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花白、脸庞圆圆,戴上做实验用的护目镜,北京化工大学外籍教授戴伟就化身成孩子们喜爱的"肯德基爷爷"。在孩子们眼中,这位可爱爷爷好像一个神奇"魔法师",让奇迹发生。 2023年是英国人戴伟来到中国的第27年。在这27年里,他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是投身其中,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通"。现如今,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科普工作。他不仅带着自己的科普讲堂走遍了中国,还成为了快手上拥有近1000万粉丝的人气科普博主,为千千万万人展示着化学魔法。 戴伟教授 一个爱好是化学,另一个是中国 戴伟从小就对化学充满兴趣。他在1984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除了化学,另一个点亮他兴趣的是"中国"。"我经常和我的朋友说,‘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另一个是中国’。"戴伟说。 11岁时,他通过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订阅《北京周报》了解中国的情况。当时英国有关中国的新闻不多,他觉得"神秘"的中国像"黑洞"一样吸引着他。 1987年,戴伟第一次来到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独自去了好几个城市旅游。"当时在上海,晚上六点我出去吃饭,结果发现是餐厅都只在五点到五点半营业,六点都关门了。"他说,"现在中国有24小时餐厅,不想出门,还可以在家里订外卖。" 此后的每一年,戴伟都会来到中国,感受这个神秘国度发生的变化。正是因为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他做出了定居中国的决定。那是1996年,他受邀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从此便定居北京。 刚在中国任教的那几年,他每年会回一趟英国,一是要看望在英国的母亲,二是购物。戴伟回忆,那时每年回去前都要列个购物单子在英国采买,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英国能买的在中国都能买到。 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有戴伟所在大学的科研条件。 戴伟刚到北京化工大学时,人才和设备都很紧缺。 "段雪院士当时在一个小实验室里做科研,实验室只有一些简单的国产设备。那个时候化工大学就24个博士生,大部分不是全日制。"他说。 现在,化工大学的实验室里配备了世界一流的设备,也有了一大批博士生和博士后。 在北京化工大学任职期间,戴伟推动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他与段雪院士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插层结构材料研究领域。 带给孩子们"快乐科学" 除了专心科研,戴伟也在寻找机会在中国做化学科普。他以前在英国埃克塞特当老师时,就一直坚持科普活动。 契机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是国际化学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决定给各分会一笔1000镑的资金做科普项目。作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会长的戴伟,为有资金支持科普感到高兴,另一面也在思考怎么用好这笔钱。 收到这笔资金的第二周,他和一位在中国做慈善的英国朋友艾伦吃饭。艾伦成立了慈善会,帮助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组织志愿者去打工子弟学校教英语、美术等课程。 "为什么你不来教化学呢?"艾伦提议。两人一拍即合,合作设计了 "快乐科学"项目。 自"快乐科学"项目启动,戴伟只要有时间,就会在周末早上六点,和年轻的研究生志愿者坐着面包车前往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到了学校后,他就会摇身变成孩子们眼中的"魔法师",用化学实验变出各种"魔法"。 化学最大的魅力之一,莫过于亲自动手实验,看到各种神奇的变化和现象。 "我们会让学生自己穿白大褂做实验。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基本没有实验课,也没有做实验的条件,所以在课堂上大家都特别认真,也很喜欢实验。"戴伟想让课堂上的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为了孩子的安全,戴伟用塑料的实验室仪器代替了玻璃,做实验时不会用任何毒性和腐蚀性的药品。 每次给孩子们讲课,他都会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现场准备,课程结束后,还会花半个多小时独自收拾实验器材,相当于一堂课大概需要花费4个小时左右。 "在结束科普课堂时,我会问孩子们,未来更好的先进材料,谁来研发呢?孩子们都会说化学家。"戴伟说。 "我告诉他们,是化学家,但不是我这样白头发的化学家。孩子们明白我的意思,他们说是黑头发的化学家。"戴伟说,"你们不都是黑头发吗?希望你们努力,在黑头发变白之前,成为科学家。" 戴伟形容"快乐科学"项目就像是一粒种子,没想到在十年以后这颗种子会变成这么大的"科普树"。 这颗种子不仅种在了孩子心里,也种在了戴伟心里。 戴伟教授给南京中山小学的孩子们上课 给1000万人变"魔术" 在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戴伟去了中国很多地方。除了西藏以外,每一个省份他都去讲过科普课。 1997年,他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去贵阳。前不久,他去贵阳科技馆讲课,坐高铁只花了八九小时。尽管当下的交通已经十分便捷,但距离仍然限制着戴伟撒播科学的种子。 "中国太大,省份很多,就算我一年365天每天都去各地去做科普,效率还是太低了。"戴伟说。 戴伟希望能有一种新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化学科普。 2018年,他的助理索老师建议把科普做成短视频放到网上。正是这个建议,快手上多了一位百万粉丝的化学科普博主——@戴博士实验室。 "索乐乐老师回老家山东过年,发现家里的亲戚朋友每天都在刷短视频。回到北京后就跟我说,我们应该试一试拍化学实验短视频放在快手。"戴伟说,"我当时觉得可能没什么人看,但还是尝试去做了,没想到很受欢迎,就坚持了四年。" 他认为,短视频平台用来休闲,可以接触到传统平台难以接触的人。"我觉得做科普不要等人来,是人在哪,你就去寻找他们,把他们拉过来,去发现对科学感兴趣的观众。" 另外一个好处是平等,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就能看短视频。 戴伟每年过年都不在北京。过年时,他会去朋友们的农村老家,体验传统年味。这让他目睹了中国农村20年来的变化,农村的生活和教育都有很大的改善。 "但农村的条件和大城市的条件还是不一样。在科普方面,大城市线下的科普活动很多,农村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少。但是网络平台基本是平等的,你有手机和网络,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短视频,能让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机会接触科学的人,享受科普,得到科普精神。"戴伟说。 正如戴伟所说,他是利用像魔术的实验,把孩子带进化学的魔法世界。 戴伟教授在快手的短视频账号 在短视频账号@戴博士实验室中,一分多钟的"海绵宝贝变装"实验视频将酸碱指示剂原理变得生动明了,不到20秒的手指魔术展现了-196液氮℃强大的冷冻能力…….他正在用短视频吸引孩子们。 "我会告诉孩子,如果我是魔法师,就不会告诉你魔法的秘密。但是科学家没有秘密,我们要分析怎么得到神奇的现象。"戴伟说。 "几千几万的人看我的短视频,不会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但可能有一小部分受到启发,决定成为科学家。"戴伟希望能有一些孩子,把化学的种子放在心里,生根发芽。 "就算不会成为科学家,刷到视频的人也能培养科学思维。"戴伟说。 直到现在,市面上还能经常看到"无化学成分添加"的广告语,"化学成分"就像一个贬义词。实际上,化学物质无处不在,呼吸吸入的氧气和吐出的二氧化碳、生命赖以维系的水,都是化学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大家对化学有负面意见,认为化学会带来污染、造成爆炸,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生活离不开化学。"戴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从事化学工作的人没做好科普。 在戴伟看来,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科普获得科学思维,现在信息时代需要过滤大量内容,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观点和其背后的证据。"这也是科普的意义之一。" 【记者】段江含 【作者】 段江含 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