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茯苓这几年在养生方面也很火,很多人都用茯苓来祛湿或养生保健,都认为服用茯苓对身体有益无害,中药是无副作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中药是以偏性治病的,不是以含有什么营养成份,什么元素来治病的。中药的偏性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伤人。比如说茯苓,它的偏性是淡而渗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这种利水渗湿的作用,对水湿潴留引起的水肿胀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导致的泄泻,以及水饮凌心引起的惊悸失眠等证是有疗效的,也是一味良药。但是,若是对有阴虚火旺,内热消渴,证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的人来说,服用茯苓,则有害无益,因茯苓味淡渗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若本已阴虚津少,阴液不足,还去利水利湿,这与火上浇油无异,只会加重病情。 茯苓的副作用并非是含有什么毒性,而是茯苓的偏性。不但茯苓是这样,任何一味中药都如此。比如说温补肾阳类中药,对肾阳虚证是良药,无副作用,而肾阴虚证服用,则有面红耳赤,流鼻血等不良副作用。所以,任何一味中药都有偏性,若对证则益,若不对证,用药不当,都有副作用,茯苓也如是。 以上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茯苓有白茯苓和赤茯苓之分,白茯苓渗寒湿,微补,走气分;赤茯苓渗湿热,不补,入血分。我们平时食用的茯苓一般指白茯苓。茯苓药食同源,性味甘淡平,不偏寒热,渗湿利水且能补益脾胃,还能宁心安神。茯苓应用广泛,配党参、白术、甘草称四君子有健脾益气之功;配菖蒲、远志,治惊悸、健忘;配猪苓、泽泻治小便不利;配半夏、陈皮治痰饮;配木香治泄痢;配木通、车前子治湿热淋浊。茯苓可熬粥或作代茶饮,也可做面食,做法不同风味和效果也不同。 吃茯苓好处很多,但是过犹不及,吃的太多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尤其一些年轻女孩了解到茯苓可以祛湿减肥还能美容后大量服用,也是不可取的。 茯苓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小便过多或小便频数者应慎用。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茯苓是传统的药食两用类中药材,整体来看副作用不大,相对安全。但是中医学讲究药证相合,即药物的功效作用要与个人的体质情况和病证表现相吻合,以茯苓为例,它味道甘淡,药性平和,味甘入脾,味淡通利,具有健脾益气,渗利小便,排泄水湿的作用,针对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引起的诸多问题。显然,湿气重的人群与茯苓药性匹配,如果水液不足,津液亏损的病人就不适合使用茯苓了,长期过量的使用必然会消耗排泄津液,导致津液不足的问题加重,出现明显的便秘,口干等副作用。 ★健脾益气,淡渗利湿——茯苓古人认为茯苓产于云南者佳,又称"云苓",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安徽岳西已成为茯苓的主产地,无论是从产量,规格分类到质量和规模程度,安徽岳西都是当之无愧的茯苓第一产区。苍松翠柏历经百年风霜,松树四季常青有百年生机,象征着长寿和灵气,茯者伏也,潜伏于松树根部结成的茯苓,在古代形被象的称为"伏于松根,得松树之灵气"。如《史记·龟策传》写到茯苓"松之神灵,伏结而成"。 禀赋了松根土木气息的茯苓,生来具有甘淡的味道,土气通于脾胃,甘入脾,甘味具有滋补强壮的特点,奠定了茯苓健脾的作用,《内经》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脾胃以舒缓的运动方式为人体消化饮食,运化水液提供气血营养,脾胃虚弱,饮食或者水湿停滞,脾胃运化无力,失去了和缓的运动特点,人体出现腹胀,食少腹泻,水湿不被运化可导致津液输布障碍,引起浮肿,恶心,口渴,心悸恐惧,舌淡苔腻的表现,此时要针对病因采取健脾消食或者健脾利湿等舒缓补益的方法调治脾胃。茯苓味甘而缓入脾胃,味淡能够渗利水湿,质地沉重可以深入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肾,淡渗水湿内停引起的问题。 ★茯苓的副作用茯苓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偏性不大,多数人都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它有淡渗水湿的作用,对于水液津液不足的体质是禁用的,水液属阴,阴虚火旺口干舌红,便秘的人群亦不可重用或者大量使用。脾虚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具体的分类也不少,脾虚湿滞应当考虑淡渗利湿的浮苓,实际上,脾虚的发展方向有很多,例如脾虚引起的便溏,腹泻如果这个病人舌淡有齿痕苔腻,脉滑可能是脾虚湿滞,如果舌淡苔薄,脉弱可能是脾气虚,严重的脾气虚可能导致脾虚气陷,引起大便下坠,腹胀坠胀,头晕目眩,此时应当升举脾气,茯苓质地沉重,通利水湿的作用力量偏于沉降,脾虚气陷如果过量使用可能会加重气陷表现。《得配本草》中说"茯苓,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总结茯苓性平味甘淡无毒,是比较常用的调和脾胃之品,副作用不大,只是在津亏时应当禁用,阴虚和气陷的体质状态应当慎用。中医理论中,口淡无味,口水多可能是津液过多水湿内停,口渴口干也可能是津液过多,水湿内停,因为津液过多,水湿内停会影响水液正常的分布,口腔得到不津液的滋润,就会出现口渴。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可请中医师给予判断。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古语有云:"延年有术,餐古松根下,茯苓千岁。"