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境图(明嘉靖《铜陵县志》载) 讲好铜陵故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我给读者朋友们,讲述汀洲街的故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汀洲街,原名丁家洲,旧址大约坐落在今天的义安区长江采砂管理中心一带。 据义安区政协编著的《义安地名简录》记载:据传,清咸丰年间,一批居于程柏村的查姓农民,弃农经商或商农并举,先后来到丁家洲,从事南北杂货和粮油食品之类的小本生意。由于丁家洲位于洲圩区中心地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前往丁家洲购物的人与日俱增。于是,一批又一批的生意人来此经商。 先来的一些小商户,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生意越做越大,经营门类越来越多。 到了清光绪初年,赚到第一桶金的商人们大兴土木,新建商店门面和住宅,集资铺设街道。就这样,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街逐渐形成了。 在整齐平坦的石板街道两旁,排列着不同类型的商家,其中,有经营南北杂货、五金百货、布匹绸缎、粮油食品、山货、陶瓷、铁器等业务的商店,也有制糖、酿酒、碾米、磨面、做豆腐、刨黄烟、做灯笼、织布等作坊。 服务行业有理发、澡堂、饭店、点心店等,人们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和休闲餐饮等服务行业基本齐全。如此一个较为完整的商业体系,很快形成了安平、老观、江村圩、丁家排以及黄家亭以北3个乡4万多人口的商贸中心。 据史料记载,汀洲街成为街市,晚于太平街。但从清朝中期起,凭借自身优越条件,得以迅猛发展,发展的速度,远超太平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一条长江黄金水道。加之,江边有一个通往对岸原安平乡(今属义安区胥坝乡)的渡口。每天都有大批南来北往、走亲访友的行人,从此地经过。路过汀洲街的人,大都顺便买一点自己所需的物品或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每到傍晚时分,许多长江上下游过往的商船货船,也停靠在这里,把汀洲街当成歇息的驿站。客商们纷纷上岸,到街上购物,进旅馆喝茶、饮酒、吃饭、洗澡、休闲,从而带动并加快了餐饮、休闲服务行业的发展。汀洲街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为了储备充足的货源,商户们从丁家洲码头乘船到芜湖、南京,采购各种商品货物,然后搭乘去大通、安庆方向的货船,在丁家洲码头卸货。船到货到,轻松便捷,货物直接运到家门口,运输成本低利润大。 一时间,当地的一些富户也纷纷涌向这块宝地,建房开店。 当时,汀洲街分上街和下街。上街地势略高,均已建房。房屋结构都是青砖小瓦马头墙,窗框全是木刻图案,跟屯溪老街的房子一样,均系徽派建筑。每逢过年,这些店号门楼下悬挂着贴有红色姓氏和堂名的黄色油纸灯笼,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和街市的繁华。后来的商户只有向下街扩展延伸,居户发展到 200 余家,人口1000余人,街道有1里多长,不包括上街。 这个时期,可谓丁家洲的鼎盛时期。 1910年前后,街上的丁姓人家只剩下3户,查姓、叶姓人家,均在二、三十户左右,杂姓人家占绝大多数。于是,街上的几个大商号与地方几个有名望的绅士,便会同商会和地方当局商议,认为此地再称"丁家洲",显然不切合实际了。考虑到此地属洲区,主张在"丁"字左边加3点水,改名"汀洲",全称"汀洲街",与太平街相呼应。征求居民意见时,都认为"汀洲"既保持了原名读音,去掉了中间"家"字,又充分体现了小城镇的含义。历经100余年的风风雨雨,实现了从"丁家洲"到"汀洲"的易名。 讲到这里,我顺便简要地介绍一下古时丁家洲之战。 古时,丁家洲在何处? 据明嘉靖《铜陵县志》记载:"丁家洲在县东北接无为洲,明陶安有诗,推官李宗泗阻风夜宿有诗。" 过铜陵 陶 安 (其一) 县治无城堵,坡陀枕水滨。 铜坑容凿矿,炭户晓担薪。 兵后姜芽少,岩深竹箭新。 沙溪浮石子,嘠嘠履声频。 (其二) 石塔深巢鸟,砖街曲类蛇。 平山立峰堠,小港隐渔槎。 田废多生荻,池湮不沤麻。 独存胡鬼殿,未有县官衙。 (其三) 季世轻边备,奸臣岂将才。 妖金声动地,炎火冷如灰。 营垒已陈迹,山川犹壮哉。 水流呜咽处,过客每兴哀。 宿丁家洲 李宗泗 三朝淫雨两朝风,夜泊芦花小港中。 似案远山浑碍月,如船高浪欲平空。 霜侵杨柳萧疏绿,水暗芙蕖寂寞红。 人倚蓬莱秋满眼,酒怀诗兴两争雄。 据明万历《铜陵县志》记载:"丁家沟,在县北十五里新沟下。《宋史》载有孙虎臣与元兵战败于丁家洲,即此地也。" 据清顺治《铜陵县志》记载:"丁家洲在县东北十五里。宋孙虎臣及元人战,于丁家洲败绩,即其地。明学士陶安、推官李宗泗、庠生王绪俱有诗。" 据清乾隆《铜陵县志》记载:"丁家洲在县东北十五里。丁家沟,在丁家洲,即新河入口处。" 据史料记载,元军攻占鄂州(今武汉武昌)后,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水、步军10余万,以宋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沿长江东进。 