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11)顶级说客登场,合纵连横初形成
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损,一旦遭遇失败,只要与他接壤的诸侯国都会"趁他病,要他命",决不会给这个昔日灭霸喘息之机。而可惜的是,战国时代几乎所有大国,都与魏国接壤。
公元前339年开始,魏国主要受到齐、赵、秦三面围殴。魏国曾反击过秦国,结果公子卬连同数万将士搭进去了。
公元前338年,秦国攻克岸门(上图黄圈),在黄河东岸夺下一个据点。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如果剧本这么演下去,那么魏国就撑不到战国最后那几年了,于是,年过60的魏惠王放下霸主尊严,开始转变外交策略。
惠王采取相国惠施的建议,尝试分别联合齐、楚同时又挑拨他们,给魏国喘息之机会。
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战国策.魏策一》
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战国策.魏策二》
前336年,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不仅毕恭毕敬地出现在齐威王面前,还带领着韩国君主以及其他小国国君前来。
齐威王对魏惠王的臣服表示非常满意,惠王尊他为王,他也尊惠王为王——这就是著名的"徐州之会"。
然而,"徐州之会"不仅给魏国一个喘息的空间,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当时的国际局势。
徐州之会前,齐、秦、赵、楚一起攻打魏国,但徐州之会,成功离间了齐国与赵、楚的关系。
原来魏国强大时,齐、赵自然是同盟,现在齐国把赵国撇一边,单独跟魏国"滚床单",赵国自然生气。赵不仅生气,由于长期与魏国交战,他很可能会想:这哥俩又想来占我便宜了?
而对楚王来说,齐威王的行为更不能容忍。
首先,魏惠王率领朝见齐威王的小国中,想必有泗上诸国。魏国强大时曾觊觎这里,齐国楚国也同样如此,鉴于大家要对付共同的敌人,齐楚没有因为争夺泗上霸权而撕破脸,魏国这波操作,直接把泗上霸权喂到齐国嘴边上了,楚国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此外,楚威王乃一代雄主,他胸有抱负、好大喜功,一看到魏惠王向齐国表示臣服,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刺激,顿时怒火中烧。自春秋开始,楚国的强势君主都有争霸中原的梦想,结果就是谁当中原霸主,楚国就跟谁过不去。现在魏惠王去了趟徐州,直接宣布将霸主地位给了齐王,就好比将一块鲜红鲜红的红布披在了齐国身上,把楚国这头蛮牛的火力全吸引过去了。
果然没多久后,惠王的策略开始发挥作用了。
公元前333年,赵国率先发难攻打魏国黄城(河南黄内),并修筑长城以御魏、齐。
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史记.赵世家》
同年,楚威王亲帅大军围攻徐州,并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大军。
由此,惠施的政策在东方算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齐、楚、赵翻脸,魏国与齐国拉近了关系,魏国东部江山算是保住了。
虽然此时东部太平了,但西部的秦国却始终没有停止进攻魏国的脚步。
关于这一系列进攻,太史公(《史记.秦本纪》)记载如下:
(孝公)二十二年(340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孝公)二十四年(338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公元前338年,在位24年的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君(后称王,为秦惠文王)。孝公去世时,秦国公室立刻集体讨伐商鞅,商鞅打算逃往封地造反,但拜秦律所赐,商鞅逃亡路上连旅舍都住不了。
据《史记》记载,商鞅想去旅舍休息,旅舍老板不认识他,告诉他说:商君有令,不验明身份不得入住。于是商鞅打算逃亡魏国,可魏国人恨透了商鞅拒绝接纳。于是商鞅只得跑回封邑,发动手下攻击郑国企图杀出一条生路,结果秦廷发兵,在郑国渑池击杀商鞅,最终商鞅尸体被带回国车裂示众,他一家老小最终也被屠戮殆尽。
商鞅就这样离开了历史舞台,但他留下的那套冷酷无情的秦律却被秦国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商鞅没了,但他的改革成果被秦国所接纳。
或许魏惠王认为秦孝公走了,西部世界会消停些,然而西部的情况并非他所愿。据太史公记载:
(秦惠文君)六年(332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
(秦惠文君)七年(331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秦惠文君)八年(330年),魏纳河西地。
