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在封建王朝中,官员都享受一定的卒葬待遇的,这对于王朝维护统治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到了汉朝时,王朝又重新实现了大一统。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更是格外关注官员的卒葬待遇。朝廷从关爱官员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一套专门的官员卒葬待遇机制,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品阶的官员,所享受的卒葬待遇也有所区别的。 汉朝的读书人 随着王朝的不断发展,官员所享受的卒葬待遇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包括赏赐的东西也有所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待遇制度变化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维护封建统治,自然对于王朝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一、秉持关爱官员的理念:逐步扩大卒葬的范围 卒葬制度,在汉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不同的是,最初这一卒葬制度的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狭隘的,主要是针对朝廷之中的一些重臣。但是随着王朝的不断发展,卒葬的范围也逐渐得到了扩大。 因为最初卒葬的范围比较小,而且大都是重臣,因此赏赐的东西数额也都是相当大的。基本上当时重臣离世的话,朝廷就会赏赐大量的钱财,为的就是能够帮助臣子来办好丧事。 汉朝统治者 《二年律令》之中记载: "二千石吏不起病者,赐衣褥,棺及官衣裳,郡尉,赐衣,棺及官裳,千石至六百石吏死官者,居县赐棺及官衣,五百石以下至丞,尉死官者,居县赐官"。 等发展到了东汉时期,依旧延续西汉时的卒葬制度。但是这一时期,丧葬赏赐的范围明显要增大了不少。因为赏赐的范围增加了,所以这一时期就对于赏赐的物品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不同的身份,进行了不同的赏赐等级设置。 像玉押赏赐主要按照爵位进行区分,汉朝时爵位主要分为二十级,这样一来不同爵位所对应的赏赐也是不同的。除了玉押赏赐之外,还有一类丧葬赏赐就是棺具赏赐。如果说玉押赏赐的话,大都是针对有爵位的诸侯,那么棺具赏赐就是面对朝廷的官员了。 在汉朝建立之初,在朝任职官员之中身份地位比较尊贵的,在其死后就会收到一系列的赏赐,这些赏赐几乎囊括到方方面面。赏赐的有的是财物,有的是东西,为的就是能够帮助官员的葬礼更加顺利体面的办完。 汉武帝 尤其是一些身份极为尊贵的官员死后,统治者往往会赏赐车马。这一赏赐更像是名誉上的一种赏赐,为了彰显统治者对于官员的重视程度。还有就是,几乎只要是卒葬赏赐都会有的,就是钱财以及东园之器。所谓东园之器,实际上就是宫廷内专门生产丧葬用具的机构。 西汉时,对于官员卒葬的赏赐之物还是比较随意的,并没有一个定数,一般就是统治者根据对于官员的具体态度去进行赏赐。等到了东汉时期,对于官员的赏赐就有了基本的标准,对于朝廷官员的赏赐之中固定的几样就有棺具,各种丧葬用具,一定的财物,还有谷物。通过这种赏赐的方式,使得官员及其家族能够更加忠诚的对待皇帝。对于王朝,这样一来也能够维护好封建统治,更像是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 当然,除了这些有明确标准的赏赐之外,汉朝时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赏赐,比如说葬地赏赐。这一赏赐主要就是针对公卿大臣的。像汉朝时的卫青,霍去病因为对于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在其死后,统治者就专门赏赐了葬地。 古代葬礼 可以看出,汉朝时随着王朝的不断发展,对于官员的卒葬赏赐也越来越完善,后期更是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制度,这样一来就相当有利于王朝的发展。在汉朝之前,包括在汉朝之后,也存在着一定的卒葬制度,虽说在很多方面有所区别,但是也表达了统治者对于官员的关爱之情。只不过说汉朝的卒葬制度有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独特特点,这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二、紧跟时代潮流:衍生于汉朝的社会背景下 在汉朝,随着王朝的不断发展,丧葬礼仪开始逐渐的有所变化,虽说在此前就已经存在了丧葬礼仪,但是到了汉朝,这一礼仪制度明显要更加完善了。而且是汉高祖刘邦专门下令叔孙通来制作的汉礼,因此在很多方面带有着汉朝专门的特征。 《汉书.高帝纪下》之中记载: "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举办葬礼 在汉朝之前,虽说也有专门丧礼制度,但是并不那么完善,相对来说是比较随意的,从汉朝开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官员的卒葬的相关事宜。等到了东汉时期,这一管理丧葬的机构就更加的精细化了,几乎每一个官职所负责的相关事宜都极为清楚。 前面有提到过,官员死后,在丧葬制度之中会有统治者对于其的赏赐,这些赏赐大都是依据官员的等级,以及生前为国家所作的贡献。汉朝时相较于前朝,丧葬所赏赐的东西种类要丰富的多。不仅仅有普通的钱财,还有一些丧葬所需要的物品。 虽说汉朝对于官员丧葬的赏赐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实际上也会根据王朝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所变化。如果说王朝国力强盛时期,一般都会按照规定去实施赏赐。但如果说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会完全按照规定去进行赏赐,而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减少。 古代官员 汉朝时候对于官员选拔相当的看重,主要以察举制和征辟制为主。在这样的选官制度之下,汉朝的朝廷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这就足以看出汉朝时,在官员设置上就已经存在着等级的区别了,自然在丧葬制度上也存在着等级之差。 如果说西汉时这一卒葬的等级制还不太明显的话,那么等到东汉时就已经完全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的制度区别了。像一些身份比较尊贵的官员死后,统治者往往会赏赐葬地。这个时候如果是等级制比较高的官员,赏赐的葬地就靠近皇陵,如果说是等级相对比较低的官员,那么赏赐的葬地大都在郡县。 