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第一化工厂 辽源市第一化工厂,位于辽源市工人路。 辽源市第一化工厂,始建于1952年,是辽源市建厂最早的化工企业。建厂初期为硫化兰染料生产企业。1952年3月,辽源市人民政府根据当时国内市场硫化兰染料短缺、依赖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实际情况,决定筹建辽源硫化兰染料厂。当年,投资7.3万元,于7月开始建厂施工,设计年产硫化兰染料30吨。12月,工程施工结束并投产,生产出合格硫化兰染料360公斤,产品质量超过当时进口染料水平。东北人民日报发表了《硫化兰染料试车成功》的消息。工厂为纪念投产日期,将产品规格型号定为(121)红光和(124)蓝光。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1953年8月,对硫化兰染料生产进行技术改造,由大罐生产和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年生产能力由30吨扩大到200吨。1955年1月,建成银粉车间。1955年末,企业建设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35.5方元,共生产硫化兰染料217.2吨,完成工业总产值累计188.5万元。 1956年8月,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辽源市硫化兰染料厂的骨干产品硫化兰并入吉林染料厂(吉化公司染料厂),53名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同时调出。厂名改为辽源化工厂,只保留银粉一个产品,并开始开发新产品。当年10月,用硫化兰厂房及部分设备生产小苏达,建起年产1000吨的小苏达车间,当年生产128吨。1957年7月,对小苏达和银粉车间实行技术改造,小苏达年生产能力由1000吨提高到2000吨;银粉生产实现机械化。当年生产小苏达2170吨,银粉21.1吨,实现利润85.6万无。1958年4月,由国家投资1.8万元建成年产60吨的油黑车间,当年投产。1959年,筹建糖精钠车间,年底建成,1960年试车成功并投产。此间,辽源市化学厂并入该厂,并入产品为化学塑料制品乒乓球、鞋油、香皂、汕布、漆布等,厂名改为辽源市第一化工厂。 1962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中共辽源市委决定,将辽源市第一化工厂的银粉、油黑车间调出,组建辽源市第二化工厂;将乒乓球车间迁出,组建辽源市乒乓球厂;将鞋油、制腊等产品迁出,组建辽源市油脂化工厂;将油布、漆布等产品迁出,组建辽源市相纸厂。辽源市第一化工厂仅保留小苏达和糖精钠两个产品品种。 1961年,辽源市第一化工厂对苏达车间再次技术改造,使小苏达生产能力一跃达到年产5000吨。1965年,建成苯磺酸甲酯和双氧水车间,产品由2种增至4种。"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受到很大冲击,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968年和1969年连续两年共亏损71万元。1978年和1979年再次发生亏损,两年共亏损110万元。 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辽源市第一化工厂一面开展企业整顿,一面进行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取代了老技术、旧工艺、旧设备,使工厂从低谷中走出。当年白筹资金3万元,改造邻位胺生产的磺化、胺化两道工序,很治了氯化氢污染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35万元,实现利税138万元。1981年,把糖精的生产工艺由甲苯法改造成国内比较先进的苯酐法,生产能力由1501屯提高到500吨,实现当年改造,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同时,对苯磺酸甲酯和苏达车间进行技术改造,甲酯的生产能力翻一番,达到300吨,小苏达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6000吨。糖精车间经过二期改造,糖精收率提高了15%,忧质品率提高40%。1984年,开始优化产品结构,淘汰成本高、缺乏竞争能力的双氧水、邻甲苯磺酰胺两种产品;继续对糖精、苯磺酸甲酯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开发出对甲苯磺酸-β-甲氧基乙酯、CLT酸、苯甲酸钠、4B酸等新产品,使产品结构向高、精、尖发展。 到1985年末.全厂累计投资843.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21万元,净值546万元;累计实现利税4149万元;有职工968人。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8万元,实现刊税1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