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观"这个词现在比较热,我在去年10月份写过一篇关于京观的头条文章《古代如何处理战场尸体?古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使用了2200年》,下面说说我的看法吧。"京观"是干嘛的?"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征昏逆而章武功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京观就是征服敌人后用来彰显武功、炫耀功绩的,也就是用来震慑被征服地区和人民的一种直观而具体的方式。 公孙氏割据下的辽东有多强大? 公孙氏自190年公孙度割据辽东至238年公孙渊被司马懿灭族,已经历时三代约50年之久,甚至比曹魏政权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在公孙氏三代人的治理下,辽东地区并不像中原战乱地区那般残破衰败,反而是北方中原士人躲避战乱的绝佳去处之一。 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一大批中原豪族士人从陆路或渡海至辽东,极大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公孙度、公孙康等人先后击败乌桓、高句丽,稳定了辽东边境,公孙度甚至在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今朝鲜平壤南部),拓展了汉朝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区域,俨然成为东北地区最为强大的割据政权。这公孙氏的辽东强大到什么地步呢? "(公孙渊)自以为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信能右折燕齐 ,左振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称王也。"——《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控弦十万这个词是形容游牧民族强盛的基本指标,公孙渊能够控弦十万,这是十分可怕的数字。蜀汉灭亡时,其兵力不过九万人,东吴灭亡时,兵力二十万。辽东的公孙渊已经具备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争的硬条件。曹魏为何要征讨公孙渊? 公孙渊和东吴有暧昧关系,一旦两者结成同盟,开辟第二战场,曹魏将首尾难顾。这个公孙渊也是有点作死,孙权派人来和他结盟,他却杀掉了使臣,扣留了财宝,臣服了曹魏。趁着这个节骨眼,毌丘俭征讨高句丽,使高句丽降服于曹魏。 后来曹魏想通了,留这么一个藩王也不是回事,于是让公孙渊到洛阳述职。公孙渊心知肚明,此去将有去无回,于是就反了。 司马懿征讨辽东时,一共征调的士兵大概有7万人。公孙渊虽然兵多,但其领土广大,分兵防守,真正直接怼司马懿正面的人数要小于司马懿。司马懿远征辽东,必须毕其功于一役,于是趁着辽河泛滥,把龟缩在襄平城内的公孙渊死死包围,取围而不歼,待其粮尽。一个月后,公孙渊就没粮食吃了,襄平城内人吃人,只能选择突围。司马懿很轻松就拿下了襄平。司马懿为何要筑京观? 公孙渊被灭族是理所应当,但司马懿将襄平城内饥肠辘辘的7000名15岁以上的男子尽数斩杀,筑成京观塔,就显得太过于残忍了。他这样做,应该有以下考量: 1、襄平虽破,公孙渊虽灭,但辽东广大地区还未征服,为了震慑辽东残余势力。 2、襄平已经粮尽,司马懿所部粮食也不多,出于考虑后续的军事行动,所以屠城襄平。 3、东汉名将皇甫嵩在剿灭黄巾起义时,曾在攻克下曲阳后,斩首10余万,筑京观。司马懿或许亲眼目睹、或许听闻旁人,知道京观塔的"壮观景象"。而征讨辽东,是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的最后一仗,为了彰显功绩,在军中树立威信,司马懿决定在辽东地区也筑一座京观塔。 京观这东西虽然很残忍,但确实很能极大地满足胜利者的各种心理需求。司马懿的徒弟邓艾在灭亡蜀汉后,于绵竹关筑京观塔,彰显战功。没想到两个月后,邓艾就被斩首于绵竹关,也是讽刺至极。 首先我来向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京观,简单地说就是将敌人的尸体放在一起,在上面封上土,建成高高的土堆,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功,同时还起到了对敌人的威慑作用,当然这个规模并不一定有多少,有时候就是将尸体直接堆在路边上,封点土。总之就是要让敌人看到自己的做法,显示军威,同时震慑后人。 在《左传》中就记载过做京观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天怒人怨,正常情况下将领不会建造这个的,容易引起众怒。那么司马懿在灭掉了公孙渊之后为什么要特意建造京观呢? 其实像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的人,做什么应该都是有深意的,绝对不可能只是单纯的炫耀自己的武力,在当时公孙渊可以说是东北亚最强的一股力量,司马懿也并不打算占领当地,但是他需要震慑当地的人,因此行事自然是越高调越好,要将他们打服,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害怕,这样最起码表面上,当地人都会臣服。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展示态度的意思,京观筑造起来,如果还有人敢反抗,那下一步必然就是屠城,在古代想要迅速的达到震慑效果,最好的办法还是屠城,不要觉得残忍,在古代这些都是很常见的。 