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两会第二场厅长通道,看看三位厅长说了些什么
大旱之年无大灾背后靠的是什么?省商务厅将如何促进消费回暖复苏?""2023年,湖南文旅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1月15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启第二场"厅长通道"。湖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罗毅君,湖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沈裕谋,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爱武直面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一条条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项项硬核的举措,回答记者提问。
罗毅君: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2022年1月,罗毅君上任省水利厅厅长。这一年,湖南发生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罗毅君带领湖南水利人,和全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打赢防旱抗旱硬仗,最严峻时因旱饮水困难人口仅占农村人口的0.4%。
大旱之年无大灾背后靠得是什么?"厅长通道"上,罗毅君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7月上旬开始,湖南持续近5个月晴热高温少雨,随着旱情持续发展,湖南从抗长旱、抗大旱,到抗极端干旱。为了打赢这场防旱抗旱硬仗,湖南水利人做了什么?"厅长通道"上,罗毅君用了5个"抓"来介绍。
一是抓抗旱保障。提前作出旱重于涝的科学判断,开展防旱抗旱专项行动;建立防旱抗旱工作专班,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9.2万余人次水利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解决保灌保供问题。
二是抓灌区保灌。662处大中型灌区采取精准定灌、科学轮灌、分时浇灌等措施保障灌溉需求。
三是抓人饮保供。滚动摸排农村供水风险,省级派出近200个工作组督导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全部清零。
四是抓调水补水。雨季结束前调度各类水库较多年同期多蓄水近29亿立方米,抗旱期间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95亿立方米,引提水量超17亿立方米,保障了2100多万城乡居民、1800多万亩中晚稻用水需求。
五是抓找水增水。累计利用较大规模机井1.3万口,其中新打井9000多口,有效保障了170万人、71万亩农田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对个别分散供水一时无法解决的,出动送水车辆近12万车次、抽灌设备147万台次。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罗毅君表示,目前全省降雨仍偏少,河湖持续低枯水位,供用水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将精准用水管水,科学有序调配水资源,全力保障人民群众供用水安全。
抗旱取得决定性胜利。眼下,湖南各地正抢抓冬修水利黄金期,加速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请问罗厅长,我们湖南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亮点?2023年的工作重点能不能跟我们透露一下?"在"厅长通道"现场,记者向罗毅君抛出第二个问题。
"水利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罗毅君介绍,2022年,省水利厅紧扣联网、补网、强链,以超常规工作力度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超558亿元,同比增长80%,投资规模与增速、在建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创历史新高、交出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精准发力,重拳出击。罗毅君用了四个"聚焦"总结:一是聚焦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二是聚焦防洪减灾薄弱环节;三是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四是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谈及2023年的工作重点,罗毅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明行进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逐步形成系统完备、适度超前、高效管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们将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水利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作用,更好支撑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接下来,罗毅君说,会谋划好项目,力争开工金塘冲水利枢纽、梅山灌区、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洞庭湖生态疏浚试点等重大工程;组织好建设,做深做细移民安置工作,重点推进椒花、大兴寨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筹集好资金,争取水利投资体规模较上年度稳中有升、稳中有进;发挥好效益,加快推进莽山水库、毛俊水库建成投产,做好犬木塘水库下闸蓄水验收工作,保障防洪、供水、粮食和生态安全。
沈裕谋:湖南进出口挺进千亿级俱乐部
当前,随着湖南进出口挺进千亿美元俱乐部,我省外贸已逐步从低基数下的快速增长阶段,迈向了一定规模下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沈裕谋就加快建设贸易强省,促进消费回暖复苏等热点话题,接受记者采访,回应大众关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贸易强国",省委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省"。2022年湖南外贸成绩单格外亮眼。对此,沈裕谋表示:"建设贸易强省,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重点抓好‘存量恢复、增量创新、发展赋能’,在实施‘建设贸易强省、迈上万亿台阶’行动中奋力‘闯创干’。"
"闯"就是大力开展"千企百展抢订单"全球行动,组织外贸企业针对欧盟、非盟、RCEP等重点市场开展专项对接,助力企业出"湖"闯世界。
"创"就是深入实施"百强招引""创新飞地""产贸融合"外贸主体创新发展三大行动,努力构建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生动局面。
"干"就是持续推进"稳外贸百日攻坚"和"助力百企稳外贸"双百行动,推动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加快构建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湖南是经济强省,也是人口大省,让低收入群体能消费、中收入群体敢消费、高收入群体愿消费,这既是商务厅职责所系,更是使命所在。"沈裕谋表示,下一步,省商务厅将多措并举提高消费能力、夯实消费载体、活跃消费氛围、优化消费环境,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积极担当、主动作为。
一是抓重点。聚焦房子、车子、机子、孩子、脑子"五子"消费领域,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养老育幼、终生学习培训提升等消费,稳住消费的"顶梁柱",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稳定大宗商品消费,加快恢复接触性消费。
二是拓场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发展新型消费,促进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发展首店首发经济,鼓励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新零售等业态发展。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擦亮"周游三湘"活动品牌,让"吃出健康、穿出时尚、游出诗意、用出现代"释放消费新活力。
三是优载体。支持长沙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其他13个市州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引导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物质型向服务型、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培育建设一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智慧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城品下乡、山货进城、电商快递协同进村。同时,将常态化开展"乐享消费 惠购三湘"等促消费活动,以节兴商聚势,加快促进消费回升向好。
李爱武:力争今年旅游业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
"要把文旅打造成消费的热点、开放的亮点、乡村振兴的支点,2023年,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左右,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左右,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1月15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爱武现身2023湖南两会第二场"厅长通道",介绍2022年湖南文旅发展情况及2023年愿景与目标,回应社会关切。
2022年,是湖南文旅浓墨重彩的一年。李爱武说,尽管疫情对整个行业有所冲击,但全系统全行业团结奋斗、克难奋进,推动文旅业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首先是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旅发大会。"李爱武介绍,首届旅发大会对湖南文旅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反响巨大,借势集中推广宣传"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旅游品牌形象,以及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五张名片",极大提升了湖南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各市州也通过举办市级旅发大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放大文旅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作用。
尽管有疫情的影响,2022年暑期,"全国一半人在长沙"成为网络段子,登上"热搜";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湖南稳居热门酒店预订省份前三。
同时,湖南非遗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文物保护利用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3项茶叶类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文旅市场安全平稳,全省文旅市场无重大突发事件、无重大旅游投诉,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贡献了文旅力量。
2023年,湖南文旅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李爱武表示,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文旅业恢复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要把文旅打造成投资的重点——
要把文旅打造成消费的热点。以文旅新消费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植,加大营销,促进旅游业快速恢复。2023年,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左右,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左右,恢复、力争超过2019年疫情前水平。
要把文旅打造成开放的亮点。全面唱响"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旅游新品牌,讲好湖南故事,全方位宣传湖南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以及创新开放、奋勇争先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要用心擦亮湘菜、湘茶、湘瓷、湘戏、湘绣等湘字号品牌,让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
要把文旅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点。文旅业带动效应大、富民效应强,我们将总结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承办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会,不断推动湖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创特色、出经验、当标杆。
未来,湖南将在全省实施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支持建设10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聚集区、100个乡村旅游精品营地、10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100个乡村旅游精品廊道,带动大湘西等相对落后地区群众致富,让人民群众共享文旅业发展成果。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摄影记者杨旭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