(秦惠文君)九年(329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
(秦惠文君)十年(328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秦惠文君)十三年(325年),秦取我曲沃、平周。
……
总之,秦国对魏国是本着趁你病要你命来的——在魏国国力急剧衰落时,秦国人在商鞅之法的加持下,如金刚钻一般疯狂地向魏国发动进攻,即便东部局势已经在魏惠王一系列骚操作下逐渐平息,但秦国却没有消停的意思。
而秦的一步步强大以及一系列对魏国的攻击,也成功吸引到了诸侯的注意。这时,"秦国威胁论"开始在山东各国间不断发酵。
值得注意的是,前328年,由于一系列军事失败,魏国西北部国防力量已被打空,于是魏将上郡献给秦国也算是接受了现实。
自341年马陵之战后,魏国的脊背就被打折了,惠王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灭霸般的存在。当他通过惠施的外交策略尝到甜头后,便依赖上以外交诡计来获取生存空间的手段。
自此,灭霸成了老硬币。
而且一旦转变,就再也没有回头。我认为很可能不是魏国高层不想回到文侯那个靠变法自强的燃情年代,而是以秦国为首的各路诸侯根本不可能给魏国再次强大的机会。
秦国的进攻始于孝公,这就是《过秦论》中,贾谊提到的:"奋六世之余烈
"的第一世。
事实上,孝公时代,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进行了原始积累,尽管强健了筋骨,但它依旧没有齐楚那般强大。在对外扩张方面,秦国也只是拿下了河西一部分地区(少梁一带,黄河西岸据点)。但至此,秦在黄河边有了一个进攻对岸的据点。
到了第二世秦惠文君这里,继承了孝公巨大政治遗产(商鞅变法)后,趁魏国衰败,秦国迅速向东扩张,至325年,秦国已拥有河西、上郡以及河东的大片领土。
通过一系列战争,秦国最终占据了肴函一带的重要据点——函谷关,为未来东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秦国猛烈进攻魏国时,魏国也不可能坐以待毙,硬刚的话,魏国没那个实力,因而正是在这一时期,魏国由战场灭霸蜕变为外交老硬币——在风云诡谲的战国世界,他将不断利用外交谋略,来阻挡秦国的进攻。
当时秦国疯狂攻打魏、韩不仅是要削弱三晋,更是希望向东扩张。而秦的攻势越猛,诸侯国对他的防范便越强。于是,尽管秦国多次逼迫魏国臣服,但魏惠王却始终不配合,并且企图再次联合山东诸国,以对抗越来越凶猛的秦国。
这就是合纵的前提和基础。
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秦一》
所谓合纵,就是众多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大的国家,以免被这个强国逐一蚕食。
而反过来,强大的秦国也很担心山东六国真的联合起来一致对付他,于是他也采取相应措施拉拢一些小国向他靠拢,从而瓦解六国合纵,这就是连横。
而合纵-连横是如何在战国中期掀起滔天巨浪的呢?
一方面,是甲方,比如秦国与山东六国(一开始主要是魏韩)。
另一方面,则是乙方——一群顶级大忽悠——苏秦、张仪。
苏秦与张仪出身不详,但论扬名立万,苏秦先生绝对在先。
苏秦本是周国洛阳人,出身并不富裕,他家七大姑八大姨都以务农为生,唯独他打小爱看书学习,后来苏秦在大名鼎鼎的鬼谷子门下深造,学成后,苏秦便开始四处应聘了。
首先,作为洛阳土著,苏秦第一个想到了周显王,但当时,由于全家务农唯独苏秦整天神神叨叨,因而早年就留下了个不务正业的美名。估计苏秦的名声早就传到周显王那里,于是苏秦第一次应聘以失败告终。
后来,苏秦又来到了秦国游说秦王,企图在秦国混个一官半职。
但可惜的是,就算苏先生侃侃而谈、文采飞扬,当时的秦惠文王始终未被他打动。到不是苏先生水平不够,因为当时商鞅之乱在秦国余波未平,秦高层在伶牙俐齿的苏秦身上多少看到了商鞅的影子,因此,秦惠文王很不待见他。
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史记.苏秦列传》
在秦国应聘二次失利后,苏秦又跑到赵国试水,当时赵肃侯任弟弟赵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不喜苏秦,苏秦第三次应聘失败。
经过三次失败,锲而不舍的苏秦决定尝试第四次,这一次,辗转一年,他来到燕国,面见燕文侯,对燕君,苏秦开始了他的游说艺术,在发言中,苏先生表达了如下几点:
1.秦国现在不断向东,已经与燕国的邻国赵打了五次战争。燕国之所以不遭受秦的侵犯,正是因为赵国是燕国在南方的屏障。(锁定目标假想敌——秦国,并指出秦的危害性,以及赵的地缘价值)
2.秦国如果想要攻打燕国,得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克燕国的城池,秦国能否守住还很难说。可如果赵国想进攻燕国,不过十天,就能使几十万大军进驻到边境,再过几天,就能到达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攻燕,要到千里之外作战;赵攻燕,只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从地缘上分析,燕国的存在既需要赵国也要堤防赵国,进一步提升赵的战略意义)
