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箫苒 编辑/玉箫苒前言 传言忠心爱国志士必看《出师表》,一篇《出师表》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国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钱穆曾赞扬诸葛: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诸葛亮作为古代知名人物,成就无数,引人称赞,但作为诸葛亮的伯乐,刘备也是一代豪杰。 刘备影视剧像 要知道,刘备其人善于用人,团结各地英雄豪士,而成天下者,在于善于识人、用人。刘备曾以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也曾以真挚感情"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死" 的豪迈誓言笼络热血关羽和张飞。 而坐拥无数英雄豪杰、能人志士的刘备,作为一股强大势力,一度是统一江山的强有力对手。 而诸葛亮作为古代先贤中最具有影响力人物之一,他的空城计可以说是千古绝唱,其智慧少有人能比。 可惜命运弄人,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也有污点,他因误杀了三员大将,导致蜀汉末期无可用人才,势力衰弱,军事实力减退,人心惶惶,最后失去了军事优势,很大程度上导致蜀汉没能统一。 那么这三员大将究竟是谁?若留下一人,蜀汉是不是就可以一统天下? 第一员大将——刘封 第一名不该死的大将便是刘备长子——刘封 , 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本身实力就十分出色,凭借过人的武力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在军队中混的风生水起,曾与赵云、张飞等人平定西川,所过之处皆有成就,有勇有谋,表现突出,战功赫赫,后封为副军中郎将。后期又受到刘备指令前往汉中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和孟达共同用计占领上庸,封为副军将军。 此时的刘封已在军中地位显赫,声望浩大,但很快身处上庸的刘封便心生高傲,在关羽抓捕于禁后,想要乘胜追击,趁机拿下樊城和襄阳,但是思来想去,关羽向刘封和孟达管理的上庸书信一份,信中内容大概是想要上庸可以协助关羽共同作战,一同拿下樊阳二城,企图获取外援,为战争多一份保障,赢得战争的胜利。 关羽影视剧像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关羽在苦苦等待了几日后,仍未收到上庸的支援,时局又变化多端,一直等不到上庸支援的关羽却等来了多年部下糜芳、傅士仁的叛变,最终导致南郡失守,而自己的部下的战士也在吕蒙的策反下逐渐叛逃,不再跟随关羽,后面关羽多次请求上庸支援。 令人失望的是上庸以不便离开的理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最终带着不解的关羽战死沙场,含恨而终。 而自满的刘封因为自己的一己之力害死了虎将关羽。 得知结拜兄弟关羽战死后,刘备勃然大怒,他痛斥二人为何在多次收到请求支援的信封后仍然坚定的以不方便离开为由拒绝支援,导致自己麾下大将兼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战死。 毕竟在刘备看来,如果上庸肯支援关羽,猛将关羽必将有生还之机,甚至反败为胜,可刘封和孟达却一口咬定自己的做法没有错。面对二人的不知悔改,刘备只能惋惜关羽的不幸,而对那两人则是心生怪罪,心存隔阂。 而此时的孟达,权力在握,自信心爆满,面对刘备的指责他早已心生不满,尤其是在自己喜欢的乐队被刘封率先截下后,心中积累的不满更是到达了极点,新仇加上旧恨,早已看不惯对方的两人一下子爆发了矛盾。 本就对刘封心存不满的孟达一气之下叛逃到曹魏的部队,反手针对自己的老本家上庸,还立马休书一份给刘封,劝慰刘封识相点趁早投降, 但高傲的刘封怎么可能投降,之后孟达又收买了刘封的部下,导致刘封吃了不少的哑巴亏,在被孟达虚晃击败后,刘封狼狈败逃回成都,但此时的刘备对于自己这个义子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封先是拒绝支援关羽,导致自己的大将关羽战死,又对自己的指责态度不端,死不认账,恐怕早已心存叛逆。后又与孟达心存嫌隙,逼走孟达,导致孟达投归曹魏,导致上庸失守,加之刘封本就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恐怕是深藏祸心。 刘封 正所谓疑人偷斧,正处于防范刘封的刘备越想越觉得刘封留不得,可思虑再三,刘封跟随自己已久,加之刘封能力也超凡,刘备还是下不了决心。 但是诸葛亮却害怕刘封日后声势愈加浩大,唯恐养虎为患,于是诸葛亮用十一个字向刘备进言: "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这短短十一个字刘备翻来覆去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终是下定了决心。 诚然,刘封本身出众,武力非凡,然而其野心勃勃,且对自己的忠心有待考证,加上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留下刘封,势必会对自己之后的势力造成损失,所以要趁此机会除掉刘封。 就这样,在诸葛亮的进言下,刘备坚定了处死刘封的信念,下令处死了刘封,刘封在死前不曾想到自己九死一生,从上庸回来却被自己父亲赐死,只恨没有听从孟子度的话,实在令人生叹。其实,如果刘备肯稍加指引,管束刘封,刘封不免可以成为一员猛将,遗憾的是,被诸葛亮谋划着送上了黄泉路。