做京观也给司马懿本人带来了很大的虚荣心,也是一种炫耀,彰显自己的能力,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震慑本地人,摧毁敌方士气,令自己一方士气大涨。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司马懿性格残忍的一种折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唐房玄龄等修撰的《晋书·宣帝纪》:"既入城,男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这说的就是司马懿238年平定辽东公孙氏,最后破了燕国都城襄平也是今日辽阳后屠城的史实。 京观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三国杜预总结称,"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 首先先通过史料看看"京观"这种现代人觉得很残酷的炫耀武力的方式在当时人眼中是怎么样的。《晋书》是唐朝人修撰的,而《唐书》《新唐书》《通鉴》《资治通鉴》中都有唐朝将领筑京观的记载。可见当时人对此至少是不反感,并不认为是穷凶极恶的事情。 《三国志·魏书》: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三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彰武功也。"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司马文王是司马懿的儿子,邓艾是司马懿的心腹,也由此可见,京观彰显武功的作用更受重视。 (图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当然也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司马懿之所以在辽阳筑京观,私以为,这样做的目的有三。 一是震慑那些反复无常的。公孙渊就是这种人,在魏国与吴国间见风使舵、既向魏国称臣受封为大司马、乐浪公,又跟吴国眉来眼去,接受了燕王的称号,最后终于在237年公然自立燕国。 二是震慑辽东其他地方。公孙一族经略辽东50年,襄平所在只是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而且是与中原王朝最近的一个郡。斩草除根之后,其余各郡俱降。"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 三就是震慑东北的那些一直被公孙一族压制得抬不起头的少数民族了。 以现在的观点看,司马懿的做法是残暴不仁的,但是当时他确实没有时间缓缓图之,只能使用霹雳手段搞定辽东,毕竟当时的辽东在中原人眼中不是什么太值得重视的地方。 司马懿急什么呢?238年6月,也就是司马懿开始与公孙渊交战的时候,魏明帝曹睿身体开始恶化,239年元月一日薨。当时平定了辽东的司马懿已经回师,从几千里外的辽东到了离洛阳几百里外的白屋,如果他远在辽东的话,只怕辅佐少主的臣子中就没了他的位置。史料也有记载,称曹睿让代表门阀世家势力的司马懿上位辅政确实是犹豫再三。 司马懿做这件事情呢?实际上他跟他的老对手诸葛亮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件事情,无论在三国任何时期,无论内战打的多么凶,三国任何一股势力都不允许外围势力对于自己领土内的人民为非作歹,这是所有当时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底线。 魏国曹操比较有名的,就是曾经不顾自己大军全军覆没的危险,去宰了乌桓这个部落,并且对于北方的匈奴和鲜卑,曹操都是采取高压政策。 至于说东吴一直都在防备南越部族的是侵入,即便曹操南下的大军已经杀到赤壁了。东吴为什么只能挤出5万的大军,因为大部分的军队都要去防备南越。 就是说诸葛亮当然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小孩儿都知道,事实上,司马懿做京观是跟诸葛亮。这个做法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只不过诸葛亮凭借自己仁慈收复了南蛮,而司马懿凭借自己手段,凭借自己杀戮征服了整个辽东。 京观是什么?(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事实上就是把敌人的士兵或者平民所有人的人头砍下来,堆在一起,堆成一座小山,放在城市的旁边,供来往的行人参观,告诉你们,这就是反叛或者是违抗我的下场,用来震慑敌人,包括震慑自己人。 对于辽东这块儿土地,实际上民族成分特别复杂,不仅有汉人,而且还有一大堆的少数民族,双方混聚在一起,你分不清我,我也分不清,你就这么一种民族融合,但是这种民族或者说这种二狗子是特别危险的,为什么? 他们既融合了汉人的狡诈,又融合了游牧民族那种残暴,血腥,这一点曹老板特别清楚,为什么他曾经不顾大军全军覆没的危险去宰了乌桓,其实他就明白这其中这只部落的危险性。 乌桓就是这样一支部落,他原先是一支游牧部落,后来由于大汉王朝,他的文明的吸引,他到大汉王朝的边疆定居下来,逃难过去的那名跟他们融合在一起形成这样一直部落,他们对于汉文化,他们特别清楚,但是他们宁愿用一种游牧民族的身份在那生活,为什么? 在平常农耕的时候,这帮人会穿上汉人的衣服表现出来,我是良民,然后你们不要过来打呀,我们我们安心性耕种,种出粮食,但是等到粮食收割以后。军队就在这个时候会出现换防或者是回撤,然后他们就披上胡人的衣服,骑上战马干啥,抢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等到军队一过来,又穿上汉衣,又开始耕作。 这种人如同附骨之蛆赶不走,而且拿他没办法,除非他自己冒头,当时的乌桓觉得整个中原王朝由于内战,所以实力大幅度下降,扯起反旗打算谋反,或者说谋取一点利益,曹老板就是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然后一举将乌桓给灭了。 