3.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我希望大王能与赵国联合,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综上,我的大饼,哦不,我的建议是,希望大王联合赵国,并进一步联合各国组成抗秦同盟,这样咱就安全了。)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於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於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於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於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
从苏秦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山东诸侯而言,秦国的崛起与威胁已经非常具体,因而诸侯联合抵挡秦国东进,在东方诸国很能被接受。
而当时,东方诸国之间也有相应的矛盾,但是矛盾即痛点,苏先生的工作重点,就是抓住各国痛点,促进大家求同存异。可大家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对抗秦国。
如果各位身处当时的东方六国,苏秦的政策建议是很有煽动力的。首先,山东六国长期视秦国为"蛮族"般的存在。尽管六国之间打来打去,但大家从文化和政治上是相互认同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些都是煽动诸侯自己的事情。而秦国的疯狂进攻,自然令山东诸侯不安,这是"外人"要打进咱家了。而苏秦的工作,是尽力撮合山东诸侯,从而实现一致抗秦。
那么对于中小诸侯国而言,生存压力本就很大。苏秦以麻烦终结者的身份降临这样的国家,自然有市场。
事实上,燕国实力较弱,而他周围不仅有强大的赵国,还有齐国,生存问题一直是燕国的一大难题,听到苏先生的建议,燕君很高兴,当即任命苏秦为相国,并资助他前往赵国游说燕赵结盟。
此外,我还认为,苏先生游说燕国的成功案例有两点值得玩味,首先,苏先生是如何打动燕君的呢?答案显而易见——揣摩甲方痛点需求,并提出一条具备可执行性的方案(或者起码看起来可执行)。
另外,作为普通人家出身的苏先生,是如何了解燕君需求的,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也值得探讨一番。我认为,很可能是在游说路上道听途说,也很有可能是同窗好友相告,毕竟人苏先生在鬼谷子门下求过学。所以说,教育环境有多重要,这里不言而喻了吧。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战国早期,士(咱前文讲过,这些人大多出身平凡,但随着生产力发展,教育的普及,他们大多怀揣技艺)这个流离各国的打工阶层,其背后很可能形成了一个"跨国"利益集团,总有些人会自助像苏秦这样的说客跑到诸侯那里搅动局势,一旦他们的建议被诸侯采纳,那么背后支持他们的集团将受益无穷。
所以,苏秦们是代言人,而背后的利益集团则会帮助代言人执行其政策。久而久之,诸侯一旦被卷进去,整个中华大地的局势也将跟着被搅动起来。
因而,我认为,大多数时候,一个人能够改变局势,能够改变局势的,是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手。
话说苏秦从燕国出发抵达赵国后,恰好赵国最反感苏秦的人——奉阳君赵成去世了,苏秦的言论建议,最终让赵侯也被他拿下,苏秦是这样对赵侯说的:
1.不论赵国与齐、秦任意一方或双方为敌,都不会安宁。现在各诸侯攻打别国时,常常苦于公开声明断绝跟别国的外交关系,希望您小心谨慎,不要轻易把这话说出来。
2.秦现在主要针对的是韩、魏;齐国现在主要针对的是楚、魏。魏国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韩国衰弱了就要献出宜阳。韩魏衰落,赵国会被秦阻隔。楚国要衰弱了,赵会孤立无援。
3.天下间,秦国最忌恨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为什么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呢?是害怕韩国和魏国在后边暗算它。因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就没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挡,会将其逐渐侵占,直到逼近两国的国都为止。韩、魏不能抵挡秦,必然会向它臣服。秦解除了韩、魏之顾,那么战祸必然降临赵国。
4.我认为,假如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打败。综上,应该使韩、魏、齐、楚、燕、赵结成同盟,对抗秦国。这样秦国便出不了函谷关。
