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周"文德"谱系贯穿周朝礼乐盛行之时,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之德为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内容上的扩展丰富所逐步完善起来的。 周人敬重文王的慈爱敦厚,包容万象的美政,遂以文王为德行典范。此后,后人又不断地向前先扩充,将谱系囊括及文王的妻族母辈,延伸至周族的文明鼻祖像后稷等人。待到康王时期,"文德"谱系内容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向后扩展。 "文德"谱系反映了周王朝对君王德行操守的重视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希冀与珍重。它向上联系天命与君主,于中维系宗室亲族,向下抚慰团结百姓,在西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天数有变授神权,敬文明德保太平 西周"文德"谱系的建立首先源于政治动机,也可以说是其立国之本。周人信奉天命,认 为上天赋予君权,有德之君主受其庇护,国家自然也昌盛;无德之君失去上天的保佑,国家也不会长久,终将被有德的来者所取代。由此,"文德"谱系也就成了政权统治以及和平维护的证词。 1,维护新兴政权统治。一个新政权的建立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稳固自己的统治,以为后期的稳定发展奠基,在这里,周人就依靠"文德"谱系来指明周王朝政权代替商王朝政权的正当性。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在周王朝看来就是上天有感于商失德而周有德进行权利转接的抉择。文王德行高尚,体察民情,顺随天意,所以上天将神权赐予文王。 周文王感于天命,他的《周易》便有着浓厚天命观的色彩,无论是 "大畜"卦中蕴含的积 蓄贤才之理,还是"升"卦中蕴含的君子以德成就大业之理都揭示了顺随天命的思想。在天命观影响下,西周的"文德"谱系也就有了君权神授的内涵。 依靠"德行"可能还会让一些蛮横之徒不肯服从,但要说明周王朝的权利是上帝所给予的, 那么谁也没有剥夺周朝统治的话语权了,《诗经·皇矣》说:"上帝耆之,增其式廓。"上天的旨意就在周王朝了,任何子民都无权干涉指责。 经过周人"文德"谱系中天授神权的价值观渗透,曾经的殷子民顺利归顺,天下百姓无不 服从周王朝,正如《诗经》所言:"假哉天命,有商孙子。"上帝既命,侯于周服。"这样新兴的周朝政权也就名正言顺,更加稳固,利于其长期的统治。 2,托付文德永保太平。因为上天保佑有德之君,那么信仰天命而又企图国运长久的周人就格外地注重德行。周朝有着系统的礼乐政治制度,这些以"文德"为核心的礼乐政治制度覆盖面极为广泛,像丧礼、冠礼、婚礼和聘礼等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仪式,它们都不可失去德行与礼法。这种近乎过分的规制,让"德"成了周人的衣钵,成了永保太平的高香。 二,祭祖颂德警后王,觥筹交错连亲族 周王室希望周朝统治长久,那么,他们的君王就不能远于忧患,亡于安乐,其亲族内部也不能拘泥于你争我斗,发生混乱。而"文德"谱系在此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君王的警钟。周人深感天命之重以及殷商失德的危害。他们居安思危,认为国运在于天命,而天数有变,国运自然也不能恒定不变。《诗经·文王》载:"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国运不易永远昌盛,殷商灭亡实为前车之鉴。因此追求太平长久的周人就依托"文德"谱系来鞭策历代周王,告诉他们国家大权来之不易,不可轻易妄动像商那样断送国运,而是应该常怀先祖谨慎前行。 据《周书》记载,周文王礼贤下士,仁慈宽厚,勤俭节约,同时也善革故鼎新,他拘于羑里仍能忍辱负重,推测《周易》感受天命,《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名言以及那些爻辞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而又意义深重的哲思都是本人的真实写照。像书中"震"卦中所揭示的谨言慎行,常怀敬畏恐惧之心无不是文王对自己对后人的箴言。 武王雄谋远略,果敢明理,深得军心,同时也体察民情,能吃苦耐劳。他讨伐征战,历经千辛万苦,仍能大义炳然,嘱托君臣不可践踏民田,对百姓不可有秋毫之犯。 除了两位开国君主,周始祖后稷等人的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以及文王妻族母辈之贤德,都成为周王及其后妃们的怀念效仿之对象。