此为诸葛亮错杀的第一员大将。 第二员大将——马谡 如果说刘封的死是因为诸葛亮不懂得训导人才,那么马谡的死就算的上是诸葛亮最大的败笔。马谡为人军计过人,才智过人,深得诸葛亮赏识,甚至多次与马谡点灯交心,被马谡才能折服的诸葛亮感叹道自己后继也有人了 马谡影视剧像 此时被马谡才能双眼的诸葛亮忽视了刘备临终之前的劝告,对刘备口中说的,马谡言语浮夸,纸上谈兵,才能远远不够的话语选择了忽视。 建兴六年,深受诸葛亮信任的马谡受命镇守蜀国要地街亭,诸葛亮在出发突袭祁山时再三叮嘱马谡要重视街亭的重要性,强调街亭是我军的战略重地,然而高傲的马谡在到达街亭后,毅然决然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按照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驻扎,反而将大军驻扎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自认为自己安排远比诸葛亮的安排来的高明。 高傲自满的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诫,反而一意孤行,自认为自己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又对自己的才能骄傲自满,面对手下王平的再三劝阻,高傲的马谡认为王平在挑衅自己的威严,恼羞成怒的马谡一时心火上头,竟然当着众人的面与王平打赌道:若是战败就革职斩首 ,面对马谡的固执己见,王平也不再多言。 果然,正如王平所料, 曹军在得知马谡将军队部署在街亭山上后,立马断水断粮,马谡部队被围困在山上,马谡的军队不战而退,曹军乘胜进攻,蜀军果然大败,街亭失守,导致战局反转,蜀军也陷入了困地。 被迫回到汉中的诸葛亮面对人心惶惶的蜀国,不得已用马谡的人头来安抚朝廷上下,诸葛亮深知自己识人不清,十分痛心。 临刑前,马谡深感自己对不住诸葛亮的信任与赏识,但唯恐自己死后,家人深受其害,于是上书一封,阐明自己的悔意,但恳求诸葛亮能够照顾自己的一家妻儿老小,这样自己也能死的安心。 诸葛亮在收到信后,不禁痛哭流涕,既为自己识人不清,错失战机,也为自己与马谡相识一场,却不得不斩首马谡来安抚全国上下军心,一时之间竟似老了几岁。 其实马谡这个人 其能力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其高傲自大,自认为得到了诸葛亮宰相的赏识,便目无王法,枉顾纪律,最后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使得整个蜀国陷入了混乱,人人自危,惶惶不安,而固执己见的马谡也为此付出了生命。 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虽然是罪魁祸首,但诸葛亮明明知道他缺乏战斗经验,却要他带兵作战,这其中也有他的原因。 而诸葛亮也没有给到马谡成长的机会, 街亭斩马谡,让蜀国错失一位好参谋。 第三员大将——魏延 诸葛亮最不该杀的第三人便是魏延,此人本身就是一位具有争议的蜀军将领。 魏延本身能力突出,作战能力勇猛,但是性格却极其高傲,多次跟随刘备出生入死,战绩赫赫,成绩突出。 如此一员悍将,诸葛亮却始终忌惮在心,并且一直向刘备进言此人有反骨,不可重用的思想,而自己也是多次不赞同魏延的计谋。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对魏延有这么大的忌惮之心呢? 从魏延斩杀前主投靠刘备后,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便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甚至在前文中提到的马谡一事中也能看出眉目,早在街亭事前,众将曾上言推荐魏延为先锋,但诸葛亮并未采用,而是任用了自己赏识的马谡,导致了街亭之败。 但若是说魏延才能不够,不得诸葛亮赏识也是不正确的说法。 魏延其人,有勇有谋,军事才能过人,屡创不朽战绩,曾与黄忠等人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又跟从刘备攻下重镇,之后更是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共同包围成都,战绩盎然。 但魏延其人又性子孤,难于接近,曾在随军北伐之际,向诸葛亮请求给予自己兵力,自己另走一路,但诸葛亮自认为此计谋尚不完备,缺乏安全,所以并未采用。 魏延由此心生不满,暗自感叹诸葛亮不够大胆,导致自己才能不能尽其所用。与此同时,魏延和杨仪一同作为诸葛亮的能将。但两人却心生隔阂,尽管诸葛亮多次为两人调解,两人也始终不能化解矛盾。 但最终导致诸葛亮对魏延心存杀心的还是魏延损害了本身的利益 。 若当诸葛亮去世后,两人矛盾激烈必将导致蜀国大乱。诸葛亮本就对魏延心存隔阂,怀疑对方随时有叛逃的可能,面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两相对比下,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偏向相对安全的杨仪,面对手握重兵,能力突出的魏延,诸葛亮最终选择杀掉他。结语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运用了求稳的战略,但是为了军事政务杀掉三位猛将,导致后期蜀国没有可用之才,最终走向灭亡。这可能是诸葛亮人生一大败笔。 笔者认为,如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能够给予三人多一些善意,多一点时间去培养,但凡留下一个猛将,也许蜀汉有可能早就是天下的霸主了。 你们觉得呢?欢迎评论区里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