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1000万年以前,在北纬32度C13分-32度C18分 ,东径113度C51分-118度C58分 , 霎时间天崩地裂,大海卷起巨浪,海水沸腾翻滚,随即火柱从海中升起,岩石沙尘水雾弥漫整个天空。地心里的压力持续缓慢的释放,玄武岩熔浆前赴后继地涌向海面,岩浆时而爆发,放射状的扇形石柱高达70多米,好像高塔一样;岩浆时而溢出,像水流从高处淌下,时而亦或像小溪一样流淌的,平缓而舒展。似乎岩浆被瞬间凝固,遇到海水和冷空气慢慢的冷却,形成了各种形状,有六棱形、五棱形等不同形态的"柱状节理"。 火山在强力爆发以后,一座座小岛从海面上慢慢隆起,固定成型。有的高达百米,孤峰耸立;有的只有三四十米却连绵成片。 火山爆发情景 又过了几百万年,沧海桑田。海水渐渐往东退去,长江追寻着东去的大海向前延伸,一条大河(滁河)在此处流入长江。二水汇流之处形成了陆地,水润土肥。山石风化,飞鸟衔来果实,树木杂草丛生,残枝枯叶渐渐覆盖了凸凹不平的山石。 水陆交通如此便利,东靠山峦(瓜埠山)当做屏障,树木茂盛可以当做柴火;西临河水(滁河)当做生命之源,做饭洗衣全靠河水。土地经过千万年的河水浸润滋养已变得非常的肥美。依山傍水的格局,交通条件的便利,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没有理由舍弃这样良好的港湾。于是古人在山与河之间空旷的土地居住下来,架房构屋,开垦荒地,繁衍生息。 火山爆发后凝固的山石 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加深对山与河的认识。他们观察天造地设的东边小山,它的形状恰恰像一根菜瓜静静的卧在东边,就称他为瓜步山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正式称它为瓜埠山,山西边的小镇就称为瓜埠镇。用这个"埠"大概是因为西边的滁河水路码头有关。 现在瓜埠镇并不大,从滁河边到瓜埠山脚仅有1.5千米,面积约5440平方米,房屋约400间。由东街、南街、中街、北街、土街五条小街巷共同勾连衔接形成的一个完整片区,东街最长。 现今瓜埠镇入口 因为瓜埠山是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熔浆凝固以后以玄武岩石柱林为主。柱林占地面积约13.3公顷,石柱每根直径约40-60厘米,高20-30米,横切面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六边形、五边形等,根根平直挺拔,排列密集整齐,石柱自上而下呈扇形排列,十分壮观,构成了"雄师之塔","孔雀开屏’等丰富多彩的景观。身临其境,极为壮观,令人惊叹。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这样的自然景观世所罕见。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更加令人惊叹不已。 有诗赞曰: 霹雳地火冲霄汉, 冷却岩石成宝藏。 一山二水蕴古镇, 精彩演绎令人叹。 一, 始皇瓜埠定秣陵 公元前210年早春时分,枯草返青,春风萌动。瓜埠地区的老百姓起早贪黑忙于耕种,渔民则在岸上织网准备到长江和滁河里捕鱼。儿童们在春天里撒欢,斗草捉虫放风筝。一片祥和的春天景象。 这时候乡里的亭长、游缴一起来到瓜埠百姓居住区。向百姓宣布朝廷命令:从即日起一月之内,渔民严禁入江河捕鱼;百姓家里除了菜刀以外,其他一切刀斧箭矛集中到乡里封存。违者当严厉处罚。 瓜埠古渡口遗址 百姓闻此一一照办,私下皆议论猜测,不知要发生些什么。七天后的一个上午,春天的阳光照耀在瓜埠山上,上到郡守县长下到乡长里长齐刷刷的来到长江与滁河交叉处的码头边,翘首向东瞭望。长江上无一船只,比往日平静了许多。不一会儿,江面上出现了一支庞大船队,其中一条几十丈高的楼船居中巍峨气派向瓜埠港湾驶来。楼船上挂满旗帜,其中一面大旗上赫然用篆书写着秦字,莫非是当今的始皇帝驾到。确实是这样。 秦始皇这是第五次巡狩九州,这一次侧重在东南方向。