周王室定期祭祀祖辈,纪念先贤歌功颂德,这不仅是对王室血脉的礼赞,同样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对后行之路的谋划。 2,联系宗族的纽带。西周宗法制趋于完备,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的宗法制显示出宗族内部关系的亲疏,分为大宗和小宗。由于周宗室脉络庞大,人员众多,不同的小宗被分封在远隔千里的诸侯国里,他们之间也就容易产生各种隔阂冷淡等问题。于是,追溯先贤明理崇德的"文德"谱系便充当起纽带作用。 宗族亲友间常有来往,即便是各诸侯王也要定时来拜见周天子。他们之间或以宴席相送迎,或以歌舞相祝福,但并不是毫无约束。"文德"要求宗族在宴席践行等仪式中不可耽于享乐,糜于声乐,而是应该时刻以德行意识规范自己,礼节到位。这样不仅密切了宗族亲友间的关系,稳定了王室内部,也躬行了文德,利于国家长久。 3,等级的严明划分。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密切,同时也十分完善。这无不体现出西周严明的社会等级意识。"文德"谱系追溯先祖,推崇德行,教化周人,也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各种礼节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来固化等级意识,让不同等级间的层次更加分明。 这种等级界限的强化利于昭示周天子不可动摇的至上权利,维护各个贵族的利益,防止底层人士的越界谮害,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三,明君有德抚黎民,周族一脉同甘苦 "文德"谱系不仅对上有着警示教育,维护统治等作用,对下也潜移默化地教导了各域人民文明德行,从而起到了凝聚人心,安顺外族的作用。 1,教化子民,凝聚民心。周子民在"文德"谱系的教化下,深感周先祖的高尚德行,统治有道,对于自身的行为也就有了约束,更近于文明子民。而周先祖在开疆扩土或是武功征伐时对百姓的体恤抚慰之深情,更是让百姓真诚地爱戴君王,更加情愿地维护统治,民众有了共同的信仰,由此民心也更加凝聚。 "文德"谱系通过各种方式渠道让周子民享受到太平和乐的生活,周子民也就更加有动力投入到日常生产,这样不仅让周朝社会生产力提升,百姓自身衣食无忧,还让国家更加昌盛,对外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此,也促进了外族的归顺。 2,壮大周族,筑牢共识。 周族崇尚德行操守的思想深深感召着外族。历史上囊括众多外族的大国数不胜数,但做到不用武力就让其和平归顺的又能有几个?这种不以武功克之的方法虽然难于上青天,但它所带来的效果却是十分可观的。 以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德"归顺外族,能让人真正意义上地融入本族,而不是身在此心在彼。让外族人民做到敬仰本族正统的文化观念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就可以化险为夷,将外来势力变成自己民族的生产动力,这样也不易引起造反等日后的灾祸。 周族完善的"文德"谱系以"仁政""亲民"著名,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先进的构架体系。周族在"文德"谱系的加持下,对其他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招来了外族的归顺融合,由此,周族势力得到壮大,同时它的思想文化也并没有消退,而是由于各域人民的崇敬变得更加深入人心,周族一脉的民族共识获得前所未有的巩固。 结语 "文德"谱系上启文武两王之美德,下开成、康等众王之善政,中扩后稷、公刘之大义,它在殷商土崩瓦碎后,协助周王朝建立起稳固的政权,同时又以其追本思源,未雨绸缪的价值观警示着后世众周王谨言慎行,不断奋斗。它联系了偌大的周宗族,又以制度规章划明了彼此等级,维护了周天子的尊严,它还潜移默化地教化了周朝子民,归顺了众外族,凝聚了民心,加强了共识。可以说,西周"文德"谱系在周朝漫长统治岁月中意义非凡。 当然,"文德"谱系也一直影响着后朝,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举止文明,固守操行。"文德"既是周人的代名词,更是今天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诗经》 2,《周礼》 3,《周书》 4,《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