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好朋友莉莉和我说,她很讨厌自己。 原因是,她最近状态特别糟糕,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情,不自律,经常玩手机;对孩子也没有耐心,总是对她大吼大叫;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身上有妈妈的影子,这让她很难接受。 我知道,莉莉从小和妈妈的关系不太好。 莉莉妈妈是一个控制欲望很强的女人,她对莉莉要求很严,尤其在学习方面,这让莉莉感受到妈妈只喜欢成绩,不喜欢自己。虽然莉莉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她从心里抵触妈妈。 莉莉曾和我说,她不会成为她妈妈那样的妈妈。 可是现在,莉莉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妈妈的样子,所以她很讨厌自己。 其实,像莉莉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 我们曾讨厌不自律的人,但自己也会玩手机浪费时间;我们曾讨厌摇滚音乐,但现在的自己会听得不亦乐乎;我们曾讨厌控制欲强的妈妈,但自己也会因孩子不听话而生气;……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呢?到底是什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下。 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老师认为,"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怎么理解呢? 就像莉莉,她说讨厌妈妈的强势和控制欲,其实她身上也有这些东西,否则她不会对孩子没有耐心。 那么,莉莉的控制欲是怎么形成的呢? 源于她的妈妈。 莉莉妈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对莉莉要求特别严,而莉莉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压抑、苛刻,且缺少温暖的家庭氛围中。 妈妈要求她学习成绩好,她就努力学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小,必须顺从妈妈才能生活得好,另一方面她知道妈妈爱成绩,成绩好了,自己也就得到了爱,哪怕是因成绩而被爱,莉莉也是渴望的。 这样,莉莉就形成了一个人要努力学习、勤奋,才能得到他人认同和肯定的观念,因此,她对自己也很苛刻。 一个对自己苛刻的人,自然会对身边的人要求严格,就像莉莉妈妈一样,莉莉也会对自己的女儿比较严厉,而这就是真实的莉莉。 从这个角度来说,莉莉曾经讨厌的样子,其实就是真实的她。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指一个人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首先,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超我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母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当本我和超我有直接冲突时,自我在它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即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 本我,和自我期待有关,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 其次,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与自我的内在冲突有关。 就像前面说到的莉莉,她讨厌不自律的人,这是超我的道德原则,源于她妈妈严格要求的内化,但本我的享乐欲望让她的"自我"很矛盾,于是她会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而这个"某种方式"就是防御机制。 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可以用"投射"和"反向形成"这两种防御机制来解释。 投射,是将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于他人,以免除自己的痛苦。 就像莉莉讨厌妈妈的样子,觉得妈妈强势霸道,但事实上,她讨厌的这些东西,自己身上也有,但是不被自己接受,于是把它们"投射"出去。 反向形成,是为了防范具有威胁性的行动,不让真实欲望被表达出来,以对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 就像莉莉表现出来的努力上进和顺从听话,就是为了掩饰对妈妈的厌恶和不满,只是她可能没意识到。 从这个角度来说,透过"投射"和"反向形成"的镜子,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讨厌自私的人,是因为我们身上就有自私的一面。我们讨厌不自律的人,是因为我们身上就有懒散的一面。我们讨厌妈妈的强势,是因为我们身上就有想控制他人的一面。其实,这也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的"阴影"。 "阴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也是自我压抑的那一部分。在意识层面,我们很难以去承认和面对,因为这些特征大多是在道德或现实中不被允许的一面。 但是,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正因为"阴影"大多来自潜意识中本能的部分,所以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可见,潜意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为了把内心的"阴影"深深地隐藏起来,我们会"塑造"或"包装"自己美好的外部形象,这就是荣格说的"人格面具"。 当我们过分重视自己的"人格面具"时,"阴影"的那部分就可能藏得越来越深,自己也就越来越讨厌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摆脱自己讨厌的样子,需要接受真实的自己。 其一,接受真实的自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自我。 这里要说明一下,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有时我们是开心的。 就像那些以前不喜欢听摇滚音乐的人,现在特别喜欢听,他们也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但他们内心是快乐的。 因为这是提升认知的过程。 囿于以前的认知局限,很多人会觉得听摇滚音乐都是些放荡不羁的人,但随着自身成熟和社会发展,认知也在提升,自己迷上摇滚就不是什么"坏事",这不仅说明认知在改变,真实的自己也是不断变化的。 "真实"并非是一个唯一的想法,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呈现过程。我们说活出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不断通过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体验,去确认一个个变化中的自己的过程。 其二,接受真实的自己,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前面说了,有时我们活出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是开心的,但有时也是痛苦的,且很可能多数人是痛苦的。 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莉莉,她讨厌自己身上有妈妈的影子,而这时她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即承认"阴影"的存在。 如果她不接受自己有"不够好"的一面,就会一直活在痛苦中,因为潜意识中的"阴影"一直在作祟。 承认自己不够好,就是接受自己有不自律的时候,也有想控制他人的时候,那么这样,内心的痛苦就会缓解很多。因为她不必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允许自己"浪费些时间",自己紧张的神经也可以放个假。 其三,走出"讨厌妈妈"的影子,觉察是最重要的。 回到莉莉的问题,她除了接受真实的自己外,怎样才能走出"讨厌妈妈"的影子呢? 在我看来,觉察是最重要的。 莉莉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妈妈的影子,就说明她已经在觉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她完全可以做一个"新"妈妈,即与妈妈不一样的妈妈。 觉察,意味着改变的开始。 接下来,莉莉要做的是与妈妈和解,大脑中多想想"好妈妈"的形象,这样,有助于减弱她内心的"苛刻"程度,进而转变她对自己、孩子,以及家人的态度。 其实,莉莉在寻找妈妈的"好"时,就是在接受妈妈的不完美。莉莉讨厌妈妈,也是把妈妈放在完美的位置上,认为妈妈"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否则就是"坏妈妈"。 总之,我们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背后有其"合理性",即"阴影"的潜意识力量。 每个人身上都有"阴影",但我们可以在觉察和接纳中,努力把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我们。 当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时,就不会讨厌自己了。