因为上一年有四件怪事让秦始皇头疼不安: 第一件事,天空星象显示秦国将有一场大灾难,对统治者极为不利。 第二件事,天降陨石,石上刻有七个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第三件事,观星占卜的官吏报告说——东南有天子气,与秦分庭抗礼。 第四件事,"今年祖龙死。"有人将一块玉璧给夜行者,并且说了这句怪话。当今皇上秦始皇自称祖龙,而这玉璧正是八年前秦始皇投入江中的那一块。 秦始皇画像 古人特别迷信,相信天人感应,秦始皇更是如此。这也不仅是秦始皇的迷信,而是整个时代的迷信。他想使自己长生不老,使自己的统治传至万世,可上天昭示秦王朝处在危险之中。如何破解? 六国遗族想推翻秦朝的统治一刻没停,东南彭蠡梦泽和吴越齐国滨海之地是六国贵族逃亡的两大根基之处。巡狩九州,镇压东南天子气,以保朝廷稳固,是秦始皇想到的唯一化解不利因素的好办法。 公元前211年10月,年近49岁的秦始皇车骑东出函谷关,一路向南,直抵云梦泽,登庐山,留石刻,颂虞舜,宣王威。深冬季节到达东南会稽,祭祀治水英雄大禹,英雄惺惺相惜,一个是华夏文明的保护神,一个是功勋卓著的统治者。他命李斯撰写《会稽刻石》祭文,以此向全国各地昭示秦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期望得到神灵的助佑。 如果说秦始皇在庐山和会稽山以祭祀古代圣贤歌功颂德宣示正统为主的话,那么江南巡狩的两个地方主要以凿山泄水消解王气维护统治为主。 从会稽山往西北方向行至名叫云阳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镇江丹阳市,秦始皇命令刑徒凿断北岗,并把这里所有的直道改为曲折的弯路,并改地名为曲阿。因为观星占卜官吏和方术之士说这里有王气,所以秦始皇要对云阳这里的地形地貌进行破坏,化解产生王气的基础。 第二个地方就是名声更响的金陵。很奇怪的是秦始皇并没有亲临金陵城,现场破解并实施泄王气断龙脉,威震吴楚贵族遗民,宣誓正统地位。而是到了离金陵邑仅仅50千米且隔江相望的瓜埠镇。 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瓜埠镇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的著名渡口所在地,和长江南岸的栖霞古渡口互相衔接,是南北水陆重要通道。 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因为金陵这里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期楚国和吴国与秦国争斗激烈,秦统一中国之后,楚国和吴国的贵族大多躲藏于此,图谋复兴大业,潜伏着取秦而代之的政治基础和浓郁的不满情绪,是秦王朝的心腹之患。 还有一个原因,金陵邑这个地方地形复杂多变,江河、湖泊、高山、森林全都有,不宜帝王巡游。 古代战船 秦始皇庞大的船队慢慢停靠到瓜埠港湾,地方官吏兴奋激动地爬上高大的楼船,等待皇始的诏见。 只听礼仪官高声宣道: "始皇近日劳累,各位请回,宣明日早朝诏见。" 这倒没有说谎,这一年秦始皇嬴政49岁,这个年龄是一个男人生活经历丰富,精力旺盛之时。但是他夙兴夜寐,工作异常劳累。尤其是这一次连续跑了大半个中国,白天处理政务,晚上还要批阅公文。再加上江南一带气候与北边的咸阳不一样,感染了风寒,确实需要休息一下。 经过一昼夜的休息,第二天早朝时,秦始皇目光炯炯,精神百倍。他望着匍匐于地的大臣和郡县地方官吏,曰: "寡人此次巡游东南,意在于肃清危害大秦帝国统治的敌对势力。尤其是金陵邑,这里不仅有六国贵族遗民,还有几处王气存在地方,必须斩草除根。" 丞相李斯上奏道:"吾皇陛下,臣闻金陵邑淮水有龙气生成,北山有王气环绕。臣意在方山处掘淮水以泄王气,在北山挖岗以断王气。并改金陵邑为秣陵邑,改淮水为秦淮河。再次迁徙吴楚贵族遗民至边远地。" 秦始皇曰:"准奏。" 匍匐于地的大臣们和地方官吏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当时金陵邑属于会稽郡,郡守随即就安排人去落实。 