宋沿江诸将,多为吕氏旧部,及元军至,皆望风归降。至元十二年正月初,元军至黄州(今湖北黄冈),沿江制置副使知黄州陈奕降。十一日,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守将管景模降。十三日,宋提举江州兴国宫吕师夔、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派人迎降元军。十四日,伯颜率军至江州,宋知南康军叶阊以城降。十六日,知安庆府范文虎遣人以酒馔至江州迎接元军。二月初一,伯颜率军至安庆府(今安徽安庆),范文虎以城降。南宋摄政太皇太后谢道清,急令丞相贾似道督师抗元,督诸路军13万,战舰2500艘,出师西上迎战元军。二月,进至芜湖后,非但不积极部署御敌,反而先遣返元军战俘,并向元伯颜乞和,遭拒绝后,方令步军指挥使孙虎臣将精兵7万列阵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之长江两岸,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以战舰2500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阻止元军东下。 初六,伯颜率军至池州都统制张林以城降。十六日,伯颜率军进至丁家洲,与宋军相距数里。见宋军阵势,伯颜度寡不敌众,当以计胜。乃召诸将授以方略,令军中作大筏数十个,上置柴草,佯言将焚烧宋舟,使宋军昼夜严备而兵疲。二十一日,伯颜督步骑军沿江两岸进攻,令战船同步骑军合力向宋军冲击,并以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宋前锋将姜才方与元军接战,孙虎臣竟弃阵先遁,诸军遂溃。元平章政事阿术率战船数千艘,乘风急进,突入宋阵,横击宋舰。夏贵恐贾似道督师获胜,而受责于鄂州之败,不战而逃。贾似道闻之,惊愕失措,急忙鸣金收兵,乘船逃往扬州。宋军失去指挥,溃军蔽江而下。阿术督舟师追击,并登舟掌舵冲宋船,以小旗指挥何玮、李庭等将并舟追击。伯颜令步骑左右夹击,追杀150余里。宋军死伤甚众,战舰多沉没,元军获大批军资器械,乘胜东进。 丁家洲之战 此战,宋军虽众,然而,多次援救襄樊失利,吕文焕投敌,诸军自是气夺,将领各怀异志,不齐心协力。统帅贾似道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招致惨败。元军伯颜采取疲而攻之、水陆合击的战法,以少胜多,取得了歼宋最后抵抗余力的重大胜利。 如今,旧时的汀洲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汀洲村。 汀洲村 汀洲村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西侧,村域面积2.7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700余人,635户。村域内各项设施十分完善,如中学、小学、幼儿园、超市、银行、医院、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铜胥路、汀犁路、钟古路穿境而过,紧邻朱永路。村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汀洲盛产汀豆、鲥鱼、蘑菇及反季节大棚蔬菜。铜陵地区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落户于此,2002 年被铜陵市列入无公害蔬菜基地。太平臭干和太平烧饼,被铜陵市列为"非遗"产品。 下面,我简要地介绍一下汀豆。汀洲大豆,俗称汀豆,传统产地在原太平乡汀洲一带,此地种植汀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汀豆早就名扬大江南北。 汀豆 汀洲一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水丰沛,适合汀豆生长。汀豆是夏季作物,每年在"三月小雨润如酥"的时节播种。6月里,汀豆成熟,豆荚饱满。这个时节的汀豆被称为毛豆。毛豆是菜市上的畅销货,是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7月是收获汀豆的季节。此时的汀豆在晒场一晒,经槤枷一打,饱满金黄的豆子从豆荚里蹦出来,人称黄豆。汀豆有平头黄、候板桩两个品系。具有色泽好、籽粒圆、破口少、浆多味鲜、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 1957年4月和1958 年秋,铜陵汀豆2次在北京农业展览馆里展出,深受好评。 汀洲村,有"古街遗韵、物阜汀洲"的美誉。2014年建成汀家排省级中心村,2020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22年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2022年入选省第十五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如今,乡村美了,水清了,草绿了,路宽了,农民业余生活丰富了,农民笑了!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