汉朝时官员离世之后,朝廷就会派遣专门的人去助丧,这也是需要根据等级去决定的,一般来说都是派遣专门的使者前去,但如果是身份等级相当高的官员,那么往往皇帝就会亲自前去,从这些方面都能够看出汉朝卒葬制度之中所呈现出的等级性。 汉朝葬地 汉朝凡是能够得到朝廷丧葬赏赐的官员,一般都是在朝堂任职的,像地方官员普遍是没有这一待遇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官员都对于王朝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死后这一系列的丧葬制度,更可以看作是对其的认可。 汉朝之所以会实行这一卒丧制度,实际上是有一定目的性的,所谓的目的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还在任职中的官员树立一定的楷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官员们的忠君观念,因此就能够更好的去维护王朝的统治。 不过,在整个汉朝的卒葬制度之中,还是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的。一般来说,统治者会在赏赐的过程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但不管如何,汉朝的卒葬制度,都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同时也有好有坏。 汉朝官员家族三、双刃剑制度:既有利处亦有坏处 汉朝的卒葬制度能够看出王朝对于官员的重视程度,不仅在官员生前对其有一系列的赏赐,甚至在其死后也会进行相关的赏赐。而且能够在死后受到统治者赏赐的官员,不光是生前在朝廷之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做出过相关贡献的人。 对于这些有贡献的官员进行赏赐,能够极大的激励其他的官员,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毕竟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良好的道德风尚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这样一来对于促进王朝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白虎通义》之中记载: "教者,所以追补财政,糜弊溷浊,谓之治也"。 官员聚会 汉朝的这种卒葬制度能够让其他的官员看到朝廷对于官员的关爱和尊重。对于丧家来说,古代因为信奉儒家思想,所以说死后的丧葬仪式是相当复杂的,同时所需花费的数额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定的负担,但是汉朝的卒葬制度之下,统治者会赏赐一定的钱物,还会赏赐葬礼所需要的各种器具,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减轻了丧家的经济负担。 在朝廷的帮助之下,丧家得以顺利的完成整个葬礼,这在当时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在封建王朝之中,官吏对于王朝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王朝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着德才兼备的官员,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官员,在其死后,朝廷通过对其进行抚恤,来增强家属的荣誉感,这样对于其它在职官员来说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汉朝官员 像汉朝的大将军霍光,在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王朝发展的政策,尤其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政策推动了王朝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其死后,朝廷赏赐了一系列的东西,甚至还封其位宣成侯。 当然,并不是说汉朝的这种卒葬制度,带来的全部都是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卒葬制度之下,朝廷需要对去世的官员进行一系列的赏赐。并且赏赐的东西数额也是相当大的,加上后来赏赐范围的扩大,这一方面的支出在整个王朝的财政之中占据着一大部分,造成了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 甚至在朝廷赏赐的各种东西之中,有很多都是超额的,这样一来反而造成了浪费。而且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收入去支撑给官员进行赏赐,汉朝时就会增加百姓的租纳贡赋,百姓的负担就加重了,慢慢的对于王朝也就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这对于整个王朝的运转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葬礼仪式 《后汉书》之中记载: "今自初政以来,日月未久,费用赏赐已不可算,敛天下之财,积无功之家,帑藏单尽,民物彫伤,卒有不虞,復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再就是,汉朝时的这一卒葬制度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根据官员的身份等级去进行区分的。按照不同的身份,朝廷对其所赏赐物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一定差距,这样一来加剧了官员之间的等级之差,这种意识在官员心中也愈发强烈,从而加深了官员之间的矛盾。 朝廷在进行赏赐时,虽说有一定的标准限制,但是很多时候也要根据统治者具体的感情色彩去确定,有的时候赏赐的数额格外的厚重,这样一来汉朝时就逐渐流行起了厚葬的风格,甚至就连民间也效仿这种风格,即便是家庭负担沉重,也得格外的关注丧葬之礼。 汉朝霍乱结语 汉朝时期对于官员的卒葬待遇相对来说要扩展了不少,虽说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丧葬的相关礼节,但汉朝时更是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了等级性,身份性,随意性等一系列的特征。 汉朝书院 毕竟汉朝是封建王朝,因此这一卒葬制度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发展起来的,目的性还是相当明确的,政治色彩也是相当的浓厚。汉朝的这一卒葬制度对于后世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后世的各个王朝丧葬制度中的不少内容都是来源于汉朝。参考文献:《二年律令》 《汉书.高帝纪下》 《白虎通义》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