对于司马懿来说,它所征服的辽东地带,相当于半个乌桓,对于这样的一只部落,他的选择还是以杀为主,为什么?谁叫你之前跟孙权一直暧昧不清啦,而且叫你过来到京城里面做客,你都不过来。我能拿你怎么办?把你杀了我放心啊! 并且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搞掉了曹爽可以说是独揽大权。但是对于整个曹魏而言,司马懿这个时候做事儿不能太过火,至少不能够快刀斩乱麻,先杀掉一批人,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不理智的,而且他也不会这么做。所以拿你辽东出气也是情有可原,并且通过你们辽东,我向朝廷里面其他的人宣布别惹毛我司马家族,否则京观上面的头颅会多几个,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心狠手辣。 司马懿是汉魏豪族集团的大政治家,他在辽东筑人头京观,是为了威慑那些离心的地方豪强。此举是重要的战略举措,维系豪族政制的有效办法。 汉魏豪族之强大是极为罕见的,当时的中国可谓真正的东亚大陆霸权,那些边疆豪族集团经常杀戮、吸纳周边族群,建立起实力极大的地方性政权,如董卓在河湟西域的经营,吸纳羌兵、西胡兵,成为天下强藩,以至于袁绍都说「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乎?」 同样,袁绍家族也是一样,他们不仅实力强大,还吸纳周边族群加入集团,袁家军中有乌桓重骑兵三百余骑,这也是中国古代使用重骑兵的最早记录。 可想而知,公孙家族不会比袁绍弱多少。这个集团因着历史惯性,实际上已经是第二个「卫满朝鲜」,一有机会,它肯定会跃马中原。这就是中原河北豪族集团的心腹大患了。因此司马懿的军事行动代表着汉魏豪族的共同利益,他们不容许这种心腹之患长期存在。 而司马懿则更老谋深算,他要用一场华丽而残酷的夷灭行动来震慑豪强,因此,当其残酷围城、磊筑京观之时,豪强集团对他的手腕会有多么敬畏?他作为豪族集团领袖的地位再也无法撼动,那些对他心存轻视或不服的豪强,会被他这次行动彻底震慑。 他篡位的心思在出兵辽东前已经显露,他当时咏了一首诗,其中说到「肃清万里,总齐八荒」。最后又假惺惺的说「待罪」,可见他已经深知时势已至、羽翼已丰。 京观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尸积如山就是它的外貌。古代对死亡非常讲究,即使死也要留个全尸,如此做无异于亵渎尸体,不能安葬。 司马懿为什么要做如此残忍的事情,为了威慑。 辽东远离权力中心,地处边境,是个过度地带,此处管理稀松,尤其在乱世,名义上是附庸,实际上却是藩国。公孙家只要不惹麻烦曹魏就不会去大动干戈的讨伐,毕竟他们实力弱、势利小。 但偏偏公孙渊要惹麻烦。公孙渊夺了其叔父的政权后有点膨胀,曹叡不顾大臣反对,给了公孙渊一个合法的名号——辽东太守。 此人反复无常,吴国遣使修好,他把吴使杀了献给魏,后来他叫板魏国,又想和东吴修好。不仅如此他还将鲜卑人引人以侵扰魏边境。 魏国忍受不了后方有这样的势利,司马懿奉命去平叛。鉴于那里民风剽悍,又不服统治,就用京观的方式予以威慑。 文|小河对岸 辽东公孙氏,是汉末三国时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割据辽东长达五十余年,而论国祚可与蜀汉比肩。但为何同为割据政权,蜀汉与东吴最终都遭到了魏、晋的善待,而辽东公孙氏却惨遭司马懿的屠戮呢? 据《晋书·帝纪一》记载:..文懿(公孙渊)攻南围突出,帝(司马懿)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 而蜀汉在破灭之际,谯周却对蜀汉君臣如此说道:..方今东吴未宾(降),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刘禅)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蜀汉群臣都认为谯周的话很在理,便投降了曹魏,而蜀主刘禅也的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善待。吴主孙皓投降之后,也无性命之虞。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辽东公孙氏并没有被魏、晋视为对手,而被视为搅局者。这段时期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三国时期,而未被称为四国时期,就在於辽东公孙氏的体量实在太小,而没有作对手的资格。蜀汉虽小,但全据益州之地。而辽东公孙氏虽名义上有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但传统上属汉人的郡也只有辽东一郡。且辽东地区在当时属於地广人稀、欠开发地区,人口也很是不足,并没有自立的资本。辽东公孙氏长期附属於曹魏,而后又与东吴孙权搞暧昧。 其二,辽东公孙氏毗邻鲜卑、高句丽、夫余、濊貊等少数民族地区,大肆屠戮公孙氏,并筑以京观,有威慑远人之心的目的。 其三,曹魏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辽东问题。辽东公孙氏历经四主五十余年,根基较为深厚,而对曹魏却时降时叛。曹魏欲想全力对付蜀汉与东吴,就必须得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辽东问题。当然,从短期来看,司马懿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也导致了辽东地区的人口空虚,致使,西晋以后,辽东地区渐为鲜卑、高句丽占据。直至,明朝时期,汉人的势力才再度进入辽东。 参考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