金陵邑自上古以来,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东北边有紫金山,西北边有石头城,长江从西往北环绕城郊,秦淮河水在城南蜿蜒曲折流淌,北湖(玄武湖)在城北形成自然的壕堑,覆舟山则是城北天然的屏障。金陵城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水宝地,帝王之宅。 早在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灭掉吴王熊商之后,在北山(紫金山)和龙湾(金陵村)处埋下两个金人引导百姓挖断山脉以镇王气,金陵这一名号就此诞生了。 传说龙脉的紫金山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对金陵这块地方一直采取了防范措施,降低贬损它的影响。这一次巡游东南终于在瓜埠镇这个地方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达到了目的。 秦始皇在处理完金陵邑的心头之患之后,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心情舒畅了一些,观赏了瓜埠镇的三水锁钥美景。秦朝时期这一景色还是完美呈现在秦始皇面前:滁河入江,长江入海,河江海汇于瓜埠,一片壮丽情景。 第二天,在完成消解"东南天子气"的任务之后,秦始皇乘步辇从高大的楼船下来换乘到较小的楼船上,从瓜埠渡口扬帆溯滁河而北上。他要到渤海之滨,寻访仙境三山。不料在回咸阳路上于河南沙丘之地暴病而亡,印证了上一年的四件怪事儿。此是后话。 有诗赞曰: 始皇亲临瓜埠渡, 意想王朝传万世。 可怜凿淮泄王气, 沙丘暴病身先死。 二,拓跋行宫难和亲 瓜埠镇的百姓们得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主力骑兵渡过淮河,剑指长江北岸重镇瓜埠渡口时,又看到官府的官员们急急忙忙撤退。感觉战火就要烧到瓜埠镇,家家户户忙着商量如何坚壁清野,如何渡长江往建康城逃难。老人们坚决不肯离开自己的老窝,死活不肯离开自己的故土,声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里,反正是一把老骨头了。 镇子里的绝大部分家庭,将家里的贵重物品、粮食、衣物放在各种车辆上(马车,驴车,独轮车等都用上了),运到江边,再将这些物品搬上木船上,渡江向南往建康城而去。 给瓜埠镇带来灾难的这一年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 十二月初,天寒地冻。 魏武帝拓跋焘带着十余万骑兵呼啸而来,直驱长江北岸,占领了瓜埠镇。此时镇上十室九空,只有少数的老弱病残者守家。魏军战术上采用打穿插,孤军深入,放弃攻打占领沿途许多重镇,魏军无法带足军粮,沿途都以抄掠为食。人困马乏,原想到了瓜埠镇有一些物资可以补给,可是猪、牛、羊、谷物一点儿也没得到。一时间,他兽性大发,命令部队将镇上的房子拆毁,用于建造行宫。 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作战。 他查看了一下地形,觉得瓜埠山上有一块比较平整的地块,而且距离瓜埠镇不到一千米,适合建造行宫。一声令下,士兵们打通拓宽了盘山道,将建造行宫的建筑物运往山顶,打桩子做基础的、搬运砖头砌墙的、扛着椽子上梁的有条不紊一起运转起来。不几天一座行宫毡殿就建造完毕。它坐北朝南,背靠瓜埠山,面对长江南岸的建康城。 南北两个朝廷隔江对峙,南宋文帝刘义隆和北魏武帝拓跋焘隔江交流。这两个人绝对是棋逢对手:年纪相当,继位时间相同,在位时间也相同。他们就犹如两只猛虎一般虎视眈眈地望着对方,伺机消灭对方。他们是南北朝时代的绝代双骄! 这一年二月,拓跋焘率大军十万围攻悬瓤(今河南汝南),守将陈宪率不足千人的守军奋力抵抗。魏军围攻40余日不能破城。 拓跋焘得知刘宋救兵将至,遂撤围北还。宋文帝认为是反击的绝好机会,决定七月大举北伐。 古代攻城的情景 南宋军队兵分三路从瓜埠镇出发,中、东、西向北魏发动进攻。东路军王玄谟率水陆大军并进。