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是非常成熟的系统化的文字,完全可以确定它不是凭空突然出现的,而是华夏先民经过漫长的时间创造并发展的产物。从一些汉字的甲骨文可以推知,汉字的源头至少可追溯至母系氏族时期。 我曾经否定了"民"是"刺瞎眼的奴隶"之说,认为其本义是"哺乳(的女人)"。 人类最初幻想并追求自身肉体的永生,后来意识到根本做不到,就转而追求子孙后代的永存。人类真正的文明始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共同的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生活在一起:本氏族女性与外氏族男性"相合",所生的子女"产权"归属本氏族;同理,本氏族男性与外氏族女性"相合",所生的子女"产权"归属外氏族。换言之,氏族的人口增长完全靠本氏族女性,而男性是为外氏族的人口增长做了贡献一一这个时期是"只知母不知父"。 所以,在母系氏族时期,氏族内女性的多寡决定了本氏族人口增长的快慢。这就是为何"哺乳的女人"能成为"民"的原因。 在甲骨文中,其实有不少误"乳"为"目"的情况。比如"臣",郭沫若先生将其释为"竖目",意为"俯首听命的奴隶",我也是非常反对这个解读的。 我也曾经解读过"臣",分享如下: 而且,将"臣"释为"乳"后,会意不明的两个甲骨文符号就变得非常通俗易懂了。 另外,从甲骨文看,"省/眚/相"三个汉字应是同源字,都是表意"裹胸"。 个人对"省"的解读: 个人对"相"的解读: 同样地,因为"相"也是"乳",所以与"臣"一样也由"哺乳"引申为"辅佐"一一相国、相邦、丞相、宰相等。 本文的重点是想分享一下对"曹"的理解。 "曹"最早见于甲骨文,专家认为有两款: 第一款是"㯥"。对"東"的传统解释是"在木(林)中观日出",个人认为很荒唐一一观日出显然要到山顶、海边、草原、沙漠等视野开阔处。个人理解"東"的本义表诸物时是"两头扎口的包裹",表诸身时是"裹胸"(意同"相"),所以"㯥"的本义应该是"包裹的双乳"。 第二款是"㯥+口"。 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将"口"理解为人体"下口",则"㯥+口"就是"女性的性征"一一"三点式"。 二是将"口"理解为人体"上口",则"㯥+口"就是"吃奶/哺乳"。 总之,甲骨文"曹"的本义与"双乳"相关。 1.因为是"双乳",故"曹"可引申出"对偶"。 2.因为是"双乳",中间夹出一沟,故"曹"可引申出"沟"一一槽(牲畜盛食器)。 3.因为是"吃奶/哺乳",吃完一边再吃另一边,故"曹"可引申为"狱讼之双方"一一用大白话讲就是"吃完被告吃原告"。 4.因为是"双乳",是婴儿的粮食,故"曹"可引申出"粮草"一一漕(古代运输粮草,水运叫漕,陆运叫转)。 5.因为是"双乳",与"臣/相"同理可引申出"辅佐",故"曹"可作为官职。 6.因为是"双乳",与生存相关,故"曹"作为姓氏完全符合中华文化的姓氏逻辑。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