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正式工作,不是你想到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去上班就能去,都是由正规学校毕业,或有关组织推荐和分配的。 过去管粮食的部门就是粮食局,下面就是粮站,我地好象没有听说有什么粮管所。 到粮部门工作的一般是商校、农校等中专毕业生,还有复退军人,接班的子女及其他单位转行的。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粮食紧缺,城市居民的食用粮食、菜油及一副食如粉条之类都是实行计划供应,因此,那时的粮食部门和食品站一样走红还有一个杀猪卖肉的、供销社卖副食及化肥等的人员关系及威望超过一个公社书记,像开车的司机,医生及教师在他们面前无不点头哈腰,听他们吆喝,更莫说一个普通群众了,因为要巴结他们恩赐点利益。 同样粮部门的工作者特别是站长及具体搞经办人和销售人员,也是个走红的职业,农民交公粮希望不受收粮员的打磨刁难;一些人还想找他们开点后门占点便宜,别人买不到的他却能去买到,如买点处理粮、米糠、谷壳等,都要千方百计地和他们拉上关系。所以那时的粮食工作也是一个非常走红的职业,羡慕的职业,也不是任何人想进都能进的。 世事无常,历史总是在和人们开玩笑,往往会把被颠倒了的事又颠倒了过来,并反复地重演着。 那时在粮管所上班的相当于当时人民公社干部的职业,每个月固定工资,吃的国家粮〈麻袋粮),如果是退休有固定工资! 六七十年代在粮管所上班比现在的派出所牛多了!想去粮管所上班当然难了,农转非上户口必须得先办粮食关系,待遇就是能以粗换细,换粮票也得到粮食管理所找关系。 我哥哥就是六七十年代在公社粮管所的工作人员,还是主管粮票面粉发放的人员,可以完全说是六七十年代最吃香的工作,凡是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是都清楚的。 那时候想去粮管所上班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哥哥原来是在当时公社工作非常吃香的工作岗位上,并且还和公社书记关系非常好的情况下,才调到粮管所去工作主管粮票面粉发放的。就象我们的地方一年有一次古会,是所有的亲朋好友聚会的日子,作为六七十年代那一天要待20桌的亲朋好友,可想当时的粮管所这份工作,在社会上的人事关系是多么的荣耀,也是多难才能够去粮管所工作。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粮食生产在短短几年中,就彻底做到了供应充足有余,就取消了凭粮票供应面粉和粮票的发放,虽然是农民在二千年以前还交公粮,但是在粮管所的所有工作人员已经是不吃香了。随着我国粮食的收购改革,有粮店收购改为市场托管收购,凡是在粮店的工作人员就是退休工资也不高,可以说在退体的工作人员当中,退休金也是最低的档次,一切特遇并不是很好,这就是我哥哥的实际情况。 六七十年代在粮管所上班的属于国家干部,负责公粮征收,储存,供应粮的核准发放,我记得一个公社的粮库储存达数千吨。后来体制改革后,粮食由国家储备库掌管,调派。粮管所工作人员缩减很多退休下岗了。不过他们现在还是有退休工资的。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也是一个物质短缺的年代,凡是涉及到粮、钱、物的工作岗位都很吃香。 到粮管所上班,不是你想去就去得了的,需要政府安排才能去,主要是退伍军人,干部家属才能有机会去。 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粮食实行市场化运作,粮管所早已撤了,原粮管所人员早已下岗自谋职业,由于他们懂得行粮食行情,不少人当上了粮油个体经营户,生意兴隆,当上了大老板,也有的当上了粮贩子,只有少数思想守旧,年龄偏大的人,靠养老金生活,总体上过得还不错。 六七十年代,进粮食局上班,需要遇上县里招工,符合招工条件的年轻人,必须是城镇户口,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经政审,体检等审核,报县劳动部门批准,才能成为粮食部门的正式职工。入职工资二三十块钱。分到县粮食局下属各公社(镇)粮管所,粮食仓库等部门上班,当时的粮食系统职工,虽然说工资不高,但油水多多。最起码家里的粮食不愁吃,收稻谷需碾米,供应城市人口,其米糠在市场上是最好的猪饲料,只有职工才买得到,比市场上便宜八成。别看不起米糠,喂猪属于精饲料,买卖米糠都能挣大钱。加工大米的工作虽然累,但收入不会比县委书记少。在门市部当售粮员,专卖供应的大米,面粉,香油之类,油水照样多,还可以做人情,当年在粮食部门的职工,就晓得内情了,当然都早退休了。但养老金比公务员,教师,医生之类退休人员少得太多了。我们县里粮食系统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少的三千块左右,最多也就四千多块钱。但福利在上班时就享受了。现在生活条件好,粮食也便宜,米糠也不稀奇了。 六八老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前,在粮管所上班那是非常牛逼的一项工作,我有一位同学他的父母都在粮管所上班,我们吃玉米面窝窝头,他吃馒头片还得用油炸着吃,把我们全班同学馋的呢,九零年往后粮食系统就不行了,老职工都退休了,当年的青年职工都下岗失业了,现在已经都另谋出路了。 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很难很难。那时候,粮所是香饽饽。吃供应粮要从粮所开票运出,交公粮更是如此,保管员层层把关,在农民眼里,他们的权力无穷大。 他们手中掌握权力,因此,在别人眼里是最好的了。 每到秋收,粮管所就热闹非凡了,院内的马路上排着长长的交粮车辆,晒场上晒着小麦和豆子等。门外还有小市场,卖瓜子,卖麻辣烫的摊位也一个接一个。 这时候的保管员显得格外忙乎,既组织群众排队,又拿着铅筒验粮。粮食干不干他们说了算,折扣多少也是他们,权力大得很。 当时,在那样混乱的时候,有的粮所工作人员在秤上做文章,采用少称少报方式进行克扣和贪污,还被群众举报了。 交公粮,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是深刻的。 后来,粮管所职工被改职下岗了。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他是粮所主任,待遇很好。后来他下岗了,现在是4050人员,工资二千多元。 我还有个同行,过去靠关系从教育单位调到了粮管所,现在也下岗了,工资按企业工对待,每月领二千多元。 当然也有人去创业,生活过得较好。但大多数人都下岗了,收入不怎么样。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世事难料呀!现在,每次看到粮管所那高大而空旷的库房,我就想起了交公粮那段艰难的岁月。 当年可是特别吃香职业的,当年那批人,基本退休了…后来改为粮站,粮库,储备粮库,现在这些依然存在,这些年一些地方的粮食局并入发改委了 ,成为二级局…粮站粮库粮食购销公司的职工待遇就是如同普通国企职工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