此人喜欢空谈兵事,宋文帝喜欢听,听得入神时还对左右说:广听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会拍马屁的属臣便说陛下席卷赵魏之后,定要封禅泰山,说得宋文帝飘飘欲仙。所以这一次北伐,王玄谟得以重用。他用重兵围攻滑台,刚开始不肯下狠手强力攻城。随后又不听将领们的正确建议,多次错失破城良机。故围城三月而不能克,致使众将失望,军心涣散。这时候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帅大军南救滑台。王玄谟惊慌失措,下令退兵,结果撤退演变为溃退,损兵折将达万余,丢弃的军资器械堆积如山。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路和西路大军也因此受到影响。被北魏军队冲击得七零八落,有的只好坚守孤城,有的丢盔弃甲。魏太武帝拓跋焘兵用险招,带领十数万轻骑打穿插,孤军深入所向披靡直捣瓜埠山,形成了两军隔江对垒的局面。 占领瓜埠镇以后,拓跋焘在瓜埠山行宫连下三道命令: 一是大拆民房,割苇造筏,声言渡江,进攻建康; 二是命令各路军马向长江北岸瓜埠镇方向集结; 三是准备良品宝马、珍贵骆驼等北方名贵稀有品种作为礼物,出使南宋建康朝廷,威震南宋。 长江南岸建康城内更是一片繁忙,自从魏军到达瓜埠镇后朝廷上下异常震动,宋廷一片恐慌。宋文帝刘义隆也是一代英豪,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连下几道皇令: 一,建康城内外实行戒严,征发丁壮为兵,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 二,命令各路将军分守建康要津,派水军沿江巡逻,"上接于湖,下至蔡州,陈舰列营,周亘江畔,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船舰盖江,旗甲星烛"。 三,命令太子刘劭总统水军,出镇石头城(今南京城西),丹阳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总统军事。 四,悬重赏购魏太武帝君臣守级,斩太武帝首级者,封八千户开国县公,赏布绢各万匹,金银各百斤。 五,募人将毒酒置江北空村中,欲以毒死魏军将士。 古代两军对垒 宋文帝刘义隆还亲登石头城、幕府山北望长江,此时他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将军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他说的檀将军就是檀道济,对刘义隆来说是有功之人,正是他将刘义隆推向了皇帝的宝座。然而君臣无常势,功高盖主,必遭祸患。加之奸臣诬告他谋反,刘义隆误杀了檀道济。 现在手中无良将,致使皇帝发出悲叹。 这时属臣前来禀报:魏太武帝遣使臣携带名贵马匹、骆驼渡江议和。宋文帝从凝神中转出,沉吟道:这是何意?众卿有何高见? 太子刘劭道:父皇,这是他们的缓兵之计,实是到建康城探虚实、摸情况。不如先请他们住馆舍,明早皇上接见。 宋文帝想现在也只能这样 ,便点头道:吾儿此议甚合吾意。 第二天,北魏使臣晋见宋文帝,施礼道:吾皇饮马长江,只想与贵国修秦晋之好,并无他意,请接受太武帝的美意。 宋文帝说道:南宋建康城固若金汤,欢迎北来朋友。承谢太武帝的美意。明早吾朝廷使臣殿前将军田奇将与你同回江北瓜埠山,慰问北边的朋友。 礼仪官高声唱道:退朝。 第二天一早,刘宋使臣殿前将军田奇载着江南的美酒肉食特色产品,水果布匹日用杂货,与北魏的使臣一同前往江边码头,上船渡江向瓜埠镇驶去。 殿前将军田奇带着大队人马登上长江北岸,眼前一片凋敝场景,村庄房屋尽毁,路上不见百姓行走,地里不见农民耕作。来到瓜埠山下,已是掌灯时分。田奇吩咐大家就地休息,明早朝见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新近落成的行宫毡殿内召见南宋使臣田奇。田奇向魏太武帝拓跋焘行礼道:贵军劳师远征,困苦疲惫,吾皇宋文帝特派微臣向魏军赠送美酒肉食,水果杂物,以慰各位。 