朝统一以来,明朝的文武百官天生就对蒙古抱有一种天生的戒心,他们相信蒙古投降的人"势单力薄,被迫回国,休养生息,无所顾忌,唯恐边镇不能守住,不如迁移到内陆,以免夜长梦多。 "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用夏变夷"的安居理念,主张:"人之本性,皆可为善。以夏为夷,乃古法也。将所有的官员和臣民,都送到了中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教义,让他们慢慢地接受礼节,以革除他们的习俗。" 1448年,明英宗被废。10月,亦先带兵攻至北京,"时将降之人安于京师,乘此良机,皆为盗。"为此,刘定之建议:"趁大军集结之时,将其族人迁移到南方,禁止他们繁衍后代,不得通婚。换了一身新的衣服,就不能再遵守了。或以为兵,使中国之伍相错,以阻之;或者是为了人民,让他们远离中国人民,让他们变得更好。"他呼吁朝廷加强对蒙古人的控制。 明英宗 景泰五年,明廷借广、湖、贵等南方苗人之机,将河间、东昌等地的蒙古人派去征战,然后将妻子送到京城,"不会有任何问题",这才消除了蒙古人在京师的威胁。 可见,由于"土木之变"中蒙古降民时有反叛,明廷适时地对蒙古的降人策略进行了调整,从早期的以征募为主改为以约束为主,使大批蒙古降民迁入内陆,以达到"用夏变夷"的目的。 隆庆议和之后,明廷允许蒙古右翼俺达汗进行朝贡、互市,并授予他的爵位和奖赏,以维护西域的安定。但明廷与土蛮汗所领导的左蒙古并未缔结和平条约,土蛮汗为了与明朝通贡互市,仍率察哈尔、喀尔喀、哈喇慎等人,与女真等人结盟,在辽东一带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蒙古降民因熟知"虏中情形"及地形,在战争中常常扮演关键角色,逐渐为明廷所重视。万历八年三月,辽东巡抚安九域,在夷夏之地的传统观念下,以"广宁降夷虏桀骜不驯,恐有后患"为由,向朝廷提出了"解散"的要求。 明廷对这一点有怀疑,说蒙古降民"已有一段时间了,一旦迁移,恐有后患,且该镇屡战屡胜,功不可没",命他"万全,还需查证。"辽东的周咏也对安九域的安排表示异议,他说:"刚降就被遣散,恐怕会引起怀疑,而且很难让他归顺。"明廷在广宁蒙古的降民,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1584年抚镇李成梁认为,"贼人有阴谋,何不趁此机会,一举歼灭倭寇,明军在边境大败,斩首八百余人,战马五百多匹,甲仗自当。"蒙古人的准确消息,使得明军在广宁一带打败了蒙古。可见,明廷在明、东蒙古交战的大背景下,为了使蒙古的降民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与蒙古的战争中的作用,必须放宽对其安置的限制。 明、后金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蒙古降民的安排 明朝1618年4月,后金对抚顺发动进攻,拉开了后金与明朝之间的长时间的激战。辽东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那年夏天,一场干旱"赤地千里,米一石银四两、粟二两,粮草枯竭,人马被枕。"泰昌元年,"辽东大旱,草木枯死。" 连年的旱灾和严寒,导致了蒙古人的牲畜大量死亡,导致了蒙古的饥荒,蒙古人蜂拥而至。 辽东袁应泰主张积极招安,他说:"我若不救,他就会投靠敌人,这是一种优势,所以他就下了投降的命令。后金也在积极招安蒙古,在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后金占领开原,将后金和东方蒙古的联系打开,蒙古人也纷纷逃亡。 再往前走。史书记载:"辽开、铁沦陷后,蒙古人从十方寺被俘虏,被收编。今虏过辽,沈者,则投辽、沈,而开、铁者,则投奴。""很显然,在明、金两国僵持的情况下,为了巩固自己的力量,不让蒙古投降,明廷和后金就开始了对蒙古投降的斗争。但在蒙古投降的问题上,明末和后金的立场却有很大的分歧。 明廷对蒙古降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分歧。辽东经略袁应泰,提倡征讨蒙古人,认为蒙古人擅长骑射,可招募蒙古人,增强明军战力,于是贺世贤、尤世功、李秉诚、侯世禄、朱万良、姜弼等辽东武将,"各征百人,各取百人,编入百人小队,每人五十人,蛮人五六人",这就是要将蒙古精锐中的精锐,分散在明军之中。又派总兵麻承恩、游击王世忠、备御朱梅等人,检查有没有可疑之处,可供作战,然后再派人去。但随着蒙古投降的人数越来越多,蒙古人就开始在他们的住处劫掠粮食。 袁应泰为了这个目的,命令辽东各地的蒙古人每月发一次俸禄,其中"壮者二两,老弱妇孺五两"。 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与强大的明朝对抗,努尔哈赤还积极地接纳蒙古人,实施"善待来者"的征召政策。天命六年三月,后金先后攻下沈阳、辽阳、辽河以东七个城池,后金和喀尔喀五部接壤,金蒙古的投降之人也越来越多。明、后金时期蒙古降民的不同安排 如前所述,尽管明、后两国均承认蒙古投降在两国之间的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对待蒙古投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明廷在蒙古降民的衣食住行方面,金人则团结一致,积极主动地处理蒙古降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明代辽东总督袁应泰,虽然在辽东诸道下檄文,以每月给蒙古降民一笔俸禄,但被傅国、辽东诸院的官员们反对。 傅国说:"我奉命用银子养兵,却不知道养蛮人。"他以为,袁应泰在信中所说的向蒙古人每月发俸禄,是"退伍实,有仇怨",决不能答应。 袁应泰和其他几位道士商量: "陛下赏赐三百万银子。""陛下有令,有功之人,必有重赏。"以食为乐,何功乎?谁又能给他什么好处?" 很显然,由于蒙古人的衣食住行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辽东袁应泰的诏书也就形同虚设,月饷也就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解决蒙古人的生活问题。而后金国则不同,他们对于蒙古降民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思想上的统一,采取的措施也是十分有效的。 天命六年十二月,后金颁布法令,凡是蒙古人归国,"蒙古男子,每月可得一斗米,二两两银子。"蒙古人陆续回来,后金又开始了"粮食供应,却无人管理"的局面。总结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在明太祖朱元璋"用夏变夷"的政策引导下,明廷通过强迫蒙古降民进入中原,在汉族地区分散居住,逐步改变他们的习惯,从而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这对蒙古降人的控制、促进边疆稳定有了积极的影响。 朱元璋 但在辽东地区,明、金两大势力对峙,两国都在为蒙古人招兵买马,这一政策的实行,极大地损害了蒙古臣民的归顺,使他们无法团结起来抵抗金国。 从根本上说,明廷对蒙古人的不信任,认为蒙古人在安顿蒙古人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安排好他们,而是要做好防御工作,这样就会把他们往后金国的方向推。 与明廷对蒙古人的成见不同,努尔哈赤说:蒙古、诸申,虽有语言差异,但服饰习惯相同,把蒙古看作是一种民族。"努尔哈赤对蒙古人实行了一个切实的安置政策:将蒙古人编入满洲八旗,由蒙古人编入八旗,由他们控制;蒙古贝勒回朝,仍命他们率领部属,组成二旗相对独立,满洲八旗与蒙古二旗各贝勒结亲,结成稳固的满蒙同盟,最后与明廷为蒙古投降而战。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上风,也为后来的蒙古八旗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满文老档》,第175页 《满文老档》,第387页 《崇祯长编》卷1,天启七年十月己亥 《崇祯长编》卷5,崇祯元年正月乙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