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娃狂人鲁迅教养儿子三件套陪伴理解尊重
鲁迅先生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你能想象他唱着自己编的儿歌哄儿子睡觉的情景吗?
"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
这么可爱的儿歌,从鲁迅那长着标志性浓密胡子的硬汉嘴里唱出来,还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鲁迅曾经是坚定的丁克族,觉得国家时局动荡,自己工作又不稳定,没必要生娃;
原本学医的他,和许广平同居后积极采用各种避孕措施,却还是没挡住儿子的到来。
咱们的鲁迅先生是个讲究人儿,既来之则安之。上天要给一个儿子,那就当个好爸爸吧!
1 陪伴
和很多"丧偶式育儿"的父亲不一样,鲁迅对儿子的照顾从出生就开始了,几乎样样亲历亲为。
儿子海婴小时候体弱多病,有哮喘,常常咳嗽得让父母坐卧不安。
许广平曾说,孩子半夜咳嗽,哪怕不在同一间房,也总是鲁迅最先听到。
他的耳朵对孩子的声音非常敏感,一听到就爬起来去照料。
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他就买了很多书回来参考,和现在很多新晋父母一样,"照书养"。
孩子有哮喘,他专门设计了缓解哮喘的方式,为孩子制定了特殊的喂养方针。
孩子如果要去看医生,他必会尽力陪同;如果实在有事不能去,还会买两份礼物,一份给孩子,一份给医生。
这么细心的爸爸可真让人羡慕!在他写给友人的书信里,也常能看到孩子的各种信息:
"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
"他脸已晒黑,身体也较去年强健,而且近来似乎较为听话,不甚无理取闹了……"
"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爱漂亮,要穿洋服了……"
可见他对孩子的陪伴从不缺席。侍候孩子吃饭睡觉,给孩子讲故事,文的武的样样拿手,直封自己为"二十五孝"老爸。
这样的悉心陪伴给年幼的海婴留下了温暖一生的回忆,成为海婴健康成长的温润底色。
2 理解
在旧时代,父亲对儿子似乎天生存在着一种权威、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儿子对父亲往往又敬又怕。
但鲁迅打破了这一传统,他非常愿意蹲下身子,倾听儿子的想法,尝试站在儿子的角度来看问题。
他在《与家人相处的秘密》一书中就说道,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句话,不要因他们的发言幼稚而讥笑或置之不理,小孩也自有小孩的道理。
作家萧红曾说过,有一次到鲁迅家里吃饭,席上有从菜馆里叫来的一道鱼丸汤。
海婴吃了一口丸子就吐了出来,说丸子不新鲜。其他人尝了都觉得没问题,都没把海婴说的话放心上。
但海婴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再吃了。许广平觉得儿子在使小性子,当众训斥他。
鲁迅却夹起儿子咬过的那颗丸子尝了尝,感觉确实不太新鲜。
他赶忙和大家说,"可能是厨师做菜的时候在菜里混合了昨天卖剩的丸子,刚好被海婴吃到了。大家错怪海婴了!"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虽然这时的海婴才5岁,但爸爸愿意维护、理解他想法的行为,一定在他小小的心里留下厚重的暖意。
3 尊重
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鲁迅写道:
"过去的中国人总以为孩子是缩小版的成人,实则不然,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规律和道理。"
尊重孩子的规律和道理,尊重孩子的天性,是鲁迅对海婴一贯以来的坚持。
他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非自己的附庸。
朋友从苏联给海婴带了一套积木,是由许多金属片组成的,可以无限次拆开再组装成各种有趣的物品。
海婴爱不释手,拆来拆去拆上了瘾,把家里的钟啊表啊留声机啊全都拆了个遍。
拆完的物件,有些还能勉强装回去使用,有些就再也不装不回去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这么淘早就挨了几顿打了,海婴却从没为此挨过训斥。
因为鲁迅觉得,"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不但如此,他看海婴这么喜欢拆装东西,索性到玩具店给孩子买了一套儿童木工玩具。
这下海婴可高兴了,整天在家里像个木工似的敲敲打打。
正因为鲁迅对孩子天性的保护和支持,海婴长大后一直对理科非常感兴趣,一路靠着自己的能力读到北大物理专业,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你可能不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下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最初的原意是表达父子舐犊情深。
对于这个老来子,鲁迅先生真是发自内心的疼爱。
但他的疼爱不是没有原则的骄纵和宠溺,而是以儿童为本位,让孩子健康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
他没想过孩子要怎样飞黄腾达,也不强迫孩子一定要继承自己衣钵做一个文学家;
只希望孩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平平淡淡健健康康过一生。
实如鲁迅所愿,海婴长大后虽然没有像他那样成为叱诧文坛的巨匠,却也在自己钟爱的领域成名成家,一生过得清淡、幸福、满足。
诗人柳亚子曾说,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确实,先生的教育观念,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值得年轻的父母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