拓跋焘显露豪爽性格,随手拿起一个黄柑,剥皮就吃;举起酒杯,仰脖畅饮。周围的属臣心急火燎,急忙向拓跋焘耳语,让他小心食物中有毒。拓跋焘毫不理会,面无异色。 拓跋焘说:我这一次亲自远道而来,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实在是想将以往的友好关系继续下去,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使南北两朝永远友好。 随即拓跋焘指着旁边的皇孙拓跋浚介绍给田奇说:我这孙子一表人才,刘宋若能将宗室之女,嫁给我这个孙子做妻子,我也把宗女嫁给武陵王(宋孝武帝刘骏)。从此以后绝不会再有北魏的一匹战马南下。 田奇答道:太武帝的美意,使臣已心知肚明。待微臣回建康城当向吾皇禀告。田奇使臣在此稽首告辞。 使者田奇退出行宫,随即启程赶回建康城。向宋文帝禀报出使魏军行宫的情况,宋文帝刘义隆召集太子即各位大臣前来商议,开始大家认为应该答应北魏的联姻,只有江湛反对。认为构婚联姻层面不对等,有辱南宋朝廷,后患无穷。随即朝中的其他大臣也附和反对,拒绝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和亲要求。 宋文帝刘义隆心中非常清楚当前的南北形势。 他推断魏太武帝虽声言渡江,其实是虚张声势。魏军逞一时兵威,从黄河北岸一直打到长江北岸,沿途烧杀抢劫,遭到沿途人民的强烈反抗。沿途县邑以坚壁淸野对抗魏军,魏军抄掠无所得,军资奇缺,人马饥乏。同时魏军屯长江北岸,前有长江天堑,没有强大水师无法渡江,后有刘宋六座州治坚城未破,北魏难免有后顾之忧,加之北军沿路征战,士马损失过半,北方的将士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因而魏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退兵乃是大势所趋.。所以宋文帝态度坚决。 魏太武帝的和亲要求被拒绝后,心中非常愤怒。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初一,太武帝大会群臣和各路将领于瓜埠山上,并宣布刘宋朝廷拒绝了他们的和议要求,布置了撤军事宜。要各路将领以严厉手段惩罚民众。 初二,魏军掠民户5万余户,焚庐舍撤军北还。魏军在返回途中为了解决军粮,无所不用其极,烧杀抢掠,但是收效甚微。这场战争结束后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掳掠,损失不计其数。但魏军虽然也损失很大但比起刘宋还要小得很多,使得南弱北强的格局进一步得到确立。 魏太武帝在瓜埠镇逗留时间并不长,但是影响深远。瓜埠镇毕竟是水路交通要道。战后老百姓重返家园,用他们辛勤的劳动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瓜埠镇。魏太武帝建立的行宫,因他的小名叫佛狸,后人将行宫改称为佛狸祠(又名太武真君庙),成为老百姓求神拜佛祭祀天地的场所。 有诗赞曰: 挥师北伐封狼胥, 赢得瓜埠扎营盘。 佛狸行宫成祠堂, 信众拜仙社鼓响。 三、乾隆南巡品赖月 无情的战争虽然给瓜埠镇带来了无比的伤害,但是由于瓜埠镇处于南北交通要津,大江南北的舟流车流人流汇聚于此。瓜埠镇、瓜埠渡口和瓜埠山,名声更加雀起。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过此地,留下大量诗歌名作。 从经济到文化上,瓜埠镇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瓜步渡口,在经济上有着显著的地位。所有的船只从内河进入长江,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要留下过关费。于是明代在瓜埠镇上设置巡检司,集税收稽私边防于一体。 清朝皇帝画像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皇库充盈,海内殷实。乾隆帝一向爱冶游,有一天他对和珅说道:"朕想到江南巡游,考虑到南北遥远,又要劳命伤财,花费许多银两,所以未决。" 