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情绪理解在亲子沟通中的神奇力量
在一本书中看到的案例深深打动了我: 我和儿子经常在睡前因为洗澡的事争吵,闹得很不愉快。这次,我多抱了他一会儿,然后说,该去洗澡了,他说他不想去,我放松且严肃地说:"我知道你不想。"不知道为什么我俩都笑了,也许是因为我这个反应和平时太不一样,以前我总是唠叨他,讲一堆为什么要洗澡的道理。随后,我邀请他说:"我们一起去吧,我陪你。"他很自然地拉着我的手去洗澡了。
回忆当时,我发现当我用这样的方式真实地说出他的想法时,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担心他会拒绝洗澡,那一刻只是深深地理解他,也相信事情一定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情绪理解力量太神奇了,你看简单的一句"我知道你不想",不仅避免了争吵,事情也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放下自己想要掌控的心,放下一定让对方这样做那样做的期待,换为深深地理解对方,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把他的感受说出来,把对他的情绪理解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孩子就感到被理解,被看见了,他的情绪没有了,然后更有可能把注意力放在"我到底要做什么"而不是跟父母的对抗上来。情绪理解,跟共情的含义类似,听起来更好理解。
情绪理解,就是用语言、面部表情、 肢体动作等将孩子的感受情绪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让他知道我们理解他,孩子就会觉得和父母很亲近,父母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这样的情绪理解,我跟孩子之间也经常发生,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引发孩子自主自发的去专注自己的事。
比如孩子回来说,今天的作文好难啊,烦死了,不想写,通常心里的反应是"作文那么重要,这是啥态度,这样能学好才怪!",这个想法如果说出来,再加上严厉的语气语调和肢体动作,想想看会有什么后果?大概率是不欢而散,吵上几句,双方气鼓鼓,孩子的情绪也好不起来,写作业肯定是会被影响到的。
相反,只是简单的一句"这作文看着就难,可是难不到我儿子",想想看会发生什么?
比如晚上到点要睡觉,孩子还想干点啥,放下争执,放下那些"这都是约定好的,要说到做到",简单一句"我知道你想把这个作业做完,同时咱们家要熄灯了,我去关灯了"。
深深的情绪理解,其实比讲道理、说教要来得简单且有效,只是我们不熟悉这个模式,没关系,慢慢来,就像卖油翁说的"无他,但手熟尔。
当习惯性的想要跟孩子说教、讲道理时,停下,做个情绪理解,然后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出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其实跟成人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对方的情绪时,说出他的情绪而不是争辩、解释,试试看有什么效果。
下一篇我们来聊聊 如何发现孩子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