赵侯听了苏秦的建议也很满意,他不仅支持合纵,更成了苏秦的第二个投资人,命他游说天下诸侯一同抗秦。
继赵国之后,苏秦又成功游说韩国,接着,苏秦来到了魏国。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东进,通过不断的战争逼迫韩魏臣服。当时魏惠王已年逾七旬,这个前半生灭霸后半生老硬币的政治领袖很刚硬,始终不愿向秦国屈服。
我认为自始至终,魏惠王应该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统一三晋,进而统一天下。但奈何马陵之战后魏国始终没有喘息之机,他曾以外交阴谋成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魏国社稷,当苏秦的建议摆到他眼前后,很可能,魏惠王认为这是另一个权力游戏,或许在这场游戏中,他又能以外交手段达到目的。
因此,当苏秦到达魏国时,魏惠王欣然同意支持苏秦的合纵建议。
自魏国出发后,苏秦一行的队伍越发浩荡,他带着燕赵韩魏君主的殷切期盼,前往东方的大国——齐国。
找一个爱你的人你曾说你是我幸福的海,可是我们的世界下雨了,一叶小舟看不见幸福的彼岸,找不到爱的港湾在爱与被爱之间选择了被爱,皆来自于母亲,母亲曾说找一个爱你的人,你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幸福,找一个
柬埔寨时尚行之西哈努克,露肩纱裙性感甜美我最近去柬埔寨西哈努克市,去街拍裙子。这座城市是一个迷人的历史名城,有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赏景。这季新款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裙子,每一件都不同,都有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
伊琳娜身穿黑色皮大衣,化着精致的烟熏妆,看起来时髦性感在纽约时装周期间,伊琳娜谢克穿着一件黑色皮大衣,和卡莉克劳斯艾里珊钟一起出现在Khaite秀上,非常时尚!周日,伊琳娜与众多明星出席了在SoHo区举行的Khaite时装秀,她们展示
烟雨朦胧,婀娜入画细雨绵绵,轻寒盈窗,无语难眠,回忆成影。遇见的街口,烟雨蒙蒙,身影入帘,顾盼的双眼,琉璃了红尘渡。谁晓此刻心情,眼眸里皆是你的笑靥,难道这就是惊鸿一瞥的妙,定格的画面,以为是在梦境
听,春姑娘的脚步声近了听春姑娘的脚步声近了作者宛若茉莉主播碧莹清冽听,春姑娘的脚步声近了。踏着柔情的风,乘着淡淡的云,趟过清澈明亮的河水携着风的七色色彩,大地开始妩媚曼妙起来。我轻轻的走进了大自然,走进
弟弟为15万养老金抢着照顾母亲,4个月钱花光把老妈还给姐姐古语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却忽略了圣人的法则是厚德载物,而不是精于算计。人有小算盘,天有大算盘。若是步步都逐微毫之利,往往会落得一场空
人,要沉住气,稳住心人的一生,活得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好的人更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顺境和逆境。而心态不好的人,即使所处的环境和际遇还算不错,他们也会因为心态不好而感觉不到原本还算不错的幸福,
人老了,如果有退休金,就别讨好这些人了,没必要人老了,其他的都不怕,就怕手上没钱。现在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支出,年轻人压力也大,他们更多的是想着伸手要,而不会心甘情愿地给。所以你会发现,有退休金和存款的老人,晚年生活一般都过得比较
散文丨杨远新不但在天不但在天文杨远新在洞庭湖一带,做儿女的最大心愿是父母健康长寿。这种心愿变为行动,逐代相传,家里长者的寿命,便一代超越一代。我对父母如此,儿子对我亦然。他一心想让我的寿命,能够比本已
当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会明白这世上最亲的人,只有这3个前言人都会进入老年状态,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总是觉得生活不好过。如果不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你进入老年状态之后,你会后悔,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后悔的余地
隋文帝崩逝之谜是自然死亡还是另有蹊跷?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伟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第二名的业绩是轮不到他的。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他统一中原,确立制度,修订法律,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