和珅揣摩到皇上的心理,说道:"自古圣君,莫如尧舜。他们也是五载一巡狩,可见巡幸是古来圣君遵循的惯例。现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富裕,朝廷强盛,皇上理当到江南巡游,安抚民心,宣示皇权。"和珅一番言语,正中皇上下怀。随即降旨,准备南巡。并且督促和珅承办此事。 和珅得到这桩美差,工作极尽卖力。把龙舟造得穷工极巧,备极奢华。尽情挥霍康熙雍正两朝省下来的银子,在巡游沿线进行道路修缮,建立行宫,和珅从中也得到了数十万的好处。看到巡游准备工作就绪,乾隆很高兴,又提拔和珅为侍郎。 1762年(乾隆27年)乾隆第3次下江南。从扬州运河上的渡口登上龙舟,往江宁府方向进发。在龙舟上皇上给和珅下旨过程中,提到在六合县境内有一处历史上著名的瓜埠渡口和瓜埠镇,在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事件。和珅心领神会,放低嗓音悄声说道:"皇上何不微服私访,了解民生?"乾隆下旨安排微服私访。 在前两次的江南巡游中和珅带着乾隆皇帝多次微服私访,让皇帝老爷龙颜大悦。这一次他们驾轻就熟,毫不担心。 龙舟停靠瓜埠港口,亲兵防范严密。补水给养一切有条不紊,人员上上下下一片繁忙。 秋高气爽, 日落黄昏时光, 五六个商人模样的人,从龙船上下来,他们似乎非常熟悉的沿着大堤往瓜埠山上太平庵走去。这就是乔装打扮的乾隆皇帝和和珅侍郎等一行人,他们沿山路拾级而上来到庵里。此太平庵,就是拓跋焘南侵时建立的营盘的旧址。 现在的太平禅寺 法师赖月比丘尼是个明眼人,见客人来头不一般,不敢怠慢,命众僧尼把禅房、卧室打扫干净,把客人安顿下来,又赶做丰盛的斋饭招待客人。这天正是中秋节,宾主一行用斋毕,洗漱罢,便来到寺庙大院内饮茶、赏月,主持赖月又命小僧尼献上月饼请客人品尝。乾隆帝接过饼小尝一口,觉得风味独特,油而不腻,香而不呛,酥而不散,连声说:"好!妙!奇!"问主持:"此饼何处购得?"赖月主持回答道:"世间月饼虽好,然多有荤腥之物掺杂,出家人不敢用,此饼乃老尼用素食、素油自己胡乱做成,专供小寺众僧尼享用,粗劣之至,不成敬意,幸勿见怪。"乾隆帝说:"此饼美妙绝伦,敢问名称叫什么?"赖月主持回道:"未有名称。"乾隆想了一会,没想出合适的名称来,便问法师名号。主持答道:"老僧尼法号‘赖月’。"乾隆一拍手:"好,此饼独特,其名当不俗,以法师名号称之如何?"未等赖月法师开口,和珅在旁边附和道:"再恰当不过了。"从此,赖月有了御赐的名称,瓜埠人从赖月主持那里学来技术办起了作坊,大量赖月销往各地,赖月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四方。 文物保护碑铭 乾隆心情很好,说道:"此山是大名鼎鼎的瓜埠山,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发生和这座山有着关联。南朝大诗人鲍参军有一篇小品《瓜步山楬文》,写得奇崛险怪。" 乾隆皇帝随口吟诵道:"岁舍龙纪,月巡鸟张。鲍子辞吴客楚,指兖归扬,道出关津,升高问途。……" 文章最后指出瓜步山地处要津,雄奇险跋,称霸一方,是因为地势造就的。如果没有了地势,它也就没有什么名望了。 乾隆皇帝与随从坐在小院中,一边欣赏着皎洁满月,一边谈古论今,十分的惬意。和珅看到时间不早了,对皇上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早点休息,明早赶路。" 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重点在于了解风土民情、兴修海塘、减免赋税、笼络江南士人。到了晚年,乾隆对自己的南巡之事作了总结性的记述:"我统治天下60年,并没有什么失德之处,只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乾隆皇帝短暂的瓜埠镇之行也给此地留下了佳话。 有诗赞曰: 皇帝乘兴南巡游, 落得花絮满车轮。 今人滔滔不绝耳, 后人览之感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