自古也有"一两茯苓一两金"之说。 作为药食同源应用最多的一味药,无论历代医家或是养生人士都爱用茯苓治病调身。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强精益髓之功效。也被历代医家称为四时之"神药"。 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神农本草经》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质平和,偏性略小,味甘而不腻,气平而利下,适合大部分人群饮用,副作用较小。 茯苓内服外用均可,最突出之功效为健脾利湿、利尿消肿。既能保护脾胃,且祛湿化痰之功突出,泻中有补,适合脾虚湿阻肥胖、全身水肿、痰饮咳嗽、头晕、胸闷、腰酸背痛等症状。 而茯苓淡渗利湿,可以缓解小便不利、涩痛、淋漓不尽等症状,且不伤及正气。 除此之外,常饮茯苓也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心脾气虚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状。 茯苓色白,入肺经,而肺主皮毛,故而磨粉外用有美颜润肤的作用,同样可以泡水饮用,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明显改善的作用。 茯苓的副作用及食用注意 茯苓质地较硬,不易煮熟,药性无法发挥,一般打成细粉食用会更易消化吸收,可制成茯苓饮、茯苓粥等,配伍山药、薏苡仁、陈皮、生姜、红枣等食材。 马兰为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醋及酸物。 ——《雷公炮制药性解》 茯苓一般不与米醋、浓茶等同食,以免影响药效,出现腹痛、过敏等副作用。 茯苓利尿,体虚久病、肾虚、尿频尿急、咽喉干燥等人群不宜食用过多,以免加重缺水症状。 马兰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治五脏。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胶、龟甲。 ——《本草经集注》 茯苓要注重品质,避免购买硫磺熏过的茯苓。 茯苓没有什么"副作用",但用得不对,对身体就无益了! 茯苓是祛湿药,古人以茯苓而食。每逢细雨绵绵的暮春时节,一盘盘茯苓糕被搬上饭桌,为何要食茯苓糕?因为多雨之春,人体内的湿气会加重,食用茯苓糕有祛湿的作用 ,茯苓糕到现在都还倍儿有名气,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茯苓。 提到药食同源的食材(或者药材),茯苓绝对能排得上号,它甚至是比枸杞子,山药还更加出名,有"四时神药"的美誉,这个它的功用分不开。茯苓的功用 都说茯苓是"祛湿小能手"了,它的功效必然会有祛湿,准确说是利湿 ,若是轻微的湿气,祛除或是驱赶掉就行了,而茯苓所针对的"湿"范围很广,还包括了痰饮,所以说是利水比较适合。 其中含有茯苓聚糖,辛酸三萜化合物以及树胶等等,有利尿,免疫调节的作用,利尿也在利湿的范畴内。 食用茯苓糕其实对心悸失眠也有好处,因为茯苓有宁心的功效,《药性论》中记载茯苓善安心神,就是治失眠的,方剂安神定志丸 和 归脾汤 中的茯苓就是行安神之功,可别误以为是祛湿。 茯苓还有健脾之功,这偏向于补的方面!茯苓能够被人认可,正是由这种多样性决定的,既滋补又利水,还能宁心安神,对中老年群体好处很多。 茯苓的"副作用" 前面也说了,不存在副作用,但不适用于所有人,否则就跟"副作用"差不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 第一,滑泻者不宜食用。这在《本草疏经》中有记载,茯苓趋向沉降,故而利湿,滑泻者是由于病理因素而遗尿,或是精液自利 ,在沉降的作用下会更严重。第二,气虚下陷者也不能食,同样的道理,会加重气陷的程度,从而表现出更加严重的病症,这两类人可要十分小心才行。 茯苓是药食同源的药材,或是食材,对脾,心等脏器均有好处,入心经可宁心,入脾则是行健脾之功,但利湿这方面,就不适用于所有人了,本身就滑泻或气陷的人吃了就如同在起副作用似的,症状更加严重,用药请遵医嘱!觉得本文有帮助的话记得点赞,收藏,关注【桂北老邪 】,了解更多药材! 茯苓是利水、消肿的药物,主要作用就是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生活中食用茯苓,主要起到消肿利水的作用,脾虚的人可能比较喜欢吃茯苓。特别对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平时大便稀薄的患者也可以服用茯苓,具有补脾的效果。茯苓没有明确的不良的副作用,但是对于虚寒精滑的病人,服用起来可能会加重疾病。现在研究表明,茯苓还能增强免疫力而且还有护肝的作用,同时对于胃溃疡有抑制作用。茯苓的具体使用方法,第一种可以把茯苓磨成粉,做成茯苓饼,第二种也可以熬茯苓粥,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 茯苓长期食用,能伤体内津液呀,谢谢提醒 茯苓性味平和,适量食用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其特点就是甘淡,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且不会伤及正气。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而且茯苓还有健胃、宁心、安神、缓解失眠等功效。茯苓特别适用于脾虚的患者使用,对于脾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倦怠乏力、大便稀薄等症状效果非常好。对于虚寒滑精的患者禁止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泄泻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注意!!!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津伤口干者慎用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